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詩是哲學之目的和意義
——咀嚼梁潮詩歌的生命況味

2016-03-18 15:06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哲學生命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 541004)

詩是哲學之目的和意義
——咀嚼梁潮詩歌的生命況味

袁 柳,崔 萌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 541004)

梁潮是一個有專業(yè)理論功底的學者型詩人,他在人生的路途上行走,抒寫對生命因緣的感觸與思索,力求穿越時間的迷霧,重返百年千秋的過去情境,反思歷史的邏輯困境或意義迷宮,與此同時,還探索死亡哲學這一千古謎團和人生難題,以其有思想深度和哲學意味的詩作,表現(xiàn)詩歌的終極目的與最后意義。

梁潮;詩歌;生命況味

一般人的印象與想象,文論者的理念,都以為孤獨、沉痛和悲憤出詩人。在繁冗與迷茫的生活中,詩歌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義,為了人在世界的有限生涯詩意猶存,努力拓展一片精神空間。這當然也是詩人梁潮的追求,不過,他并不陷入苦吟而不能自拔,往來于命運途中的人和事,對情思的感受與體驗,皆是觸發(fā)想象與詩性沖動的因緣,他抒發(fā)如生命一般應然而自由的哲思。正如諾瓦利斯說的“如果說,哲學通過自己的立法使理念的效能廣被世界,那么同樣,詩是開啟哲學的鑰匙,是哲學的目的和意義,因為詩建立起一個美的人世——世界的家庭——普遍的美的家園”。

詩是生活的哲學存照,為給人類的生存提供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詩人心甘情愿,過苦難磨礪的精神生活,做人生終極意義的艱辛求索,在“不瘋魔不成活”的心理情境下,苦思冥想。海子是這樣,西川是這樣,張棗也是這樣,而梁潮卻偏偏要換成另一種心理生活狀態(tài),他的做法是像做事情、過日子一樣寫詩,在咀嚼自身生命況味的過程中,表現(xiàn)自己詩性哲思的目的與意義。

一、“緣”起枝節(jié):生命因果的抒寫

與風光邂逅物我相忘是緣,生命接續(xù)是緣,心有靈犀肝膽相照更是緣,往來命運途中的人事,無不由“緣”而來。梁潮在這緣來緣去的人生路上行走,品味著注定他的因緣,抒寫對生命之“緣”的感觸與思索。比如《緣起》一詩:

去繁密的叢林

同步走在回來的路上

酒吧里沏茉莉茶

干枯的桂花小嫩葉

差一點掉在蜘蛛后腦勺

疏影斑斕與陽光飛舞

漫天的神經末梢

風煙或雨絲

飄落搖椅

這是一首把握緣分的哲理詩。“干枯的桂花小嫩葉∕差一點掉在蜘蛛后腦勺”,“漫天的神經末梢∕風煙或雨絲∕飄落搖椅”這幾句詩,暗指人在各自生命路途的偶然,彼此相遇,與一個人擦肩而過,或許卻是與另一人相遇的開始。詩作者因枝節(jié)而起,開始對邂逅之“緣”的關注。“差一點”是生命失之交臂的錯過,“風煙或雨絲”的神經末梢,“飄落搖椅”,是生命的相遇與緣分的初始,緣來緣去都是偶然發(fā)生的,因而更顯得微妙。若從詩藝的視角來看這首詩,其內在充滿張力,干枯的嫩葉有著情感的焦灼與糾結,“干枯”、“嫩”這樣兩個體現(xiàn)兩極的詞,同時出現(xiàn)在一行詩句中,撐開了哲思的詩性維度,網狀的“神經末梢”敏感而纖細,與蜘蛛的小“腦勺”相呼應,禁不住碰觸,實現(xiàn)了想象力的伸展與延宕。“叢林”一詞多義,詩句背后還有更多更深的因緣隱喻,更加費思量。

又如《女人家》:

奶奶前面的老奶奶

講大前天的故事

媽媽聽前天的故事

講昨天的故事

有一個包容我的女人

孕育今天的故事

過去永遠現(xiàn)在

講明天將來的故事

這首詩蘊涵的是生命的傳承,緣分永不休止不斷絕。人海茫茫,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相遇,本來就是兩性關系的情緣,結合后孕育新的生命,更是又一生命的“緣起”,經過十月懷胎,新生兒誕生的那一刻,母子的緣分便面對面地展開,女人以母性接續(xù),給“今天的故事”講明天的故事,這似乎是女性一生最偉大的史詩。一個普通女子回報這個愛恨情仇的世界,生育或許是唯一的方式,女人酷似花,由盛而衰,由鮮而萎,而落,奉獻自身全部的嬌艷,只為養(yǎng)育后代,永生永世的后裔是她全部甘苦的未來,這便是女人生生世世的故事,永遠講都講不完的故事。這首詩內在有一種奇妙的張力,即一種生命力,繁衍延續(xù)生生不息的力。生命力是一種執(zhí)著堅韌,滴水穿石,是一種永恒絮語,靜靜流淌卻又不會泉源枯竭。

人與自然風物的邂逅是“緣”,父母兒女的代際血脈傳承是“緣”,男女間不期而遇的結合是“緣”。人在漫漫長途行走,某一座山,某一條河,某一件事,某一個人,也許會倏然映入眼簾,闖入心扉,不期然面對面,心靈默契,肝膽相照,這樣的邂逅,是可遇不可求的緣分,是生命的機遇,是靈魂獲得新生,進入應然狀態(tài)。

青海牙什尕的山色

綠得發(fā)黃的黃得發(fā)綠

黃河水洗過一般的清高

藍得發(fā)白的云天白得發(fā)藍

純粹不同的境地

敦煌鳴沙山的碧空

為什么也如此清澈澄明

大漠背風坡沙面

烈日照射的明暗間

浮云掠過陽光的皮影戲

奇麗色彩映襯著瀚?;镁?/p>

只有駱駝的戈壁灘

兩棵樹

……

《清麗與純粹》這首詩,充分呈現(xiàn)與河岳相逢、與心靈相應的情分,這因緣讓人透過山水觀照自身或者感應對方,從而看到自己心靈的樣子。山色“綠得發(fā)黃的黃得發(fā)綠”“藍得發(fā)白的云天白得發(fā)藍”,這山色與清亮的河水、藍天有一種如一的自然純樸,這種天人相通的緣分,使人的精神也變得清麗與純凈。山色清朗,放眼望去,顏色是跳脫的,富有層次的,而且相互感應,宛如黃與綠兩種顏色相映,青黃交接隱喻新生。黃河水沖洗出來的長空明凈高遠的形態(tài),藍與白兩種云天顏色的融會,純潔而遼闊。這兩句詩所蘊涵的神韻,有將靈魂洗清凈的魔力,讀來心海蕩漾的唯有澄明與純粹。

二、穿越千古迷霧:史觀的反思與闡發(fā)

胡適說過“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國歷代修史,都陷入這樣一個難以掙脫的怪圈,當時的史記,往往被寫成執(zhí)權者想看愛看的;而后代修史,才便于寫出歷史自身真正坦承的。身為《新東方文學史》作者的梁潮,通過詩歌表達他對歷史的哲思,憑借自身獨立清醒的史識,力求穿越千秋的層層迷霧,挖掘和闡發(fā)史實深層特質的當代價值,潛入歷史真相背后,反思與探究多元的邏輯困境或意義迷宮。

梁潮試圖以詩歌濃縮千百年的史冊形態(tài),《控制時間》便是其中一例,由此可見他的史德與史才:

城垛當空翻卷

血肉橫飛的刀風箭雨

熱油鍋瓢潑縱橫的傷口

云梯硝煙又騰空升起

混戰(zhàn)后的無頭盔甲

憑吊和祭掃自己

香灰飄揚在城池的豁口

雙方的血染紅一面旗

千萬個人倒下去

一個人站起來

口授將來的過去

這首詩展現(xiàn)的是一種歷史情境的真相,同時也暗含詩人的某種歷史觀念,即歷史仿若“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是循環(huán)往復式的改朝換代,直接而傳神地道破其中的奧秘,“千萬個人倒下去∕一個人站起來”,“口授”歷史的天機。古代史冊總是被勝利者描繪而成的,“勝者為王”的執(zhí)政者掌握解釋權,以文化霸權施加話語暴政。在詩中,這一史實真相的還原是殘忍的,披露造成這一結果的過程是慘烈的,卻又是悲涼的,無情無奈的,正如詩中所寫“混戰(zhàn)后的無頭盔甲∕憑吊和祭掃自己”??梢姡撼眱刃纳钐幰仓?,史實與真相被“口授”這種困境,雖然可以通過披露來打破,然而,難就難在這是一個怪圈,披露之后,歷史依舊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口授”,如何才能逃脫這一歷史邏輯困境?僅靠上述莊嚴肅穆的過程曝光還遠遠不夠,縱使已經走出這重困境,但仍會不斷陷入下一輪困境,陷入歷史邏輯困境背后的意義迷宮。于是,梁潮選擇采取反諷策略。

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是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可歷史卻常常有驚人的相似,悲劇往往一次又一次重演。就古今中外執(zhí)權者的不仁不義而言,文字獄是最陰險的卑鄙行徑,最丑惡的獨裁暴力,是對人的精神鉗制和奴役,但具諷刺意義的是,它反而成為異見者思想上的煉獄?!毒癃z——逃避自由獲罪的飛翔犯》這一首詩,形象而深刻地揭露歷史上的清朝當權者,揭示“清風不識字”的歷史情境,那種狡詐,那種詭異:

清風口忽又翻云覆雨

高墻深宮開一條縫的禁城

門扇的轉軸公然一掩閉

閂住空中飛禽的陰魂

運命手拿捏雙翼的命運

反鎖羽毛的每一根

特地開大門招徠翅膀

飛翔的自由紛紛來投奔

隨心所欲又翻然禁閉

對外打開給進不給出的門

這詩篇充滿意蘊張力,讓人反復思索,回味無窮?!疤颖茏杂色@罪的飛翔犯”,是反諷意味十足的話語,按常理說,為爭取自由自在,人總是極力掙脫束縛,并觸犯某種既定的規(guī)范與體制,成為異教或異端,因此獲罪。這個問題容易理解。然而,卻又是在什么情況下,人的靈魂為逃避自由竟反倒獲罪呢?這是一個充滿反諷與悖論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密布著誘惑甚至是陰謀的詭詐,清王朝“高墻深宮的禁城”,偏偏開一條縫的空隙,給人預留進入與走出的可能,似乎預示著一種自由的向度,誰知門扇的轉軸卻“公然”掩閉了,“運命手”掌控著雙翼的命運,反鎖著每一根羽毛,決絕而不留一點余地。還有更加吊詭的是,一切都似乎單向地朝秩序的一面傾斜,可運命的手卻又“特地開大門招徠翅膀∕飛翔的自由紛紛來投奔∕隨心所欲又翻然禁閉∕對外打開給進不給出的門”。人類捕殺動物的陷阱,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故意用誘餌作圈套;二是設計的圈套是單向的,陷阱進得去出不來;三是越掙扎就陷得越深。社會上的陷阱也往往如此。上述“門縫”是一種卑鄙陰險的詭詐,甚至是一種致命誘惑,在這誘惑之門的面前,明季士人到底還能何去何從?靈魂何如安頓和棲息?

清代初期,思想文化上的納叛與招安,曾經讓前朝書生心存幻想。然而,面對滿清帝國的文字獄,梁潮保持清醒而獨特的史觀,指出“世界上最大的不自由,就是只有進來的自由,而沒有出去的自由?!痹谖膶W史上,深入解剖清朝文字獄文化暴政的已經不少,而進行逆向思維,從歸順者那一面反思逃避自由的問題,則更具濃厚的哲學思辨意味。這首詩的主旨不落入舊套,不被納入陳詞濫調的格局里,在真情、真誠與真切的詩句中,默默地融入史識自覺與價值理性,飽含深厚的思想意蘊,使人體會到一種詩意哲思的奧妙。坦誠而言,走出歷史邏輯困境及其背后的意義迷宮,根本不是梁潮一個人的單獨使命,也不是一個哲學家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一代思想者所能完成的。為此,歷代思想家一直都在努力。

