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百名歷史人物(四)
《〈史記〉人物大辭典》編寫組
《〈史記〉人物大辭典》主編:段國超、丁德科
副主編:李克讓、程正江、崔康柱
撰稿人(按照姓氏筆畫排列):丁德科、王亞玲、王炳社、王忙有、白建西、田曉榮、馮望岳、葉玲、仝梅菊、成榮強、李克讓、嚴(yán)安政、張曉明、張念紅、吳占文、何新國、杜振虎、岳慶華、段國超、黨藝峰、賈巨川、賈耀林、 郭楚偉、崔康柱、梁建邦、 曹永貞、曹書生、曹強、 程正江等
周文王
商末周族著名首領(lǐng)。又稱昌、西伯。具體生卒年不詳,其時當(dāng)在前11世紀(jì),姓姬名昌。姬昌系西周開國之君武王姬發(fā)之父,西周建立后被追封為“文王”。姬昌之父名季歷,母名太任。
姬昌繼承其父季歷周族首領(lǐng)職位后,勵精圖治,使周族愈加興盛、強大。他也被殷紂王封為西伯,并得到征伐周圍諸侯的特權(quán)。姬昌繼續(xù)遵循后稷、公劉的重農(nóng)政策;弘揚公季(季歷)所創(chuàng)立的道德、禮制,努力做到“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他辛勤勞作,勤于政事,日理萬機,以至于“日中不暇(沒空)食(吃飯)”。姬昌的開明政策贏得了天下賢士的敬重和愛戴,他們紛紛投奔西岐,先后來投奔的有太顛、散宜生、辛甲大夫等。其中最著名的則是呂尚。據(jù)說姬昌有一天準(zhǔn)備去打獵,臨行前卜了一卦,卦辭中說,今天所獲不是龍,也不是虎,“所獲霸王之輔(輔佐)”。姬昌出獵后,果然在渭水之陽(今陜西寶雞)發(fā)現(xiàn)了正在垂釣的老者——姜尚(又稱呂尚、姜子牙)。兩人相談很久,甚為投機,結(jié)為知己。姬昌對姜尚說:“吾太公望子(你)久矣”,因而為呂尚取號“太公望”。此后即讓姜尚擔(dān)任了“國師”。
姬昌在賢士輔佐下,將周族居住地區(qū)治理得“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周圍的國家都紛紛歸服。和西岐相鄰的虞、芮兩國(虞即今山西平陸,芮即今陜西大荔)長期以來為地界爭執(zhí)不下。聽說西岐首領(lǐng)為人德厚,主持公道,于是前往西岐請姬昌調(diào)解。到周族聚居地后,看到周族內(nèi)部互諒互讓的風(fēng)氣,非常感動。回國后他們到處宣揚西伯侯的功德,并自動讓出多占地盤,從此解決了兩國長期無法解決的爭端。并從此歸服西岐。
姬昌領(lǐng)導(dǎo)的周族勢力越來越大,使得殷商有識之士十分不安。殷大臣崇侯虎對殷紂王說,姬昌暗中調(diào)集兵力,密謀造反。紂王于是將姬昌召到朝歌,囚禁在羑里。周族的首領(lǐng)們通過給紂王送珍寶、奇物、善馬和美女,才救出了姬昌。此后,姬昌曾獻出洛西之地,請紂王廢除炮格等酷刑。
姬昌回國后,繼續(xù)施行仁政,發(fā)展生產(chǎn)。同時聚集力量攻伐周圍的小部落、小國家為滅商做準(zhǔn)備。他率兵滅掉了密須(今甘肅靈臺西南)、黎(今山西長治西南)、邗(今河南沁陽西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又帶兵征伐犬戎,樹立周族的威信。此時,周族已“三分天下有其二”(《論語·泰伯》)。為了更好地控制擴大后的疆土,姬昌下令修筑豐邑(今陜西西安灃水西岸),并把都城從岐遷到豐。
姬昌不僅文功武略蓋世,而且匠心獨運,傳說他被囚禁羑里時,在獄中閑暇無事,就專門研究《易經(jīng)》,將《易》由原來的8卦增加到64卦。受到當(dāng)時詩人的稱頌。
姬昌在位約50余年。在此期間,周族從一個小小屬國,一躍而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國,為后來周武王滅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姬昌在遷都豐鎬后第二年去世,享年90余歲。(《周本紀(jì)》116)
