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君
(重慶醫(yī)科大學 醫(yī)學人文研究中心,重慶 400016)
哲學視域下的中西傳統(tǒng)雕塑藝術比較
——以中西代表性傳統(tǒng)經典作品為例
郭德君
(重慶醫(yī)科大學 醫(yī)學人文研究中心,重慶 400016)
注重方法論的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和方法上具有不確定性特征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各自傳統(tǒng)雕塑創(chuàng)作影響非常明顯,導致中西傳統(tǒng)雕塑藝術呈現出迥異的風格。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高度重視方法和邏輯推理,創(chuàng)作者嚴謹的態(tài)度和合理的方法使西方傳統(tǒng)雕塑藝術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中國傳統(tǒng)哲學關于形而上世界的論證往往充滿了極大的模糊化特征,使得中國傳統(tǒng)雕塑在作品中包含了較多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因素,從而具有鮮明的東方特色。
中國;西方;傳統(tǒng)雕塑;哲學思維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認為:“畫家都是創(chuàng)造者”[1],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雕塑藝術家。但是,盡管都是雕塑藝術,其中蘊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卻不完全相同,傳統(tǒng)中西雕塑藝術迥異的表現形式將二者明顯區(qū)分開來,二者的不同可從多個角度去分析,而滲透于傳統(tǒng)中西雕塑藝術作品中的不同哲學思維方式和終極理念是導致中西不同風格雕塑藝術作品出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某些中西經典雕塑作品為論述依據,從比較哲學視角對蘊涵其中的思維模式予以揭示,以期為傳統(tǒng)雕塑藝術比較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同時也希望能引發(fā)更多相關思考和研究,因為系統(tǒng)、深入地進行比較需要更多的研究空間,而這顯然遠遠超越了本文所能容納的限度。
傳統(tǒng)西方哲學有眾多不同流派,而且強烈的批判精神使得傳統(tǒng)西方哲學不斷推陳出新,使其構成了一個至為壯觀的哲學體系,雖然如此,還是有一種基本的思維模式對傳統(tǒng)西方哲學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這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Metaphysical thinking mode)。雖然對生活世界及其牽涉意義的關注是哲學不能超越的永恒話題,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傳統(tǒng)形而上學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于超驗世界(The transcendental world)而非生活世界 (Life world)。在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中,本體論(Ontology)又是其構成核心;按照康德的觀點,除本體論外,還有理性自然學(Rational Physiology)、理性宇宙論(Rational Cosmology)及理性神學(Rational Theology),這四個部分是全部形而上學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但事實上人有限的理性根本無法認識世界、靈魂、上帝等終極理念[2]。雖然如此,專注于超驗世界使得傳統(tǒng)西方形而上學需要復雜的論證體系,這在客觀上促使傳統(tǒng)西方形而上學出現了成熟的認識論,認識論的思維(Epistemological thinking mode)因而對其他許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藝術領域也不例外,僅從西方傳統(tǒng)雕塑藝術品中就可直接體察出這種思維的直觀影響。
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雕塑作品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生活世界的模仿,但是,如果僅僅是簡單模仿就不能稱其為雕塑藝術,在作品中還滲透出了作者的藝術理念,而這種理念向上追溯也可將之稱為哲學理念(Philosophical ideas)。受傳統(tǒng)形而上學認識論思維模式影響,雕塑藝術大師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也要盡可能使主體和客體出現最大程度的符合,通過深厚的生活經驗和高超的技巧,雕塑藝術大師傳神地將不同客體的特征進行綜合(Synthesis)后使作品極其完美,一些經典的古典雕塑藝術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了這種特征。米隆的不朽之作《擲鐵餅者》堪稱其中的典范,創(chuàng)作者通過奇特的造型既使塑像產生了強烈的動感;同時又在動態(tài)中保持了平衡,力量之美在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中獲得了最大程度的顯現。雕塑藝術大師通過努力并沒有使創(chuàng)作對象簡單囿于某一特定的空間,而是在力量爆發(fā)的剎那間展現出了無限的藝術張力,雕塑作品特有的質感及滲透于藝術作品之中的不可直接言說之美得到細致入微的展現?!睹茁逅沟木S納斯》雖然雙臂斷掉,使人無法領略作品原來完整時的完美狀態(tài),這固然是一種遺憾,雖然如此,其在雕塑史上的經典地位依然沒有受到絲毫撼動,相反可能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真理:生活中沒有絕對的美,美也許是有殘缺的。