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女性空間的重構
——托尼·莫里森小說中黑人女性生存空間解讀

2016-03-16 15:48張巧歡
關鍵詞:托尼莫里森重構

張巧歡

(嘉應學院 文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

女性空間的重構
——托尼·莫里森小說中黑人女性生存空間解讀

張巧歡

(嘉應學院 文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摘要:列斐伏爾等人認為,空間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在種族語境中,空間體現(xiàn)了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父權制語境中,空間又體現(xiàn)了性別主義意識形態(tài)。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黑人女性在空間里受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這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壓迫,從而失去自我意識和身份,處于邊緣化和他者的狀態(tài)。但是黑人女性同樣可以利用空間的力量破壞等級空間和特權空間,重新構建屬于自己的空間,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對此,莫里森在小說中進行充分的嘗試,試圖為黑人女性在種族歧視和性別壓迫中尋找一條出路。

關鍵詞:托尼·莫里森;女性空間;重構

1993年10月7日,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時年62歲的托尼·莫里森收獲了她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這是諾獎近百年來首次授予美國黑人女性作家。頒獎詞肯定了莫里森的文學成就,贊美莫里森打破了黑人和女性雙重桎梏,“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詩意的小說生動地再現(xiàn)了美國現(xiàn)實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金莉:《20世紀美國女性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31頁。。她的10部長篇小說除了《所羅門之歌》和《家園》以外,幾乎都是以黑人女性為主人公。由此可見,種族因素與性別因素是莫里森作品主題中最突出的兩個方面。近年來,受到人文學科中“空間轉向”的影響,莫里森小說中的空間問題也開始引起文學評論界的注意。已有部分研究關注到《寵兒》、《所羅門之歌》和《愛》等小說中的空間政治結構以及空間敘事技巧。然而,這些研究并沒有特別關注女性在社會空間和家庭空間中的位置。因此本文的研究重點在于通過審視莫里森小說中的黑人女性生存狀況,揭示黑人女性在社會空間和家庭空間所受到的種族歧視、性別壓迫,并從中窺探作者對黑人女性身份重構和空間重建的探索和反思。

一、種族主義語境下的黑人女性生存空間

自從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運到美國,便開啟了美洲黑人奴隸制度的歷史。奴隸主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統(tǒng)治的需要,構建了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列斐伏爾認為:“空間是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它真正是一種充斥著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法]亨利·列伏斐爾:《空間政治學的反思》,包亞明編:《現(xiàn)代性與空間的生產(chǎ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2頁。在種族主義語境中,社會空間體現(xiàn)了白人與黑人的種族關系。白人處于權力空間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黑人處于被統(tǒng)治的地位。黑人被白人主人當作生產(chǎn)工具或者牲畜,不但被剝奪了話語權、姓名權、婚配權,而且還被隨意買賣、被用私刑折磨或者殺死,生活慘不忍睹。在莫里森的《寵兒》中,黑奴們失去自由,每天被管理者用尺子丈量身體尺寸,清點牙齒數(shù)量。而懷孕中的女主人公塞絲更被奴隸主們殘忍地強暴。當奴隸主追捕而來時,塞絲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能讓她的孩子重蹈她的覆轍。于是塞絲用手鋸殺死了剛學會爬行的女兒“寵兒”。這樣的“殺嬰”之舉使塞絲痛苦,也使女兒的鬼魂滿懷怨氣。

莫里森小說中描寫更多的是奴隸制被廢除后,種族主義以另外的形式對黑人和黑人女性進行的迫害。

(一)種族隔離

1865年南北戰(zhàn)爭結束之后,美國南方的蓄奴制被廢除。獲得解放的黑人雖然成了自由人,卻不得不面臨愈演愈烈的種族歧視和迫害。1896年,美國最高法院的“隔離但平等”的裁決確立了種族隔離的合法性。美國社會機構通過各種形式的隔離來達到對黑人的壓制。而空間隔離就是其中之一。城市空間被分割成白人居住的白人區(qū)和黑人聚居的黑人區(qū)。白人區(qū)在城市的中心,黑人區(qū)則蜷縮在城市的邊緣。兩個區(qū)域之間界限分明,白人拒絕接納黑人,黑人被迫生活在黑人居住區(qū),對于種族隔離線不敢越雷池一步。對此貝爾·胡克斯有這樣的表述:“對于住在肯塔基小鎮(zhèn)上的美國黑人來說,火車的鐵軌每天在提醒我們自己處于邊緣。越過這些鐵軌便是鋪設得很好的街道、我們不能進入的商店、我們不能進去就餐的餐廳和我們不能直視的人們。在鐵道的那一邊是我們工作的地方,在那里當女傭、門房、妓女……我們可以進入那個世界,但不能在那里居住。我們始終都要回到邊緣,回到鐵路的那一邊,回到小鎮(zhèn)邊緣的小屋和廢棄的房子里。”*[美]貝爾·胡克斯:《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曉征、平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9頁。