紂
紂(?—前1122),殷商末代國王,帝乙之子,亦作殷王受。名辛(一作受),即帝辛。資性敏捷,才力過人,“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認(rèn)為天下無人比得上他。在位期間,對東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和經(jīng)營作出過一定貢獻,但卻以淫佚奢侈、兇殘暴虐聞名。八年(前1147),伐有蘇氏,得其女妲己,倍加寵愛,對其言聽計從。大興宮殿苑囿,造鹿臺,南距朝歌(今河南淇縣),北距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臺),到處有其離宮別館。為瓊室玉門,搜亂天下奇珍異寶。作“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大聚樂戲,男女裸體相互追逐。為打獵游玩,不惜變良田為荒原,讓鳥獸草木自由生長;終日沉湎酒色,生活極其糜爛腐朽。殷商的威信下降,東南極不穩(wěn)定。十年(前1145),紂決定征伐。他親率大軍經(jīng)過雇(今山東范縣東南)、商(今河南商丘),用了三個月時間到達攸(今安徽桐城),與攸侯喜會師。在攸,曾經(jīng)有過一些戰(zhàn)役。最后回到朝歌,大約花費了一年時間。這以后紂又多次征伐東夷、荊楚、淮夷,使東南方基本穩(wěn)定。紂征伐異族,是以加厚賦稅為基礎(chǔ)的,故引起民眾普遍不滿。為鎮(zhèn)壓民眾反抗情緒,紂設(shè)計了“炮格”酷刑,使得天下震驚。且更以殘忍為樂,剖孕婦視其胎兒。又偏信讒言,拒聞忠諫,濫殺良臣無辜。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他們諫紂,紂即醢(hǎi,把人殺死后剁成肉醬)九侯、脯(fǔ,把人殺死做成肉干)鄂侯、囚(囚禁)西伯。庶兄(一說為叔父)微子、箕子也多次規(guī)勸他,亦遭流亡囚禁之苦。王子比干以死強諫,竟被下令開膛驗證是否“心有七竅”。大臣祖伊對他提出警告,他說:“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承受天命嗎)?是何能為(這能把我怎樣呢)?”他還罷免賢大夫商容,重用費仲、惡來等奸人。如此等等,終于導(dǎo)致眾叛親離、民怨鼎沸,奴隸起義風(fēng)起云涌,國家日益衰亡。前1122年,周武王姬發(fā)率諸侯軍伐紂,于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大敗商軍,紂逃進內(nèi)城,登上鹿臺,引火自焚,商亡。(《殷本紀(jì)》105-108,《宋微子世家》1609-1610)
褒姒
西周末幽王寵妃。相傳,夏朝行將滅亡時,有二神龍飛到夏帝宮廷不走,說:“余褒(bāo古國名,今陜西漢中一帶)之二君?!毕牡哿⒓磫栘裕菤⒌羲?、趕走它?還是留下它,卜兆均不吉利。再卦,乞請二龍留下所吐之精沫,卜兆才告吉利。二龍留下精沫后走了,夏王鑄器將精沫收之。夏亡,器傳于殷;殷亡,再傳于周。到周厲王時,將器打開,精沫飛灑宮廷。厲王使嬪妃“裸而譟(zào,吵嚷)之”,精沫即化為黑黿。黑黿鉆進后宮,奸污七歲女童。女童成年未婚而生一女。因未婚而生,懼而將女棄諸宮外。到宣王時,有一童謠說:“檗弧箕服(山桑為弓,箕草為箭袋),實亡周國?!倍藭r剛好有一夫婦在街道上賣這種桑弓草袋,宣王即派人捕殺。這夫婦聞之潛逃。逃中聞此棄女在路旁啼哭,即“哀而收之”。誰知拾此棄女后,此夫婦便亡。此棄女最終逃到褒國,取名褒姒。后褒人有罪,為贖罪而將褒姒獻與幽王。幽王三年(前779),幽王見到褒姒,甚是喜愛,且生子伯服。后幽王廢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褒姒為后。太史伯陽對此事頗為感憤,說:“禍成矣,無可奈何!”