話說回來,梁潮是讀歷史系出身的,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史學意識,對中國史有獨到的見解。他當林煥平(曾任左聯(lián)東京分盟干事會書記、機關刊物《東流》主編,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的學術助手時,入讀林老擔任導師的文藝學研究生班,脫產進修兩年,系統(tǒng)學習文藝理論與藝術哲學。與此同時,有文學才能的梁潮,將文史哲等多維知識結構進行整合,形成創(chuàng)作上的思維優(yōu)勢,詩格上意深思精的質素。此外,他遠離校園主流生活和高校科研體制,有心做一個邊緣人(羅伯特·帕克提出的概念),他一直為自己青少年時代的文藝愛好堅持努力,獨立自主地研究和創(chuàng)作。了解梁潮的人說,他創(chuàng)辦并主編《東方叢刊》(他以文化哲學和比較詩學設計和建構辦刊框架),出版經管、文化、史學、文學與美術等類著述,創(chuàng)作小說、詩歌(從高中開始),撰寫博客(成為名博專欄,并被報刊連載),發(fā)表攝影作品,雕琢篆刻(自初中起)、牌匾作品與收藏藝術品,設計書籍裝幀;他講過理論課程,作過大會發(fā)言和大型講座,和他專門聊過學問,才了解他為何追求過渡人(梁啟超提出的概念)的生活狀態(tài)。他是一個有科班的理論功底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有思想深度和哲學意味。

三、死亡哲學:向死而生的母題

之所以說梁潮的詩歌思想深刻,有充分的理論依據(jù),因為死亡哲學是一個千古謎團與懸案,他深入探索這一人生難題,努力參透生死大關。死亡,是人生最具震撼性的頭等大事,是一個無比深刻的哲學問題[1]。人從生下來那一刻起,便開始面對有生就有死的存在處境,就已經向著死亡一步一步走下去(向死而生,存在主義語)。一個人的生命,縱使有動態(tài)的不確定性,無限的可能性,但死亡卻是與生俱來時刻存在的,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最終結局[2]。由于長生不老無法變成現(xiàn)實,卡爾·波普明說:“我們始終面對著失去生命的危險,才使我們真正意識到生命的價值?!?/p>

柏拉圖說:“研究哲學,就是學習死亡?!保?]對死的認識,是古今中外哲學上至關重要的課題,是許多民族人生哲學的開端,是人生價值問題的真正起點[4]。人生太短暫了,追求長生不老,試圖逃脫死亡的心愿,是人類有生以來最強烈的情緒性要求。而理性一點的人,害怕死是因為害怕沒有好好活,抱憾終身,萬般追悔。死亡迫使人好好審視生,在生命時間規(guī)定的期限(即人生一輩子的那一段時間)里,去做一番事業(yè),最起碼也要做一番有意思的事情。因此,珍惜生命的最好途徑和方法,就是要使生命有價值,或者有意思。老子認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對有的人而言,死雖然是生存的對立面,但死亡僅僅是死亡的死亡,不一定是徹底的毀滅,肉體生命的消亡可以轉化為精神升華??擅撾x肉體存在的精神,在肉體死亡后依舊生存下來,飛升到恒久長在光明常住的地方,生活在由理念組成的精神世界中,在思想領域同人們共存、并蓄與互通,而不中斷其精神生命的永續(xù)存在,使有限的物質生命轉向精神的無限,比如祖先的傳說,作者的文字,史家的記載,親友的故事,等等。因此,不以死為死,不僅要看肉體生活時間的長短,還要看重精神生命的長短。梁潮的《死亡哲學》這樣寫道:

生來就挨宰的屌絲

如同天天被剃的胡子

一根一根不停地

用每個大清早扼殺自己

行尸走肉的背影

漸行漸遠中無聲無息

有一天會走到生命他鄉(xiāng)