在《最藍的眼睛》中,故事發(fā)生的空間為俄亥俄州的洛蘭鎮(zhèn)。在這個小鎮(zhèn)里,城市空間被分割成黑白對立的兩個區(qū)域,兩者涇渭分明,風景截然不同。黑人居住區(qū)的淺灰色房子歪歪斜斜地站立在道路兩旁,因附近鐵廠的污染,天空總是橘紅色;白人區(qū)的房子則是堅固結實、帶有院子和花園的白色磚房,后院連著沙灘和湖泊,天空永遠是碧藍的。伴隨著種族隔離的是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故事的主人公小女孩佩科拉在果品店白人老板的眼中清晰地看到了由黑皮膚引起的厭惡。佩科拉的母親波莉年輕時和丈夫從南方農(nóng)村來到這個北方城鎮(zhèn)。她不僅遭到鄰居們的嘲笑,在醫(yī)院生孩子時更是被白人醫(yī)生當作不會疼痛的母馬,受到與白人婦女不同的對待。

《所羅門之歌》中,故事的前半部分發(fā)生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在這座城市里同樣呈現(xiàn)了“南北”和“黑白”雙重二元對立。南區(qū)骯臟簡陋的平房里住的是貧苦低賤的底層黑人,白人則住在北區(qū)的高檔社區(qū)。坐落在在貫穿城市南北的主干道上最北頭的“慈善醫(yī)院”,從未醫(yī)治過黑人,而被黑人們稱為“不慈醫(yī)院”;偌大的城市只有一個飯店和一個公司的廁所準許黑人進入;麗巴作為黑人女性即便得了獎,也無法登上報紙。

在《爵士樂》中,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南方黑人從農(nóng)村來到紐約的移民潮。白人應對黑人移民潮的措施是“嚴格的職業(yè)障礙、居住障礙以及社會障礙紛紛建立起來”*[美]托馬斯·索威爾:《美國種族簡史》,沈宗美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269頁。。帶著種種夢想、通過各種渠道來到紐約的黑人們最終只能棲身在條件惡劣的黑人聚居區(qū),“租住的房間比小母牛的牛棚還要小、比早晨的廁所還要暗”*[美]托妮·莫里森:《爵士樂》,潘岳、雷格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33頁。。紙醉金迷的現(xiàn)代都市與骯臟擁擠的哈萊姆貧民窟形成鮮明的空間對比。種族隔離的結果是導致1917年的種族暴動。在這場騷亂中,黑人女孩多卡絲的父母親慘死。這給童年時期的多卡絲留下難以消除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空虛感,并導致她后來的畸形戀愛和慘死。

(二)種族主義的內在化

如果說北方城市空間的白黑二元對立是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的顯性體現(xiàn),那么隨著階級的分化和白人主流文化的強勢入侵,黑人內部出現(xiàn)了種族主義的內在化傾向。杜波依斯認為美國黑人身上存有雙重意識,“一個人總是感覺到他的兩重性——自己是美國人,而同時又是黑人;感覺到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不可調和的努力;在一個黑色身軀里有兩種互相較量的理想”*Du Bois,The Souls of Black Folk,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96,p.5.,換句話說,美國黑人有兩個在不斷調和與相互較量的自我,一個是作為黑人的自我,一個是受白人文化影響的自我。當黑人自我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肯定時,白人自我便會驅使黑人接受白人的價值標準,給自己塑造一些白人特征,以此來求得社會的認同。種族主義內在化讓黑人失去黑人性,失去自己的民族身份。莫里森的小說揭示了種族主義內在化對黑人女性的精神摧殘。