這褒姒為王后后,總不肯輕易一笑。于是幽王下令,朝臣中誰能逗得褒姒一笑者賞賜千金。佞臣虢石父獻計,數(shù)舉烽火(今陜西臨潼驪山上尚有烽火臺遺跡)召諸侯以為戲而博褒姒一笑。烽火本是當(dāng)時國家的報警信號。敵人白天入侵,點燃烽火,諸侯見到烽煙即趕來救駕;敵人晚上入侵,點燃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就趕來勤王。開始,“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其后,諸侯因多次受戲弄,不再信亦不再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因其申后和太子宜臼被廢,申后之兄、國舅申侯聯(lián)合犬戎(古戎族一支,殷周時居于我國西部,即今甘肅涇川、鎮(zhèn)原一帶),兵伐幽王。幽王“數(shù)舉烽火征兵,兵莫至”,于是幽王被殺,褒姒被虜,西周滅亡。此即史傳所謂“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
今陜西臨潼零口與新豐兩鎮(zhèn)間的戲河,原叫“伏羲氏河”,因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天下故,遂改今名。今戲河旁代王鄉(xiāng)宋家村附近有個“碰顙(sǎnɡ,頭部)坡”。史傳褒姒被擄后不愿受辱,便在此碰顙而死,遂有此地名。今坡旁尚有褒姒墓。(《周本紀(jì)》147-149)
鮑焦
西周時耿介隱逸之士。姓鮑名焦。焦飾行非世,廉潔而守,荷擔(dān)采樵,拾橡充饑。不育子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子貢遇,謂焦曰:“吾聞非其政者不履其地,污其君者不受其利。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其可乎?”焦曰:“吾聞廉士重進而輕退,賢人易愧而輕死。”(《正義》)于是抱木立枯而死(《莊子》)。世人不識鮑焦之意,以為其不能寬容于世而死,其實焦是恥居濁世而避之,決非為一身之利害憂郁而死。(《魯仲連鄒陽列傳》2461-2477)
伯陽甫
一作伯陽父,西周大夫。周幽王二年(前780),鎬(hào)京(西周都城,今陜西西安南)地震。伯陽甫說:“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秩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陽氣)伏而不能出,陰(陰氣)迫而不能蒸(上升,陽氣因陰氣壓迫而不能上升),于是有地震。今三川(渭、涇、洛三河,皆在鎬京附近)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被陽氣所壓)也。陽失而在陰(之下),原(源)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水土氣通,即潤)而民用(得以用物)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夏商)之季(末)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川竭必山崩。若(此)國亡不過(超過)十年,數(shù)之紀(jì)(數(shù)至十則更)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jì)(指10年)?!边@一年,渭、涇、洛三河果然干涸,岐山亦發(fā)生崩塌。(《周本紀(jì)》145)
蔡叔度
周文王與其正妃太姒第五子,武王姬發(fā)同母弟。名度,亦稱“叔度”。蔡國始封國君。武王滅殷后分封功臣和兄弟時,叔度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一帶)。武王讓其與管叔鮮共同監(jiān)督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統(tǒng)治殷王朝遺民。后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周公旦掌握國家大權(quán)。管叔、蔡叔懷疑周公旦想篡奪成王王位,于是在國中散布流言,又脅迫武庚叛亂。周公旦于是奉成王之命東征討伐武庚。結(jié)果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蔡叔走時,周公旦給車10輛,并以刑徒70人為其隨從。蔡叔死后,其子姬胡改變行為,尊德向善。周公旦又舉薦他做魯國的卿士,并向成王建議,復(fù)封之于蔡。(《管蔡世家》1564)
曹叔振鐸
周武王姬發(fā)之弟,曹國始封之君。名振鐸,亦稱“叔振鐸”。振鐸為文王與其正妃太姒第六子。武王滅殷后舉行清除道路、修治社壇及商紂宮室開工典禮祭祀天地時,曾由振鐸護衛(wèi)并擺開插著大常旗的儀仗車,后被封于曹(今山東西部一帶,都城陶丘,故址在今山東定陶西南)。振鐸卒后,其子太伯脾繼位。據(jù)說曹國最后一位國君伯陽時,曹國都有人夢見諸君子立于社宮,商議滅曹,而振鐸以請籌待公孫彊(強)止之。后伯陽用公孫彊為政,曹亦滅。司馬遷以夢中振鐸之意,在于“引曹之祀(延長曹國的壽命)”。曹國共傳26君,至伯陽而亡,時在前487年。(《管蔡世家》1573)
非子
西周時嬴國始祖遠(yuǎn)祖為嬴姓,大駱時又隨造父姓趙,名為非子,大駱之子。傳說非子是帝顓頊之后裔。其先世大費(即伯翳,又作伯益)佐禹治水,佐舜馴鳥獸,舜賜姓嬴氏。周孝王十三年(前872),非子居犬丘(今甘肅天水西南),善養(yǎng)馬和牲畜。犬丘人言于周孝王,周孝王召使非子主管養(yǎng)馬于汧(qiān)水、渭水之間,馬大蕃息。周孝王乃封非子于秦(今甘肅清水東北),使復(fù)續(xù)嬴氏祀,賜號秦嬴(從《歷代帝王年表》,《史記》未系年)(《秦本紀(jì)》175)
甫侯
西周穆王之相?!渡袝涡虃鳌费愿町?dāng)為呂侯,因后代為甫侯,故亦稱其為甫侯。周穆王時,諸侯有不睦者,甫侯向穆王報告,于是穆王命甫侯據(jù)夏禹贖刑之法修訂法律,頒布天下,這就是《甫刑》或《呂刑》,是中國較早的一部刑書。其刑較夏禹之刑為輕。共將刑罰分作五刑、五罰、五過三種,在強調(diào)認(rèn)真核實,做到證據(jù)確鑿的同時,規(guī)定如有疑點,可以按罪行輕重處以罰金。《甫刑》還提出不能徇私枉法,強調(diào)在法律面前貴賤平等,各類刑罰的適應(yīng)范圍明確。條例共五等三千條,規(guī)定具體。(《周本紀(jì)》138)
