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格林
摘 要:《邊城》是沈從文湘西系列小說的典型代表,也是其對人生探索較為成熟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沈從文雖不是思想家,但他是個有思想的作家。在《邊城》中,他以小說作為文學手段,以故園湘西作為人事背景,不僅在作品中構筑了各個人物的人生觀,也在小說中闡釋了自己的生命哲學,正如他一直默默所祈禱呼喚的“優(yōu)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追求。
關鍵詞:沈從文;《邊城》;人生觀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自發(fā)表以來學界對它的研究就層出不窮,1936年李健吾化名劉西渭對《邊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具有很大的代表性。這部小說不僅描繪了一個清新、自然、令人憧憬向往的邊城美景,而且也描寫了生活其中的充滿人性光輝的眾多人物,同時也傳達出了極具深意地人生觀。沈從文曾聲稱,他要在《邊城》中表現(xiàn)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盵1]確實,沈從文在小說中不僅表現(xiàn)了人性之美,也呈現(xiàn)了多種人生觀。所謂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內容包括苦樂觀、生死觀、榮辱觀、戀愛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從《邊城》中各色人物做人做事上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人物對人生的觀點、看法和態(tài)度。如老船夫、船工順順等大多數(shù)人對生死的態(tài)度;翠翠對戀愛的態(tài)度;老船夫對身外之物的不貪求、知足的態(tài)度等等。他們的這些人生觀不僅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社會關系的影響,而且對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也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具有很大的挖掘價值。
一、 “一切是命”的宿命觀
“作者的人物雖說全部良善,本身卻含有悲劇的成分。唯其良善,我們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這種悲哀,不僅僅由于情節(jié)的演進,而是來自帶在人物的氣質里的。”[2]我認為這里所謂的“悲劇”就是小說中反復強調的人的命運的無自覺,一切都是天意、命造成的,人們在天意面前好像無所適從,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尤其這種“一切是命”的觀念在老船夫和船工順順身上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女兒和一個士兵相愛,可是迫于現(xiàn)實兩人雙雙殉命,但是從老船夫說來誰也無罪過,只應“天”去負責,在他認為女兒的不幸是“命”、是“天意”。孫女翠翠慢慢長大了,也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自己也有了心上人。天保選擇走“車路”,可是翠翠卻對此置之不理,老人也隱隱約約體會到一件事情——翠翠愛二老不愛大老,他有點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象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盵3]老人心中一緊,難道這都是宿命嗎?難道翠翠要像她母親一樣逃脫不了宿命的輪回了嗎?他為了讓孫女有個好的安排,為了孫女的婚姻大事奔走效勞。當從楊馬兵那里聽到天保死的消息時,他卻說:“這是天意!一切都有天意……”。大佬死后,雖然他從船總處與二老處,皆碰過了釘子,但他并不灰心,心里卻想著“要安排得對一點,方合道理,一切有個命”。在老船工看來,女兒的死是命,孫女的好事多磨也是命。船工順順更是把一切當作是命運的安排,兒子的死在他看來“一切是天,算了吧”,此外中寨人對天保的死也是“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在這些人的潛意識里,認為人的生死禍福全是由“天”、“命”注定的,人在“天意”面前只能哀婉嘆息,毫無作為,人的主動性在“天”、“命”面前不堪一擊,只能甘愿接受命運的安排。
二、愛情需“吶喊”的戀愛觀
作品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十五六歲青春懵懂的少女,那顆蠢蠢欲動的春心在心中慢慢長大。作者主要描寫了青春期少女,情竇初開,純情萌動,情感優(yōu)美,生動逼真而又朦朧含蓄。翠翠在第一次見到儺送時就對他一見傾心,且時時回想起那個說話大口氣的少年,卻不敢直面相對那個自己朝思暮想的少年??墒?,誰知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在走“車路”遭拒絕后又開始走水路,走“水路”時發(fā)現(xiàn)弟弟對翠翠也有愛慕之心,最后為了成全有情人選擇離開,最后卻不幸殞命。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翠翠勇敢一點,不那么唯唯諾諾,她不喜歡天保,就應該在他們第一次走“車路”時就把她的意思說明,也許就不會有天保與儺送一同選擇“水路”以求得翠翠的心,更不會有天保知道他們互相喜歡而傷心離家最后死于非命的結果了。再試想一下,如果翠翠再勇敢一點,能大膽的面對儺送,與他多一點相處的機會,互訴衷腸,或許祖父不會為了她的事被漸漸逼上了絕路,或許儺送不會離家去遠方,甚至他們可以早點沖破種種限制可以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果她勇敢一點,就不會在明白了所有事以后,只是傻傻地等儺送回來,如果儺送不回來難道她要傻傻等一輩子嗎?如果翠翠能大膽、勇敢一點,也許事情就是另外一種結局。愛情有時也需大聲“吶喊”,這樣才能終成眷屬。