《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母親波莉在小鎮(zhèn)上過著受人歧視的生活,只能靠看電影排解寂寞。波莉在電影院中接受了藉由大眾傳媒所宣揚的白人文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之后,覺得黑人丑陋無比,竭力效仿白人的衣著打扮和發(fā)型,讓她的孩子們喊她“布里德洛夫太太”。她努力清潔白人雇主家寬敞整潔的廚房,從主人的贊揚中得到虛榮心的滿足,而對自己家里的骯臟混亂卻聽之任之。當又丑又黑的佩科拉打翻廚房滾燙的果醬時,波莉關心的是主人家金發(fā)藍眼的小姐,卻對自己的女兒嚴厲呵斥。波莉本人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內在化種族歧視的迫害者。黑人性的喪失最后換來的是家庭慘劇的發(fā)生。在白人的種族歧視和淺膚色黑人的內在化種族歧視以及母親波莉的厭惡之下,十三歲的佩科拉產(chǎn)生了想要“藍眼睛”的強烈渴望。“藍眼睛”是白人的特征,是主流社會的審美標準。但是通過白人的眼光和尺度來認同自我的做法只會導致自我的分裂。佩科拉在經(jīng)歷了父親的強暴、早產(chǎn)和孩子夭折之后最終精神崩潰。

在《所羅門之歌》中的黑人生活空間里,除貧民窟之外,還有相對比較富裕的黑人中產(chǎn)階級社會空間。住在非醫(yī)生街的麥肯·戴德一家有房有車。經(jīng)濟上的成功讓麥肯急切地擺脫黑人的身份,努力向白人文化靠近,不僅在地理空間上遠離城南的黑人社區(qū),還拒絕與貧困的下層黑人有任何交流。每逢星期日,麥肯帶著穿著光鮮整齊的妻兒,坐上漂亮的汽車,在眾人艷羨嫉妒的目光中超低速地穿過黑人貧民窟,駛向白人區(qū)。麥肯的妻子露絲是黑白混血兒,褐色的皮膚時刻提醒她與其他黑人的不同。在她眼中白人性意味著高貴的地位、優(yōu)雅的生活、體面的職業(yè),而黑人性則代表著貧窮、骯臟、落后。她在生活中仿照白人竭力地維持體面、優(yōu)雅,提高生活質量。露絲的女兒科林西安絲去巴黎留過學,受過高等教育,一心想嫁有高貴身份和體面職業(yè)的男人。但是科林西安絲的條件在一般的黑人眼中只是好看而不實用,白人階層又不愿接納混血黑人。到了四十多歲,科林西安絲還是待字閨中。所幸最后她意識到如果一味地追求白人性、摒棄黑人性,只會像母親一樣在體面而空洞的生活中枯萎,于是她接受了來自城南的亨利·波特,獲得嶄新的生活。

在《天堂》中,種族主義相對要復雜得多。《天堂》的地理空間是一個叫“魯比鎮(zhèn)”的封閉、孤絕的純黑人社區(qū)。小鎮(zhèn)的祖先在尋找定居地時曾遭到了“雙重拒絕”:白人和淺膚色黑人都不許他們在各自的城鎮(zhèn)上定居。后來這些被拒絕的人在遠離白人的西部進行空間實踐,開辟專屬于黑人的空間。為保持社區(qū)的種族純潔性,魯比鎮(zhèn)居民不歡迎任何外人進入社區(qū),更不允許鎮(zhèn)上的人與淺膚色的女子通婚,或者對他們提供幫助。這種深黑黑人與淺黑黑人二元對立的空間秩序,其實是對白人構建的白黑二元空間秩序的模仿?!八麄冏砸詾樗麄儽劝兹烁苹墒聦嵣纤麄冊谀7掳兹?。他們自以為他們在保護他們的妻兒,但他們在傷害他們?!?[美]托妮·莫瑞森:《天堂》,胡允桓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第297頁。魯比鎮(zhèn)的黑人原本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但是種族主義的內化使得他們成為了種族主義的實施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悖論。

二、性別主義語境下的黑人女性生存空間

如前所述,在種族語境中,社會空間體現(xiàn)了種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種族主義借助空間的劃分確立了白人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和黑人的被統(tǒng)治地位。同樣的,在父權制語境中,空間又體現(xiàn)了性別主義意識形態(tài)。性別主義通過空間的分割來實現(xiàn)男尊女卑的空間等級秩序。

