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價“Q彈肉丸”不能買 含肉量低于45%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吃火鍋的人也多了起來,冰柜里的冷凍肉丸和現(xiàn)做現(xiàn)賣的手工肉丸又開始擺放在超市的顯眼位置,如撒尿牛肉、香菇貢丸、牛肉丸、魚丸、蝦丸、蟹肉丸、蟹肉棒等等,都是市民常買的火鍋食材。如果說有些吃進肚子里的肉丸其實還稱不上肉丸,你一定不信。國標規(guī)定肉丸中的肉含量應不少于45%,市民挑肉丸應留心價格和原料配料標識。
記者打開一家大型購物網站,輸入肉丸后,居然出現(xiàn)4 500多件寶貝,記者看到同樣都是牛肉丸,但價格卻不同,有的商家賣9.8元/斤,有的則賣到47元/斤,竟然相差近5倍。9.8元/斤的牛肉丸銷量火爆,月售達3 700多件。記者粗略算了一下,按目前生牛肉每斤均價36元算,再加上加工費,怎么也做不出每斤9.8元的牛肉丸。記者專門買來上述兩種價位的牛肉丸進行試驗,使用相同的火候和時間進行蒸煮。價格低的吃起來牛肉味道更香濃,嚼勁十足;價格高的牛肉味道和嚼勁都被比了下去。記者又對鍋中剩下的丸子繼續(xù)小火慢燉,隨著時間推移,高價位肉丸已經開始變形,圓形變得有些坍塌,一些肉絲顯露出來,直到最后高價位肉丸“解體”,而低價位肉丸卻仍然“身姿圓潤”,吃起來依然“Q彈”,味道也依然沒有減退。
記者查閱了國標SB/T10610- 2011,肉丸是指以畜肉、禽肉、動物性水產品等為主要原料,添加水、淀粉等食物輔料,經絞碎、腌制、乳化(斬拌或攪拌)、成型、熟制或不熟制、冷卻、速凍或不速凍等工藝制成的產品。國標還指出肉丸根據(jù)含肉量的多少分為特級、優(yōu)級和普通級3種,并規(guī)定3種等級肉丸的含肉量應分別大于65%、55%和45%。
對此,江蘇省醫(yī)院協(xié)會臨床營養(yǎng)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常委王宏星表示,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肉含量低于45%的根本不能叫肉丸,這樣的“肉丸”除了肉少得可憐、營養(yǎng)價值低以外,還需警惕可能含有較多添加劑。有些不法商販利用面粉和一些膠體、香精混合替代肉類,其彈性就大得多,但有些膠體成分也是不允許在食品中添加的。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學教授施用暉提醒,名稱叫牛肉丸、魚丸,不排除里面摻雜雞肉、豬肉等,國標只規(guī)定了含肉量的多少,沒有規(guī)定是否一定要是純牛肉和魚肉。市民購買冷凍肉丸時,含肉量可參照國家標準。此外,露天擺放的“裸裝”肉丸質量和衛(wèi)生大多沒有保障,冷凍條件也不達標,建議市民盡量不要購買。要吃含肉量高的肉丸,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