因此,在欣賞一些藝術作品時,使客觀對象盡顯當然是最佳表現方式;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原有作品不完整卻揭示出了一些哲學層面的深意,因為“無”亦有其不可忽略的價值,中國的哲人老子對此進行了富有睿智的解讀:“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十一章》)[3]殘缺的美(這種殘缺當然不以影響作品的完整性為底線,過度的殘缺對作品肯定有致命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妨礙觀者領悟其中極致的美和不經意間所散發(fā)出的理想主義氣息,還能拓展人的思維空間:那雙失去的手似乎放到哪里都可以,但放到那里好像又不可以,從而使其成為雕塑史上難以破解之謎。除雙臂缺失外,雕像其余部分盡顯女性人體之美,盡管《米洛斯的維納斯》所帶來的美絕不止于感官方面,但作者對女性人體比例的精準把握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以此為構架,觀者可從其中領悟出高貴、典雅、平和、穩(wěn)重等各種不同的信息,從而深刻地詮釋了海德格爾對藝術作品本質的揭示:雖然是制作物,但其蘊涵了超越自身所是的東西[4]。總之,精湛表現手法和深刻內涵密切交融使《米洛的維納斯》成為藝術史上難以超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從米隆的《擲鐵餅者》和《米洛斯的維納斯》可看出,西方傳統(tǒng)經典雕塑作品無論要表達何種思想,其前提是要用高度嚴謹的創(chuàng)作使對象有可靠的生活基礎(Reliable life foundation),由于現實中的客體并不是唯一的,經過不斷綜合后最終的作品往往具有了超越性而表現出了濃厚的理想主義傾向,盡管如此,還是能從一些方面反映出傳統(tǒng)西方形而上學認識論思維模式對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的深遠影響。
在特定時空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出現了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馮友蘭認為“游方之內”的儒家和“游方之外”的道家在互動中維系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微妙平衡[5]。但這些影響較大的主流哲學都不刻意強調方法論(Methodology)。盡管宋明理學中亦有一整套形而上的理論體系(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etaphysics),但這些理論體系的出現既不是從認識論角度進行的理論構建;也不是在理論延續(xù)基礎上的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從根本上來講,還是為了使儒家一些基本的社會和人生理念在新的歷史時期能繼續(xù)發(fā)揮效能??傊?,無論在一些具有形而上色彩的儒家派別中;還是在終極視域中和一些西方哲學有相似特征的道家哲學中,其核心命題的構建并不是在嚴密邏輯論證基礎上出現的,而是更多地充滿了直觀體悟和模糊化的特征。中西傳統(tǒng)哲學比較不僅命題宏大且過程復雜,其中涉及到許多難以逾越的細節(jié)和理論難題,但仍然可從受傳統(tǒng)哲學思維模式影響的傳統(tǒng)雕塑藝術作品中體察到一些細微區(qū)別。如果僅從形似的角度進行簡單比較,整體來講,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不及西方,這固然受到方法的限制,但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或許更強調形與意的密切交融。例如,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秦始皇兵馬俑,即使經歷了兩千多年歲月,但依然給觀者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就是藝術所散發(fā)出的魅力。雖然兵馬俑的風格是以寫實為主,但在寫實基礎上又注入了作者對作品的理解,適度的抽象、夸張等藝術表現手法恰如其分地和寫實手法做到了高度融合,從而給人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不同兵俑組合起來,又構成了一種氣象萬千、氣勢恢弘的陣勢,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祖先在數千年前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排列組合的奧秘。有限和無限之間的流轉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兵陣是有限的,但通過眾多兵俑的排列似乎又使人在剎那間看到超越了對象本身更為宏大的氣勢,聯系到具體的時代背景,兵馬俑取得的藝術成就實在令人嘆服。在傳統(tǒng)雕塑藝術中,許多雕塑作品的主題創(chuàng)作者根本不能自由選擇,但他們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并沒有完全限制于特定主題的框架中,而是將自己對生命的獨特感受和對生活的深切理解注入其中,因此,注重生命的本真體驗并以此為動力進行創(chuàng)作是中國傳統(tǒng)雕塑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充滿濃郁宗教氣息的作品也不時滲透出濃厚的生活氣息,筆者曾經去過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在為浩大工程所震撼的同時也被高超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所深深吸引:一些巨大的佛像神態(tài)平和,仿佛告訴人們要忘記生活中的苦難;低頭竊竊私語的小沙彌似乎也能讓人耳際不時傳來細微的聲響。