男女雖然生活在同一社會空間,但是“性別角色把家庭服務和照顧孩子的工作分配給女性,其余那些有關人類成就、興趣和抱負的事情分配給男性”*[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5頁。。性別分工導致的結果是男性/女性空間二元對立的出現(xiàn)。男性是社會空間的核心,占據(jù)公共空間,他們在這里發(fā)表言論,管理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女性處于社會空間的邊緣,居于私人空間,她們在這個家庭空間里哺育子女,做飯洗衣,照顧家人。顯然,這種空間位置二元區(qū)分的背后隱含的是性別歧視和不平等的權力關系。

但是,即使女性的活動范圍局限于家庭空間,家庭對于女性來講也不是最舒服、最安全和最自然的地方。胡克斯曾說:“權力斗爭,強迫性的權威統(tǒng)治和對統(tǒng)治的殘酷的維持形成了家庭生活,因此家庭常常是產(chǎn)生極度的災難和痛苦的地方?!?[美]貝爾·胡克斯:《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第43頁。在莫里森的小說中黑人女性受到的性別壓迫正是發(fā)生在家庭空間。對于美國黑人女性而言,家庭通常并不是避風港,家庭存在壓迫、歧視和暴力。

《最藍的眼睛》中導致十三歲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精神崩潰的原因除了種族歧視之外,還有親生父親喬利對她的強暴。喬利的行為無論從法律還是倫常角度看都是罪惡的。但耐人尋味的是,在整個施暴的過程中,莫里森詳細地描繪了喬利這個窮困潦倒的、失意的黑人對自己女兒愛恨交織的矛盾心情。這種情感的混亂事出有因,這個“壞黑人”的背后是黑人被歧視、被侮辱的辛酸歷史。喬利出生四天即被母親拋棄;長大后被父親拒認;在兩個白人的旁觀下完成第一次與情人的性體驗。在經(jīng)歷了這些遺棄和屈辱之后,喬利變成一個缺乏責任感、自由散漫的流浪漢。與波莉的家庭生活曾讓他恢復正常,但是當他被白人以種族歧視剝奪了工作,妻子又因“白化”對他不屑一顧后,喬利思維錯亂了,對女兒做出了暴行?!昂谌四行钥赡苁欠N族歧視的犧牲品,但性別歧視讓他們可以作為婦女的剝削者和壓迫者?!?[美]貝爾·胡克斯:《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第19頁。在嚴格的社會控制下,黑人男性的生存體驗無法通過社會性的行為來表現(xiàn),轉而選擇家庭作為宣泄口。他們常常把面對種族歧視的無能為力和怨恨以及對自我身份的強烈渴求,轉化為對更加弱勢的妻兒的殘暴和戕害。因此喬利既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同時也是性別主義的施害者。佩科拉由此成為了種族和性別話語系統(tǒng)的雙重犧牲品。

“社會空間無論其特征何等多重,始終是力量的、暴力的和權力的空間。它常常象征性地表現(xiàn)為男性化和父權化。且往往被抽象為或假定為’父親’對土地、財產(chǎn)、孩子、仆人和奴隸以及女人的統(tǒng)治?!?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alden·Oxford·Carlt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91,p.98.《所羅門之歌》中麥肯的家庭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父權化空間對女性的摧殘。作為一家之主,麥肯在家里擁有絕對的權力,支配和控制妻兒的生活。露絲和女兒被父權制禁錮在家庭這個私人空間中。童年時期的露絲在喪母之后,便被父親以過分的關心和愛束縛在豪華的大房子里。禁錮的生活把露絲變成了一個說話輕柔、性情溫順、對父親極為依賴的小女人。麥肯娶露絲并非為了愛情,而是為了露絲作為本市最重要的黑人醫(yī)生的女兒這樣的身份。麥肯同樣把露絲關在自己的大房子里,要她操持家務、做菜做飯和養(yǎng)育孩子。但露絲在家務上的無能以及與父親的曖昧關系又讓麥肯對她生出抱怨和不滿,甚至是仇視和鄙薄。婚姻對于露絲來說,只是從父親家搬進了丈夫家,從一所監(jiān)獄走進另一所監(jiān)獄。華麗寬敞的大房子對于男性而言是建構自己身份和彰顯自己成功地位的象征物,對于女性而言卻是失去自己身份和扭曲自己本性的令人窒息的囚籠。正如女性主義地理學家道林·瑪西所說,“限制婦女在身份和空間中的移動性是維持她們隸屬地位的關鍵”*Massey,Doreen,Space,Place and Gender,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p.179.,男性通過空間的禁錮把女性異化成了“他者”和自己的所有物。

