期待中國文化的再崛起
2015年12月10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登上諾貝爾醫(yī)學獎的領獎臺。這是繼莫言獲得若貝爾文學獎之后,又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獲此殊榮。
這是個可喜的兆頭!它預示著隨著經濟的崛起,中國將迎來文化的崛起。
文化崛起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一詞中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边@里強調的是“文治”,而非“武功”。
是啊,歷史上蒙古族的鐵蹄仿佛一道黑色的閃電征服過歐亞大陸,多少文化古國都不得不向這位強悍的巨人臣服,真可謂是“一代天驕”,然而它在文化建設上留下的卻不多。而漢民族曾多次受過異族的入侵,但如今她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仍然屹立在中華大地。是什么因素讓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當然是文化。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崛起是要有經濟基礎的??v觀歷史,文化大發(fā)展一般都是伴隨著經濟的大發(fā)展。比如,造就唐詩宋詞高峰的重要因素是唐宋兩代有較長時間的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而偉大作家曹雪芹也只出現(xiàn)在康乾盛世。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屢登諾獎領獎臺,與最近幾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是分不開的。
應該說,現(xiàn)在中國文化崛起已露曙光。當下,中國經濟雖有下行壓力,但在世界經濟灰暗的天空中仍是一抹耀眼的亮色,加上中國的社會穩(wěn)定以及改革給社會各個階層帶來的生機與活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從頂層設計上為中國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了路線圖,這一切都為中國文化崛起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當然,文化崛起不應只是得兩個諾獎,而應該是全面的文化建設;不僅僅包括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還應該包括哲學及其他社會科學,更應該包括我們特有的制度文化以及特有的發(fā)展觀、價值觀等。最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這當然是一種現(xiàn)實政策,是一種價值取向,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也是一種文化。而且,這種發(fā)展觀包括價值觀在整個文化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
從莫言、屠呦呦先后奪得諾貝爾獎,使人聯(lián)想到競技比賽。摘金奪冠,是競技比賽的一個重要目標,而文化建設則既要有寶塔尖上的輝煌,又要有更多更實在更重要的塔基建造。水漲才能船高。基礎雄厚了,塔尖才能更高。文化的塔基建造,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目標: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yè)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xiàn)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此外,當前推行的全民閱讀、“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也從更廣闊的層面上為中國的文化崛起奠定著基礎。
毛澤東同志1935年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卑殡S著經濟崛起的文化崛起,會讓中華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期待著。
王宏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