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北京 100732)
?
【學林人物】
書寫文化精神 浩然與天地同流
——讀司馬云杰的《中國精神通史》
王怡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北京 100732)
在當下飛速變革的世界,仁者依舊。他能與萬物渾然一體,獨自享受精神的自由與快樂,這是一種能力。司馬云杰寫作此書,提神太虛,“入于寥天一”高處,喚作大鵬,擊水三千,扶搖而上九萬里,獨于天地精神往來,日以繼夜,以游無窮,寫出了這本中國五千年至七千年的精神史,這真是一次壯舉!司馬先生說,“漢有略、晉有疏、唐有典、元有考、明有補、皆有所成,但唯獨沒有精神史。”精神史是真正的文明史所在?!爸袊袷罚d延幾千年,貫通幾千年,而無《中國精神通史》之撰寫可乎?”他要尋找中國文化精神的源頭,證明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是因為有一個深厚博大的精神世界,才得以高明悠遠的存在,他“要為解決國家民族的精神生活問題提供一個精神史的借鑒”,為“中華民族何處安身立命提供性命之理”完成歷史書寫。
中國精神通史;國民精神生活
當今人們閱讀的重要語境已從紙質(zhì)版的圖書轉向快速閱讀的數(shù)字化媒體。在這樣一個傳播媒介與人的精神交往形態(tài)和時空都發(fā)生巨變的時代,引領我沉溺于楊花飛舞,柳岸鶯啼的春光之外,心懷書本,閱讀一本裝幀精美,書寫中國文化精神源頭及其演變的史書,正是受到這番與此世界不同的另一種話語,“淵淵其淵,浩浩其天”的吸引。與其說我更加關注這本書與世界的關系及其命運,不如說我更享受這種精神的崇高化敘述,還有文本中有情有信的文字的感召與喚醒。
我與司馬云杰先生相識十年,他每每都是以書相贈的方式與我會面。相遇只是為了閱讀。在那些時候,我會自覺地放棄對現(xiàn)實清醒的追求,聞風而悅,趕緊跑去,為他近年一卷又一卷出版的大道哲學通書而歡欣鼓舞。至今,司馬先生以張橫渠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立身使命,懷著天道命令而寫作,已出版了五卷本《大道哲學通書》(《大道運行論》《綿延論》《心性靈明論》《道德本體論》),三卷本的《文化價值哲學 》,還有眾多著作,如《禮教文明》《論文化的復興》《文化社會學》《紅樓夢與晚明哲學》等。這本《中國精神通史》是2016年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
這部《中國精神通史》是繼他的大道哲學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國最高精神的著作。司馬云杰認為,揭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特性與精神史的巨大潛能力量,對國家民族的生存綿延,解決我國國民精神生活的問題,為中國社會進步與治理奠定思想基礎。在作者看來,一種精神是否純正、美好、最終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文明樣式與國家發(fā)展的歷史道路。在這本書中,作者書寫了中國古代圣賢明哲所發(fā)展出的橫貫了古今中華民族五千年到七千年的生命精神歷程,融通了精神層面的大道本體,揭示了中華民族生命精神運動及其變化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作者還以其文化精神上的高度自覺,力圖喚起中國人對維護國家民族文化生命精神的賡續(xù)綿延的自覺。