三、黑人女性身份的重塑與生存空間的重構

相對于白人女性而言,黑人女性具有雙重身份。在美國主流社會,她們是non-white(非白人),受種族主義的迫害;在家里,她們是non-male(非男性),受父權制的壓制。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的黑人女性經(jīng)歷的歧視與白人女性和黑人男性經(jīng)歷的歧視既類似又不同,她們經(jīng)歷的是來自種族和性別的雙重歧視。白人社會和父權制社會利用空間的分割與隔離實現(xiàn)對黑人女性的壓迫和摧殘。但是,在莫里森看來,女性也可以利用空間的力量破壞等級空間和特權空間,重塑自己的身份,重構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

(一)創(chuàng)建社會空間

黑人女性被種族主義拒斥在社會空間之外,被白人統(tǒng)治者剝奪了其社會身份,成為類似動物的物理存在。就空間與身份之間的關系而言,黑人女性要實現(xiàn)身份的建構必須要創(chuàng)建空間。所謂創(chuàng)建,就是在濃郁的種族主義氛圍里,從無到有地開辟屬于自己的空間并進行個體身份的重塑。創(chuàng)建空間的過程即是黑人女性建構個體身份的過程?!秾檭骸分械摹傲珠g空地”、《天堂》中的婦女空間的出現(xiàn),都是黑人女性通過創(chuàng)建社會空間實現(xiàn)身份重塑的嘗試。

《寵兒》中的薩格斯在小鎮(zhèn)外圍的密林深處創(chuàng)建了一個用來布道的空間——“林間空地”。薩格斯讓黑人們在那里哭泣、跳舞、宣泄、狂歡,號召人們要熱愛自己的肉體,這樣才能真正擁有自我,找回自我。塞絲從南方種植園“甜蜜之家”逃離后,正是在124號農(nóng)舍和“林間空地”一點一點地贏得了自我。但是遺憾的是種族主義已經(jīng)深入到黑人的內心。內在化的種族主義間接導致塞絲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寵兒。塞絲的殺嬰慘劇宣告了薩格斯空間實踐的失敗。薩格斯最終在失望中離開人世。

《天堂》一書正如其名,探尋的是關于天堂的建構問題。飽受種族歧視的黑人建造了一個魯比鎮(zhèn),但是這個被居民視為“天堂”的小鎮(zhèn)因極端的排他主義和保守政策變成了不快樂的“孤鎮(zhèn)”。而距小鎮(zhèn)17英里之遙的修道院則是由女性建構的另一個“天堂”??瞪偎€性獨特,有著黑人背景的她與修女瑪麗被分配到這個荒野中的修道院??瞪偎]有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觀念,盡力去關愛和幫助所有的人。面對修道院住著的四個在外面社會中受各類暴力傷害的女人,康瑟蕾塔用諸如非洲美食、非洲音樂、布魯斯式的講故事方式等傳統(tǒng)的非洲文化藝術為她們療傷,給了她們外界不能給予的安全感。但是這個空間在魯比鎮(zhèn)的那些父權制統(tǒng)治者眼中卻是一個充滿罪惡的地獄,是一個女巫聚會所。因此后來當小鎮(zhèn)內部的權力斗爭到達頂點的時候,修道院成為了他們宣泄情緒的替罪羊。修道院的屠殺暗示婦女主義社會空間的烏托邦性質。小說最后是康瑟蕾塔曾描述過的天堂場景的再現(xiàn),這當中也寄托著作者無限的希望和憧憬。

(二)改造住宅空間

與男性相比,女性在家宅中承受著比男性更多的束縛與壓力。女性往往被局限在廚房這樣狹小、孤立的空間,而明亮寬敞的客廳等空間則屬于男性所有。女性無法掌控、甚至可以說沒有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安徽撌莻€人或群體,當我們無法有效地控制屬于我們自己的空間時,我們的幸福感、認同感、歸屬感、自尊以及行為能力都會降低?!?韓賀南、張健主編:《新編女性學》,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83頁。女性要重塑自己的身份就必須從控制住宅空間開始。如果說創(chuàng)建空間是空間從無到有的過程,改造空間則是在既有的空間基礎上實施空間實踐,從而控制空間?!缎憷分械南耐蕖ⅰ秾檭骸分械乃_格斯都曾通過改造生活于其中的家宅空間來實現(xiàn)對空間的控制。

