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軍
摘 要:語言詞匯承載著濃厚的文化信息。本文主要從日常外語詞匯的演進來分析飲食習慣。文中首先從breakfast, lunch, dinner/supper, brunch, diet的形成歷史來總結(jié)人們對客觀事物各種特點的認識。從趣味的角度分析當代社會健康飲食習慣的來源:例如日語中,早餐“ちょうしょく(朝食)”口型較大、發(fā)音較為粗狂用力、午餐“ちゅうしょく(晝食)”口型收斂,發(fā)音較為委婉謙和、晚餐“ゆうしょく(夕食)”口型最小,發(fā)音最為隱含,這恰恰切入了“早午晚”黃金比例的正題,不論是4:4:2還是3:4:3,無不強調(diào)三餐的重要。其次列舉不同飲食習慣和文化背景,從整體上把握不同風格的生活方式。最后介紹《美國居民膳食指南》,從全新角度展示現(xiàn)代社會對健康飲食的要求。
關(guān)鍵詞:文化;飲食;健康
一、三餐飲食表達詞匯的形成
(一)Breakfast
Breakfast屬合成詞,由break(停止、打破)和fast(絕食、齋戒、絕食)組合而成。從更深層次分析,faste“齋戒(期)”源自古斯堪的納維亞語fasta (齋戒,節(jié)食),breken(to break)源自中古英語(打破,破壞)。因此,breakfast字面意思為“打破齋戒”從而“吃早餐”。Breakfaster (早飯)和breakfastless(早點)是breakfast的變形。
伊斯蘭教開齋節(jié)的英文名為‘the Festival of Fast-breaking,fast(齋戒)可簡單理解為要求人們不吃不喝,同時要隱忍克制內(nèi)心,清心寡欲、表里一致。而fast在教法學家眼里,則更意味著“讓有錢人品嘗饑渴滋味,使其不要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要節(jié)衣縮食,周濟窮人”。
(二)Lunch
Lunch源于16世紀西班牙語“l(fā)onja”(面包片/肉片、小點心或其它小塊食物),可在一天中任何時間吃,最初lunch僅用來指“快餐”,到了19世紀其詞義才逐漸固定為 “午餐”。另有推測lunch來自lump(塊,塊狀食物),意思與bump, bunch, hump, hunch接近。
Lunch是luncheon(午宴)的縮寫形式,luncheon較正式,由lunshin和nonschench合成,完整含義是“一塊食物加上午的飲料”,用于較正式文體中,在正式宴請賓客時用。當下慣用a business luncheon表示工作餐;而lunch是個通用語,比較生活化。
(三)Dinner/Supper
Dinner源于古法語詞disner(“中斷絕食”、“停止饑餓”),最初指“早餐”(14世紀)。之后逐漸演變出“午餐”之意。因此,人們用dinner表達午餐時,晚餐則叫supper,指一天中的最后一餐。例如,意大利藝術(shù)家達芬奇名畫《最后的晚餐》,其英文名為 The Last Supper。由于后來晚餐逐漸取代午餐的地位,dinner的意思也隨之演變成“晚餐”。
晚餐的另一說法supper源于法語詞super,與soup(湯)同屬一個詞根,它由單詞‘sup(意為吃晚餐)和后綴‘-er合成。如今,supper一詞可與dinner互換,但dinner語氣較正式,而supper可以指在晚上睡覺前吃的一頓簡單便飯。
(四)Brunch
Brunch(早午餐),由breakfast(早餐)與lunch(午餐)合成。從現(xiàn)在的飲食節(jié)奏和流行程度來看,“早午餐”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且brunch是最年輕的詞,大約在19世紀末才出現(xiàn)。國外流行一種‘Sunday-brunch(星期天早午餐)的說法,即在雙休日充分犒勞自己,晚上可以徹底放松,不必顧忌時間早晚,而次日早上可以舒舒服服睡懶覺,然后悠閑地享用早午餐(通常由早上10點至下午3點)。
在一些國內(nèi)城市(如上?;虮本?,以“早午餐”為主題的特色餐廳層出不窮。這類餐廳以“休閑與溫馨”為主題,供應(yīng)的食物種類繁多。Brunch time不僅扎根于人們生活中,更成為不少商務(wù)人士所青睞的一種全新社交環(huán)境。
(五)Diet
這里不得不提及diet,我們一方面要注重三餐按質(zhì)量和數(shù)量的分配問題,更要為保持自身健康而不懈努力。在現(xiàn)代社會中,dieting已經(jīng)成為一種維持健康的重要生活方式。Diet源于希臘語,意為mode of life(生活方式)。之后被英語借用過來,主要用作名詞,意為one's usual food(一般的飲食)。相關(guān)詞組有:subsistence diet(維持生命的最低限量飲食),vegetable diet(素菜飲食),flesh diet(肉類飲食)等。
