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李秀梅
(1、2.忻州師范學院外語系,山西 忻州034000)
?
《飲酒》(五)與《茵納斯弗利島》比較分析
張文娟1李秀梅2
(1、2.忻州師范學院外語系,山西忻州034000)
摘要:論文采用平行研究法,借鑒辜正坤教授提出的中西詩歌鑒賞十角度,從作品、作者、社會文化及讀者角度對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五)與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茵納斯弗利島》兩首詩歌進行對比研究,以此發(fā)掘詩歌的內在價值。
關鍵詞:《飲酒》(五);《茵納斯弗利島》;平行研究
比較文學興起于19世紀的歐洲,指的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簡單地說,廣義的比較文學是把文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比較,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狹義的比較文學是將不同國家的文學加以比較。比較文學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1]。
平行研究的首次提出是Rene Wellek(雷納·韋勒克)在1958年9月國際比較文學協(xié)會于美國教堂山舉行的第二屆年會上,美國學派由此得以發(fā)展。平行研究是對并沒有事實聯(lián)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進行研究,比較其異同,并在此基礎上引出有價值的結論。平行研究的一大優(yōu)勢是自由度高,可以不受過多局限地探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影響力的作家其文學作品的異同、深層次的意蘊等。北京大學辜正坤教授在《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一書中提到中西比較文學將在21世紀世界比較文學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中西文學的相互影響發(fā)展不過一二百年,影響研究并不能發(fā)揮理想的作用,因此,平行研究在中西比較文學中應得到鼓勵和提倡[2]。
在中國古代杰出的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20首《飲酒》詩中,以《飲酒》(五)深受文人喜愛,最為著名[3]。詩中描繪的安靜、和諧、美好的隱居生活成為多少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心靈歸宿。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爾蘭作家威廉·巴特勒·葉芝創(chuàng)作的抒情詩《茵納斯弗利島》也有著相似的主題。就文學作品而言,無論主題多么相近,唯有透過相似看到它們的不同才能真正發(fā)掘出各自的價值。本文將采用平行研究法,借鑒辜正坤教授提出的中西詩歌鑒賞十角度,從作品、作者、社會文化及讀者角度對陶淵明的《飲酒》(五)與威廉·巴特勒·葉芝的《茵納斯弗利島》兩首詩歌進行對比研究,以發(fā)掘詩歌的內在價值。
一、作品角度
陶淵明的《飲酒》(五)是格律詩,五字一行,對仗押韻,結構工整,一氣呵成,優(yōu)美整齊的形式為全詩營造出一種和諧穩(wěn)定的氛圍?!败囻R”、“菊”、“東籬”、“南山”、“山氣”、“日夕”、“飛鳥”等景物銜接自然,質樸如畫;“結廬在人境”平淡起文,“而”字順接下句將語意微微一轉,“問君何能爾”借勢發(fā)問,“心遠地自偏”自然作答。這四句流暢過渡,渾然一體。于“東籬下”“采菊”時目“見南山”,沒有刻意張望、特意遠眺,只是無意間“悠然”一瞥,“山氣”“飛鳥”盡收眼底,內心靜謐安詳。所有景物都用白描手法,且都是自然已有之物,看似平淡,實則意蘊深遠,因為作者更強調的是主觀感受,“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便是極好的證實。心若靜,外物皆靜。
葉芝的《茵納斯弗利島》是自由詩,每句詞數(shù)不相等,句式不統(tǒng)一,并且采用抑揚格方式,輕、重讀音節(jié)混雜交錯。全詩分為三節(jié),而第二節(jié)并沒有嚴格按照抑揚格創(chuàng)作,換韻頻繁。因此,長短不一的句式和跌宕起伏的音調使讀者讀來不禁情緒微瀾;“I will arise and go now”(我就要動身走了)一句反復出現(xiàn),使得全詩情節(jié)往復,欲靜難靜。葉芝只是客觀地對景物進行寫實:“small cabin”(小屋)由作者搭起,“bean rows”(蕓豆架)由作者支起,“hive”(蜂巢)、“cricket”(蟋蟀)、“l(fā)innet’s wings”(紅雀的翅膀)……讀者并不能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作者內心的平靜。而接下來的一句“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我就會得到寧靜)似乎也表明只有這些都具備了,作者才會寧靜??梢姡~芝的靜是建立在外物之上的,唯物靜方能我靜。詩中的景物描寫更多地只是在追求語言美,而不是思想、情感的深度。
