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添
摘 要:每種語言都有兩面性。通過從語言的本身性質(zhì)、說話者的思維模式以及文化等角度出發(fā),本文對漢語的間接性和英語的直接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直接;間接;相對
直接,所謂徑直繼承,是表示不經(jīng)過中間事物的意思;間接與直接相對,是在與既定對象發(fā)生關聯(lián)的時候,必須借助一個中間媒介才能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意思。在分析語言的直接與間接時,也可以參照這一概念:表達直接,即不通過多余的辭藻,直接傳達話語;表達間接,反之。
從表達方式上來分析,英語的間接性主要通過委婉、含蓄和迂回這三種方式來體現(xiàn),三者在漢語中都有相對應的表達,只是使用頻率有所差別。英語當中幾種常見的委婉語:官方委婉語,職業(yè)委婉語,學校委婉語。漢語中有與之對應的。如政府官員發(fā)言通常會采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詞語來避免對上級的不尊敬和對公眾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把失業(yè)叫做下崗,經(jīng)濟危機叫做經(jīng)濟滑坡等。在職業(yè)委婉語和學校委婉語方面,漢語將建筑工人群體稱作“藍領”,將妓女稱作“站街女”、“小姐”。學校老師通常為了不直接挫傷家長和同學的自尊心,會較委婉地轉述學生在校的情況。
委婉語的產(chǎn)生的原因都是相近的:為了交際的和諧順利,使說話雙方更容易接受;應用范圍也大抵相同,多是生、死、性、愛、老、弱等方面。而兩者的有所區(qū)別的方面也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系。儒家思想主張等級分明,因此漢語中“死亡”的委婉語因階級、地位、等級、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例如:皇帝“死”的委婉語還有“駕崩、薨”等。孔子雖然說過漢語是“辭達而已”,但也表示“直而無禮則絞”,為了盡禮數(shù),也會委婉表達。
兩種語言自身的很多屬性也對其直接間接產(chǎn)生影響。漢語本身屬于分析語,不需要運用形態(tài)的變化而是用語序及虛詞來表達語法關系。這使得漢語在表達上總是更加的模糊,需要借助上下文及語境來進行判斷。如動詞沒有詞性變化或名詞的詞尾變化,解決的辦法是在動詞后面加虛詞以表示時態(tài)的變化,而英語綜合語的特征使其通過屈折變化體現(xiàn)出來。比如指著桌子上的西瓜說“我吃過”和“我吃過了”意思完全不同。“我吃過”表示我吃過西瓜這種水果;而“我吃過了”則通常表示我今天已經(jīng)吃過西瓜了。英語要表達相同的意思只需要變更動詞的形式即可。
此外,漢語更注重意合而英語更加注重形合。形合式語言的銜接比較顯性、直接、意在形在; 意合式語言的銜接比較隱性、間接。意合式的語言在句子或分句的組合上依靠語意關系, 而形合式的語言在組織句子或分句時依靠一些語言形式, 如連接詞、副詞、介詞短語等。因此在漢語中,語篇意義的連貫依靠讀者的意會、聯(lián)想。英語文章中頻繁出現(xiàn)的連接詞等詞直接表達出修飾、結果、方式、轉折、時間和遞進的功能。這些銜接手段的恰當使用明示了語篇的邏輯關系, 降低了讀者認知加工的難度。
漢語的意合具有模糊性的特點。這里的模糊性通常與思維的邏輯性有緊密的聯(lián)系。漢語總是在表達一件事時顧左右而言其他,英語則往往直接切入重點。例如:“I love you, because you are beautiful, like a lily in a spring garden.”;“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樣是表達愛意,英語是開門見山且語意層層遞進,把“我愛你”放在了最前面,直接明了地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感情之后解釋愛的原因,非常清晰;反之,在《月亮代表我的心》這首中文歌始終沒有明明白白地出現(xiàn)“我愛你”三個字,模模糊糊地用“月亮”這一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中國古代的表達中此類現(xiàn)象更為常見,這也與我們的文化背景有極大的關系。受封建思想影響,女性通常在涉及情愛之類的話題時,三緘其口?!都t樓夢》中,“寶釵見他睜開眼說話,不像先時,心中也寬慰了好些,便點頭嘆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著,心里也疼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說的話急了,不覺的就紅了臉,低下頭來?!睂氣O對寶玉有愛慕之情,卻又礙于女子的身份不便于直接說出口來。與《紅樓夢》幾乎同一年代的《傲慢與偏見》中的對白則是炙熱而直接“Almost from the earliest moments, I have come to feel for you... ..a passionate admiration and regard.which despite my struggles, has overcome every rational objection.”不拖泥帶水,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全是熱烈而奔放的情感。
文化是影響語言的一大因素。西方追尋理性的光輝,東方追尋實用主義。英語重視直觀思維,語言上習慣把主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然后再把其他信息添加上去。漢語習慣于從側面說明、闡述外圍的環(huán)境,最后說出話語的主要信息。除此以外,西方社會推崇個性的彰顯, 而我們更多則崇尚團體精神。英國人言辭低調(diào),含而不露;中國則受儒學、道家思想影響,提倡“中庸”、“無為”,遇事總留有退路,說話不說滿,給自己留有退路。不同的心理文化價值取向影響著人們話語交際的模式。如個性彰顯的人往往談吐直接坦率, 主張用顯性方式解決矛盾沖突; 而注重團隊精神的人言語表達比較間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