二、居民飲食習慣對比
(一)美、英兩國居民一日三餐飲食習慣
美國居民飲食總體上較為簡單:早餐更受重視,除面包牛奶外,還有煎雞蛋、水果或果汁,很多居民還喜歡早餐時一邊讀報一邊喝咖啡。午餐最簡單,因為大多數(shù)上班族午休時間一般都較為緊張,匆匆吃些東西就回到辦公室繼續(xù)工作。多數(shù)情況下,幾片面包吐司、三明治或漢堡加上一份飲料就是一頓午餐。晚餐要更豐富、更正式一些。一般會有肉類食物(如烤雞、烤牛肉或魚等),蔬菜(如卷心菜、萵苣、番茄、香菜和菠菜等)作為伴餐。
英國居民向來以保守、嚴肅和注重禮節(jié)為特征。其飲食更講究形式和營養(yǎng)搭配,口味較為清淡。早餐有面包土司、橘子果醬、麥片、雞蛋和熏咸肉等。同美國居民一樣,忙碌的英國居民在午餐時也比較簡單。很受歡迎的是熱狗和法式三明治,外加一包薯片。最典型的英國晚餐包括“一肉兩菜”,即一份肉類菜和兩種煮過的蔬菜。一頓豐盛的晚餐一般會包括三部分:首先是開胃菜(包括蘇格蘭威士忌酒、水果、果汁、湯或色拉);其次是主菜(包括肉類和主食),英國居民鐘愛馬鈴薯,經(jīng)常會把它作為主食;最后是咖啡和甜品。
(二)中、美兩國居民一日三餐飲食習慣
美國居民喜歡一日多餐,每餐適量;而中國居民傳統(tǒng)習慣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較大。許多中國居民習慣每日購買新鮮食品烹飪;而美國居民往往一次性購買一周的食品貯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凍食品,且食用的罐頭和腌制食物分別是中國居民的8倍和6倍。
中國居民烹調(diào)時喜歡用植物油且放鹽較多,美國居民則喜歡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其做菜放鹽的量僅是中國居民的一半。中國居民進食新鮮蔬菜瓜果比美國居民多得多。美國居民較中國居民每日攝入的蛋白質(zhì)亦多得多,但腸胃功能卻因體內(nèi)缺少纖維素而受到影響。中國居民普遍都喜歡豆?jié){、豆腐等豆制品,而美國居民對豆腐至今沒有興趣。
三、了解《美國居民膳食指南》
美國農(nóng)業(yè)部(簡稱USDA)發(fā)布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①提出了三種健康飲食模式,如表1所示:
四、結(jié)束語
毋庸置疑,人們的日常飲食受到了來自內(nèi)外部因素的影響,即新詞新意的出現(xiàn),舊有詞匯的消失和現(xiàn)有詞匯詞義的變化。時代日益變遷,但存留在詞匯內(nèi)部的含義卻根深蒂固地被保留下來。鞏固歷史,接續(xù)未來,健康飲食,豁達生活。
注釋:
①《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是美國官方發(fā)布的營養(yǎng)健康指南,由美國衛(wèi)生與公眾服務(wù)部、農(nóng)業(yè)部聯(lián)合發(fā)布,每5年更新一次,適用于所有2歲及以上的美國居民。
②地中海式飲食模式:是指有利于健康的,簡單、清淡以及富含營養(yǎng)的飲食;它并不是一種特殊的飲食計劃或飲食過程,而是一種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所推薦的膳食模式,為居住在地中海地區(qū)的居民所特有。
參考文獻:
[1] 梁實秋.著.雅舍談吃.萬卷出版公司,2015,10.
[2] 董強.著.隗靜秋/譯.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飲食卷[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
[3] 蔡瀾.著.蔡瀾美食地圖[M].廣東旅游出版社,2011,1.
[4] 莊祖宜.著.廚房里的人類學家[M].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0,2.
[5]林文月.著.飲膳札記[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
[6] 露絲雷克爾.著.美食評論家的喬裝秘密生活[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8.
[7] 沈宏非.著.寫食主義[M].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