兩首詩的作者都有意構建一處人們內心深處的和諧、理想、寧靜之地,但由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飲酒》(五)在結構、韻律和意象上更能與詩歌的主題相應,達到神與形的統(tǒng)一。
二、作者角度
陶淵明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少年時期便志存高遠。然而生于朝代更替的亂世,他看到更多的是官員的爭權奪利,官場的黑暗欺瞞,政治不再清明,社會不再公平,不愿隨波逐流的陶淵明掙扎深思后決心“不為五斗米折腰”,退而隱居?!讹嬀啤?五)便是陶淵明官場隱退20 年后的作品。躬耕勞作,自給自足,采菊東籬,南山環(huán)繞,飛鳥相伴,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陶淵明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更能體會到一種陶然自樂、悠然自得、知足愜意的內心深處的寧靜平和。詩中記載的是作者親身經歷的生活,毫無不滿,毫不嗔怨,真人真言真景真情。作者甘心成為廣大百姓中的一員,融入封建社會的農業(yè)文明,男耕女織,真實地生活。
葉芝生活在19世紀末,工業(yè)的發(fā)展大大破壞了原本美好和諧的自然。永無止境的噪聲、不再清澈的河水、暴力、戰(zhàn)爭……在自傳中葉芝提到他曾試圖追隨梭羅的足跡遠離人世紛擾,居住在茵納斯弗利島。25歲的一天,當他行走在艦隊街時,突然聽到輕柔的滴水聲,緊接著看到商店櫥窗里的裝飾噴泉,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茵納斯弗利島》以表達當時眼前之景在內心深處激起的深遠回響。[4]由這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不難看出,詩中描寫的世外小島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之地,無論是泥笆房、蕓豆架,還是唱歌的蟋蟀、紅雀的翅膀,都是作者想象的、虛構的,盡管文中兩次提到“I will arise and go now”(我就要動身走了),然而作者并未付諸行動,詩中描繪的恬靜獨居生活是作者未曾經歷的,不真實的。作者雖有出世之心,卻未曾真正離開。
因此,從作者本人的寫作背景與生活經歷來看,陶淵明的《飲酒》(五)所記載的寧靜生活及平靜內心更為真實。
三、社會文化角度
《飲酒》(五)與《茵納斯弗利島》都在表達作者渴望避開世間紛爭、尋求內心平靜的美好愿望,然而兩位作者實現(xiàn)這一愿望的途徑卻大不相同。陶淵明追求的是與千千萬萬百姓一起,面朝大地,農耕勞作,種田賞花,真實地活在蕓蕓眾生中,靠天地吃飯,怡然自樂。而葉芝為了忘卻世間的煩惱寧愿自己躲到一個無人的小島,與精靈仙子為伴,獲得內心的寧靜。這其間的差異折射出的正是兩種社會文化的不同。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下大同”、“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響了陶淵明。因此,他出世卻不避人。達則兼濟天下,為官一日,造福一方;窮則獨善其身,春種秋收,自給自足,以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tài)與人共處,與自然共處,友好和諧,潔身自律,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的平靜來自于內心的平和、豐盈與無爭。
作為個人主義者的葉芝從小深受西方獨立思想的影響,因此他更多關注的是自我情感的釋放表達,更享受獨自一人的安靜。他離開喧囂的城市要去的是一個無人的小島,唯有無人才能平靜。他的個人世界是排他的,在他自由的內心與外面的世界之間有著一條絕對的界線。也許只有越過這條界線到達無人之地,他才能享受真正的平靜。然而,他卻遲遲沒有行動,一直糾纏在紛擾的人群中苦苦追尋想象中的平靜之地。
陶淵明與葉芝身處不同的時代與國家,接受著不同社會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影響。陶淵明在人境中遁隱,與人為伍,融入自然,悠然自樂;葉芝向往平靜的生活卻無法擺脫周圍人事的干擾,尚未達到陶淵明超然脫俗的思想境界。[5]
四、讀者角度
閱讀文學作品時,作者的名氣聲望、文學地位常常會影響讀者的鑒賞心理。陶淵明在他所生活的時代更多的是以隱士聞名,受后來的著名文人蘇軾、朱熹等力薦,他的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逐步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文學形式、流派的興起、成熟直至鼎盛都需要幾輩人的努力,然而陶淵明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田園派詩歌,而且將它推向頂峰。田園詩在他的筆下萌芽、成熟、至臻。許多著名的田園詩人如王維、孟浩然、楊萬里等都深受其影響,然而卻無人能超越他之上。他的田園詩成為了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不僅如此,陶淵明還是早期少數(shù)以酒為題材進行大量創(chuàng)作的詩人之一,成就與阮籍、李白齊名。在陶淵明眾多的《飲酒》詩中,《飲酒》(五)是最為著名的。因此,當我們讀到這樣一位文學巨匠的代表作時,不禁心懷敬意,感慨萬千,讀來字字珠璣,思來句句經典。