還有面帶微笑的小沙彌常讓游客駐足其前,將達·芬奇《蒙娜麗莎》中的神秘微笑與之相比是比較常見的話題,但筆者認為,無論從表現手法還是從作品內涵上來看,兩者都有較大的不同,至少這尊充滿東方微笑的小沙彌的微笑要更直觀一些,當然,兩者取得同樣杰出的藝術成就卻是毋庸置疑的。須知麥積山石窟的建造者是一幫民間藝人,并沒有在專業(yè)院校接受系統(tǒng)的藝術教育,每日要經受艱辛的勞動,并且在創(chuàng)作時受到題材的極大限制,在這種背景下還能取得如此不俗的成就的確堪稱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在麥積山石窟中,如何面對現實中的苦難在雕塑作品有了適度表達空間,雕塑藝術成了重要的傳達情感的中介,只有在主客交融的狀態(tài)中對蘊涵其中的精神特質才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雕塑藝術的確有較大影響,主客體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并沒有出現二元對立,內心深刻的體驗成了重要的認知方式,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這種特征直接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
通過簡單分析后,我們可看出中西傳統(tǒng)雕塑藝術作品都深受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文化環(huán)境,而在文化環(huán)境中,哲學思維方式是重要的一個構成要素。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高度重視方法和邏輯推理,雖然西方傳統(tǒng)雕塑作品所創(chuàng)作的對象是進行了高度綜合后才出現的,其創(chuàng)作一般并不是針對一個特定對象,但以高超手法使創(chuàng)作有可靠的生活基礎依然是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嚴謹的態(tài)度和合理的方法使西方傳統(tǒng)雕塑藝術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相比較而言,中國傳統(tǒng)哲學缺乏系統(tǒng)的、完整的方法論體系,關于形而上世界的論證往往充滿了極大的模糊化特征,深刻的內心體驗由此成為一種重要的認識途徑。這種哲學思維使得中國傳統(tǒng)雕塑不過分注重對對象的簡單還原,而是在作品中包含了相當的主觀因素,由此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了鮮明東方特色的雕塑作品。雖然中西傳統(tǒng)的雕塑藝術有著迥異的風格,但也有相同的基礎——生活世界,因為對生活世界深沉的愛是所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不竭動力。
[1]亨德里克·房龍.西方美術簡史[M].丁偉,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
[2]Immanuel Kant.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Woo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785.
[3]老子·莊子[M].劉慶華,陳方,譯注.廣州:廣州出版社, 2001:10.
[4]M.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彭富春,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23.
[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趙復三,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9.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Sculpture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Cases Study on Classic Works
GUO De-jun
(Medical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focusing on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ith rather uncertain characters,have obvious influenc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sculpture creation.Therefore,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sculpture arts show different styles.Traditional metaphysics and logic in the West,serious attitude of the creator and appropriate method make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western sculpture;however,the fuzzy fe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makes the creation more authentic and oriental-featured.
China;West;traditional sculpture;philosophical thinking
J30-02
A
1674-831X(2016)06-0080-03
[責任編輯:葛春蕃]
2016-11-01
郭德君(1977-),男,甘肅靈臺人,重慶醫(yī)科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公共管理、外國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