管叔鮮
亦即管叔、叔鮮。西周初諸侯。一作關(guān)叔,周初三監(jiān)之一。姬姓,名鮮,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旦之兄。周武王克殷,平定天下,分封功臣兄弟,姬鮮受封于管(今河南鄭州),與其弟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叔度共同監(jiān)視并幫助紂子武庚祿父治理殷商遺民。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少,周公旦攝政,叔鮮與叔度兄弟二人疑心周公旦將危及成王,遂挾武庚作亂。周公旦受成王之命討伐,誅滅武庚,管叔鮮被殺(一說自殺),蔡叔度遭流放。(《管蔡世家》1563、1564、1565,《殷本紀(jì)》109,《周本紀(jì)》126、132)
虢文公
西周宣王卿士。文王母弟虢仲之后。周宣王不修親耕之禮,虢文公諫曰:“夫人之大事在農(nóng),上帝之粢(zī,古代供祭祀用的谷類)盛于是乎出,人之繁庶于是乎生,事之共給于是乎在?!?《國語》)“古人三時(春夏秋)務(wù)農(nóng)而一時(冬)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財,將何以求福用民?”王不聽。(《周本紀(jì)》144)
晉穆侯
晉穆侯(?—前785),西周時晉國君,姬姓,名弗生(一作費王)。晉獻侯之子。晉國第九代君。晉穆侯四年(前808),晉穆侯娶齊女姜氏為夫人。穆侯七年(前805),晉穆侯伐齊(今山西夏縣西北),生太子,名曰仇。十年(前802),晉戰(zhàn)于千畝(今山西介休南),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師。晉人師服曰:“今嫡庶名反逆,此后晉其能毋亂乎?”晉穆侯二十二年(前790),晉師敗北戎于汾曲(今山西襄汾以北至洪洞以南汾河兩岸)。晉穆侯在位二十七年(前785)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晉由此果然發(fā)生長期分裂、動亂局面。(《晉世家》1637)
魯公伯禽
西周魯國第一任國君。姓姬名伯禽。周公旦之長子。周公為輔佐成王,讓兒子伯禽代替他到魯國做魯公。并告誡伯禽說:“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統(tǒng)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天下失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辈莸紧攪?,三年才向周公報告政事。周公問:“何遲也?”伯禽回答:“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笨商珔紊?齊國第一個君主)到齊國(今山東北部)后,五個月就向周公報告政事。周公嘆息說:“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焙蠊苁?、蔡叔等反叛,淮夷和徐戎(均系部族名)也同時作亂,伯禽領(lǐng)兵在費(亦作沸)邑(今山東費縣西北)征討,作《費誓》以約束軍旅百姓。(近人余永梁據(jù)甲骨文、金文等資料推斷《費誓》是春秋時魯國僖公所作)此后即平定了徐戎,安定了魯國。成王四十六年(前世紀(jì)),伯禽去世,其子姬酋繼位,史稱魯考公。(《魯周公世家》1524)
魯武公
魯武公(?—前816),西周時魯國第九任國君。魯真公之弟。姓姬名敖。武公九年(前817)春,武公率長子姬括、次子姬戲往西朝見周宣王。宣王喜愛姬戲,想立戲為魯國的太子,周王室大臣樊仲山父勸諫周宣王說:“廢長立少,不順(不合情理,指不合宗法繼承之禮),不順,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之,指戲),故出令不可不順也(所以發(fā)出政令不可不合情理)。令之不行,政之不立(令,指命令;政,指政權(quán)及其威信);行而不順,民將棄上。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建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叛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壅塞);若弗從而誅之(之,指少子戲),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毙醪宦牐K于立姬戲為魯國的太子。這年夏天,武公回國后即去世,在位10年。姬戲繼位為君,史稱魯懿公。(《魯周公世家》1526)
【責(zé)任編輯馬小俠】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xué)院社科重大研究項目:《〈史記〉人物大辭典》編纂與研究(15SKZ04)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編者按:地處司馬遷故里的渭南師范學(xué)院是“史記學(xué)”研究重鎮(zhèn),學(xué)校研究團隊編纂的《〈史記〉人物大辭典》將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史記〉人物大辭典》涉及歷史人物6814人,總計130萬字。辭典的出版,將向廣大讀者通俗易懂地展示精彩紛呈、生動鮮活的《史記》人物畫卷,為做人識人提供借鑒,也將為研究者提供借鑒。最重要的是,能夠為《史記》的普及、弘揚中華人文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現(xiàn)實作用,充分體現(xiàn)《史記》的現(xiàn)代價值。本刊摘百余詞條,以饗讀者,并請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