《茵納斯弗利島》是葉芝早期抒情詩中廣受稱贊的代表作。然而人盡皆知抒情詩在浪漫主義文學時期得到了最繁榮的發(fā)展,華茲華斯、雪萊、濟慈等等眾多耳熟能詳?shù)拿衷缫延涗浽谑闱樵姷氖穬?。因此,葉芝生活的時代抒情詩已經成熟。在英國文學史上,葉芝既不是抒情詩的探索開拓者,也沒有創(chuàng)作出與《西風頌》齊名的傳世佳作。我們在欣賞《茵納斯弗利島》時,內心的觸動遠遠不及被譽為“中國第一詩”的《飲酒》(五)[6]。
朱光潛曾說,一樣平常事物的長久存在通常會讓它本身變得有價值。的確,歷史悠久本身就是一種美,樸素的美。正如許多童話故事的開頭,一句“很久很久以前”便會把我們帶進一個傳奇而詩意的世界?!讹嬀啤?五)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公元417年,距今1500年?!兑鸺{斯弗利島》由葉芝創(chuàng)作于1890年,比《飲酒》(五)要晚1200多年。當同時讀到這兩首詩時,讀者心中難免會感嘆,《飲酒》(五)是怎樣穿越歷史的長河、帶著歲月的淳樸來到我們面前,它是何等珍貴。
站在讀者的角度,從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深刻體會意在言外的角度來看,《飲酒》(五)的歷史地位和價值要遠勝于《茵納斯弗利島》。
結語
文章跨越時間、地域,以相似主題作為可比性的前提,采用平行研究法,嘗試從作品、作者、社會文化及讀者角度入手對《飲酒》(五)和《茵納斯弗利島》進行對比研究,探討了二者之間的不同。雖主題相似,但《飲酒》(五)寫真景,傳真情,境喧心靜;《茵納斯弗利島》借想象之景寄情求靜,欲靜難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西比較文學研究將成為世界比較文學研究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國文學的價值也將隨著平行研究的廣泛應用而得到傳播和升華。
參考文獻:
[1]曹順慶·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fā)展的三個階段[J].中國比較文學,2001, (3):1-17.
[2]辜正坤·China and West: Comparative Poetics and Translatogy[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汪蓉培·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o Yuanming’s Poetry[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湯衛(wèi)根·身居人境心系桃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6).
[5]區(qū)鉷, 蒲度戎· 葉芝與陶淵明的隱逸世界[J]. 重慶大學學報, 2005, (3).
[6]高原·中國第一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2).
(責任編輯:顏建華)
Comparative Study of “Wine Drinking 5” and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Zhang Wenjuan1Li Xiumei2
(1,2.Dept. of Foreign Language, Xin 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 Shanxi,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dopts the Parallel Study method and uses for reference from the ten view-points of poetical appreciation raised by Professor Gu Zhengkun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poems with similar theme: “Wine Drinking 5” written by Chinese poet Tao Yuanming and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from Irish writer William Butler Yeats. Author aims at digging out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se two poem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Parallel Study.
Key words:“Wine Drinking 5”,“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comparative study
收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簡介:1.張文娟(1986.12~),女,山西寧武人。忻州師范學院外語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507(2016)03-0020-03
2.李秀梅(1964.12~),女 ,山西忻州人。忻州師范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