在司馬先生看來,撰寫精神史,必在形上世界里潛心探索,無處不與精神打交道。那么,何為精神?“精神不是指欲望、要求、目的、動機、情感、情緒之類,而是超越這些具體利害之情所發(fā)展出來的一種思維形式”。精神具有兩大特點:一是與形上本體相聯(lián)系?!熬裨谖幕蠈儆谡胬?、正義、至善、大公、大美、崇高、莊嚴、神圣一類的形上存在,貫通以道的精神。二是屬于純粹至善的本體存在。他說大凡精神,無論個人的,還是國家民族的,皆出于某種形而上學的存在,皆是與“梵天”“道”“上帝”和“邏格斯”等神圣本體相聯(lián)系的?!耙磺芯袷?,皆是形而上史,皆是形上本體存在的思維方式史與存在方式史”。我們常提及思想,但思想是無法等同于精神的。如果哲學思想、社會思想、經(jīng)濟思想、科學思想等不與形而上學、先驗論、本體論相關聯(lián),即使思想能融會貫通,運用理性思維形式,也不屬于精神的存在范疇。同時,精神也不脫離形而下的東西。凡物的存在,形器的存在,皆能看到人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更進一步,精神與思想是不能分家的。雖然精神不是物質(zhì)的派生物,物只是一個光禿禿的世界,沒有風景,也不談真理、正義、純真、至善、大公、無私、大美、崇高、莊嚴和神圣,但精神與思想?yún)s是時時“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
賢圣明哲大都喜歡思考世界精神的問題。面對當下如此亂世,人要想體面地立足與生存,可借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那就是“要對自己有辦法,才免于干出諸多不智和下等的事情來”。那么,這個辦法是什么?對此梁先生是從心而論的。他指出“生命是心,是心表見在物上的,是心物之爭。歷史也是心對物之爭”。“一次一次無數(shù)次,一步一步無數(shù)步,征服了物,憑藉物,利用物”,致使這個世界成為了一個通過物表演出來的世界。”然而,無論是梁漱溟的心性之論,還是司馬云杰在批判并超越了物的知識論之后的精神索求,這些都是精神世界的思想者發(fā)出的人文覺醒與關懷。
君子求道入圣,必有方法。司馬云杰對這種靈明境界的浩蕩精神充滿了廣大、幽深、高明、奧妙和精微的領會,得到莊子“道樞”方法的宗旨,以“大道樞要”之舉,甄別研究材料,會通研究問題,以應無窮??梢哉f,這部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融通之史的研究方法嚴謹。作者運用了大量典籍文獻,比較研究方法,加入了考古資料,如他對一幅伏羲時代東夷氏族部落所留下的煙黑的兩塊巨石祭天圖的詮釋等,無不顯露出學者的訓練有素與精神文化的儲備與涵養(yǎng)。他說研究中國精神史不可不研究經(jīng)學。經(jīng)學乃中國文化史的核心所在。章學誠講“《六經(jīng)》皆史”,司馬云杰道“《六經(jīng)》皆精神本原”。沒有足夠的學術積累,豈敢登堂入室,張其燈火,明其光輝。在司馬云杰的精神史中,《六經(jīng)》被他視為中國文化之源和精神之源。正是出于這種精神本原的教化和知識儲備,他的精神通史不從先秦寫起,他認為那只是中國文化歷史的一半。另一半被煙滅的,必須由他來寫。他要從上古的文化源頭和夏商周的演變寫起,將之概括為“發(fā)端于伏羲,積蓄痰黃,大備于唐虞,經(jīng)夏商周三代則浩蕩于天下”,他要從經(jīng)學與諸子之學的文化哲學精神、儒學盛衰、隋唐佛教、宋明理學和由六經(jīng)開出的新局面的近代文化精神發(fā)展寫起,以此找到一條通向中國精神通史源頭的脈絡,用浩浩蕩蕩的天地精神與詩文般的文字書寫中國五千到七千年文化的精神史的巨流,該是何等的豪邁。
幾十年來,司馬云杰領悟天道本體,“一切所謂精神,皆是人的生命精神”。受此精神的培育滋養(yǎng),他獲得了文化精神上的自覺,撰寫了大量著作,在精神上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地。他的研究成果也是要奮力喚起中國人對維護國家民族文化生命精神的賡續(xù)綿延的自覺。
【責任編輯:王 崇】
I06
A
1673-7725(2016)06-0021-02
2016-05-18
王怡紅,女,研究員,主要從事傳播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