夏娃住在“木匠路七號”。 結婚五年后遭丈夫拋棄。為了養(yǎng)活三個孩子,她外出一年半,以失去一條腿的代價帶回了巨款。被丈夫遺棄和獨自養(yǎng)家的經(jīng)歷將她從受害者變成了創(chuàng)造者。夏娃用五年時間不停地改造、擴大自己的房子。她坐在輪椅上指揮家人和朋友,決定房客的生活,管制收養(yǎng)的小孩,通過統(tǒng)一命名的方式抹殺他們的個性。夏娃的空間實踐拓展了生活空間,并使她成功地控制了住宅空間,成為空間的主宰,從而擺脫對男性的依賴。

薩格斯在蓄奴制時期被兒子用周末打工的錢贖身,幸運地離開種植園,來到俄亥俄州,租住在廢奴主義者提供的124號農(nóng)舍。薩格斯來到124號農(nóng)舍后,對之前的住宅空間進行了大改造。第一步是封上房子的后門,改由正門進出。后門一般是建筑物的出入口,但是在種族主義語境中后門卻被意識形態(tài)賦予了種族色彩,與正門形成黑白二元對立。白人走正門,低賤的黑人只能由后門出入。薩格斯的行為表達的是她對黑白二元對立的顛覆,對黑人社會地位的重新構建。薩格斯空間改造的第二步是把廚房從室外移到室內,并將廚房對外開放,使廚房成為社區(qū)黑人們聚會聊天的場所。如前所述,性別角色分工使廚房成為女性活動的專屬天地,而廚房在住宅設計中又總是隅于一角或置于室外。于是廚房在女性主義地理學者眼中成為了女性空間邊緣化的象征。薩格斯對廚房的空間位置和功能的改造體現(xiàn)的是她對女性空間地位的提升,以及對女性走出家庭融入社會的期許。薩格斯的一系列空間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將白人空間演變成屬于自己的空間。

結語

在莫里森迄今發(fā)表的小說中以女性為主人公的占絕大部分。由此可見,莫里森作為一個黑人女性作家,她的關注點毫無疑問地落在此前不被人重視的黑人女性身上。莫里森以女性為載體,在她的作品中探索了黑人女性追求自我價值、追求解放的艱辛歷程,表達了莫里森對美國黑人女性的生活和命運的思索。從空間的視角切入進去,我們發(fā)現(xiàn)種族和性別意識形態(tài)通過等級空間和特權空間等社會空間的分割與劃分來實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對黑人及女性的絕對統(tǒng)治。白人區(qū)和黑人區(qū)的嚴格區(qū)分、男/公共空間與女/私人空間的二元對立,無不是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構建的空間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具體體現(xiàn)。莫里森筆下的黑人女性,大多掙扎在兩種主義、兩種性別之間,通過各種方式努力跨越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的樊籬。而創(chuàng)建社會和家庭空間,是莫里森小說中黑人女性擺脫生存困境、重構自我身份最常見的方式,盡管她們的失敗多于成功。

(責任編輯:王學振)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ving Space for Black Women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

ZHANG Qiao-huan

(SchoolofChineseLarguageandLiterature,JiayingUniversity,Meizhou514015,China)

Abstract:In the view of Henry Lefebvre et al, space has an ideology. In the context of race, space reflects the racist ideology; while in the context of patriarchy, space also embodies the ideology of sexism.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 black women are oppressed by the ideology of racism and sexism in space, thus having lost their self-awareness and identity as well as been in the state of marginalization and otherness. However, black women can also utilize the power of space to undermine the space of hierarchy and privilege so as to rebuild their own space and to reshape their own identity. As such, Toni Morrison has fully tried this method in her novels so as to find a way for black women amid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gender oppression.

Key words:Toni Morrison; female space; re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310(2016)-03-0073-05

作者簡介:張巧歡(1976-),女,廣東梅州人,嘉應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歐美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1

基金項目:嘉應學院人文社科科研項目“當代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空間研究”(編號:2015SKY01)

猜你喜歡
托尼莫里森重構
托尼找馬
視頻壓縮感知采樣率自適應的幀間片匹配重構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眾痛批
長城敘事的重構
理發(fā)師托尼
諾貝爾獎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歲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論莫里森《孩子的憤怒》的藝術張力
我想自己做
北方大陸 重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