三、“硬氣”且知足的人生追求
《邊城》中人物的“硬氣”不僅是作品人物的重要特點,更是他們的人生追求?!坝矚狻辈粌H有外在的表現(xiàn),也有內在的彰顯。老船夫的“硬氣”是作品所極力烘托的。“年紀雖那么老了,骨頭硬硬的”這說明老船夫的身體的“硬氣”。他為公家擺渡,從不多收取過渡人的錢財,就算是推脫不過的,也會用這些錢買成茶葉和草煙供過渡人享用。他為人安貧樂道而又樂善好施,寬厚而又安分。對于過渡人的好心,他總是說:“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4]“夠了”兩字,是一種多么豁達、知足的人生追求??!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有幾個人能明白“夠了”所包含的深意?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做到呢?有位學者說:“老船夫的‘夠了是知足,而知足就是福,更是現(xiàn)在社會所謂的‘常識,可是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很少人能明白他的真諦,而老船夫卻是對這個常識有著深刻的認識與把握。”他恪守本分,總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從不肯占別人一點便宜。而且他也認為“人要結實一點,硬扎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而老船夫一生也是這么過來的。他中年喪女,雖然他也無限悲苦,可是他沒有被這不幸壓垮,而是以堅強毅力忍受命運的不公正安排。[5]翠翠成了他唯一的親人,他不愿看到翠翠走同她母親一樣的道路,于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孫女的愛情歸宿四處奔走,希望翠翠能達到幸福的彼岸。
老船夫恪盡職守、堅守自己的原則,知足常樂,不占別人的便宜;而且在與人交往中又恪守自己的本分,為人純潔忠厚,而且又有一種堅強忍受不幸命運,敢于與命運作斗爭的“硬氣”。這不僅是他的品質,更是一種美好的品格,且對我們有很大的教育意義。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能抱有“夠了”的知足心態(tài);面對生活的不平與生命的不公,我們能有“硬氣”的堅強和抗爭。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社會,隨著現(xiàn)代化程度的提高,人的道德發(fā)展卻與經(jīng)濟發(fā)展形成巨大的反差。越來越多的人們被金錢、貪欲扭曲了人格,變得虛偽、險惡,而湘西人民的淳樸與善良為我們帶來了陣陣和風,使我們充分享受到了精神的寧靜與自由。[6]而老船工的人生追求則能給我們帶來啟迪,對我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四、結語
紀伯倫曾說:“假如一棵樹來寫自傳,那也會像一個民族的歷史。”總之,在《邊城》中不僅描寫了湘西秀美的風光,而且書寫了生活于其中的各色人物的復雜關系以及他們的悲喜劇,并表達了生活其中的人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性以及他們的人生觀。優(yōu)秀的作品能傳達出一種超越時空的內在精神與社會價值,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抹去它的光輝。沈從文《邊城》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飽含了藝術的光芒,對我們的啟迪和教育意義更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減弱。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沈從文作品經(jīng)典.邊城[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李健吾.李健吾創(chuàng)作評論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447.
[3]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
[4]陳思.析沈從文《邊城》中人物的“硬氣”[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報),2014(5):62.
[5]劉洪濤.《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J].文學評論,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