墜入落日的地府里

殊不知危難來時

排山倒海壓頂

要臨時上陣

動用酒囊飯袋的軀體

忽然拔地起

像插上翅膀似的

縱身飛奔凌空沖頂

流星隕落下去

詩作開篇說,一個人的誕生本來就是充滿偶然的存在,沒有選擇的自由,只是被選擇,被不經意地拋到世上而已,只能如同“生來就挨宰的屌絲”與“天天被剃的胡子”。佛教認為,人世間充滿障難、困苦與病痛,死固然難,不過生也很難,也非常不容易。只有默默地忍辱負重,承受現(xiàn)實中磨難勞碌的境遇,此生此世問心無愧,對得起世人和老天爺,當靈魂離開肉體時,才能不下地獄,直通彼岸,去接續(xù)永久的天堂生活[5]。人們?yōu)榱松娑济β担刻熳雒つ颗c機械的勞動,在這單調重復中,慢慢走向那個愈行愈遠的“生命他鄉(xiāng)”,就像一輛過路客車,拉著人生經過一個個歲月站臺,最后走到死亡終點。人生的災難、痛苦與煩惱,遇到的所有問題之中,最大的問題是生命歸宿,無法回避。

接下來,詩作回應善者與惡人死后結果的問題。如果二者并無任何不同,那么生前積攢功德,還是惡業(yè)重罪,就無所謂了,完全沒有什么兩樣。只有精神生命在肉體死后還存在,一生行動和作為的善惡才會有區(qū)別[6]。正因為如此,如何看待死,就變成怎樣對待生的問題,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死后獲得一個與世長存的歸宿。靈魂輪回說認為,通過生前積善求得身后靈魂的永續(xù)福祉。儒家主張“慎終追遠”,重視人的死后,其實是重視死前所作所為的反映,認為“行尸走肉”雖生而實同于死,不把生命看得至高無上,而是將道德義務看得比人命更重要,并由此強調責任感和使命感?!笆獠恢ky來時∕排山倒海壓頂∕要臨時上陣∕動用酒囊飯袋的軀體”,蕓蕓屌絲,為了國家大事或社會需要,在生與義不能兼顧之時,必須舍生取義,追求德性精神的頂天立地,于是,臨終做一件大事,以最極端的行為證明自己視死如歸,“忽然拔地起∕像插上翅膀似的∕縱身飛奔凌空沖頂∕流星隕落下去”。歷史上不乏這樣的蟻民,“有難一死報君王”,為了生命之外的某種原則,為了被認定是無比重要的東西,在道德義務的驅使下,奉獻自己的生命。我們的詩風一直有“高大上”的傳統(tǒng),對此詩的死亡哲學的思考,如果僅僅停留在宏大敘事的主題上,還探索不到其深刻的奧妙處,只有進行文本細讀,才能從字里行間領悟這首詩的微詞,詩人用曲筆表現(xiàn)犧牲蟻民的儒家哲學與官僚作風,隱喻這樣一種“英雄主義”的荒謬,一味要求“匹夫有責”,但根本不兼顧義務和權利的對等。借用一個現(xiàn)在的例子,比如見義勇為的民工“流血后又流淚”的悲劇,仍在不時重演。借今喻古,說明問題。

在通常情況下,并非大多數(shù)人都接受強加的信念,心甘情愿拋卻生命,主動赴死。在《死的意思》這一首詩中,關于離合與死別,梁潮寫得截然而又不失憾惜,悲壯而又婉約,傷感而又釋然,既能寫出死亡的恐懼性震撼性,又能寫出面對死亡時淡定、從容的深沉哲思,這是顯示詩人深厚詩學功底的關節(jié)。此詩這樣寫道:

白發(fā)同殘雪一樣落下

手腳癱瘓沒一丁點力氣

大面積的滿地掉牙

不得不永遠放下筷子

最后一天的末日

脫皮似的放下所有東西

從人世間出一趟遠門

那路途最長最久最孤寂

也許似曾轉世輪回

清明或七月十四

縱使真的死去活來

我來你往,又已失之交臂

到了生的歸宿與期限,死亡真的降臨之時,人的肉體終究無法抗拒與逃脫,只能如流星般倏忽而逝?!鞍装l(fā)同殘雪一樣落下∕手腳癱瘓沒一丁點力氣∕大面積的滿地掉牙∕不得不永遠放下筷子”,在這生命“最后一天的末日”,白發(fā)脫盡,牙齒掉光,手腳癱瘓,完全無法進食,“脫皮似的放下所有東西”。死是活生生的生命斷滅,遺棄了人生的一切牽掛和煩惱,拋開了所有的羈絆與負累,不管有悔無悔,有憾無憾,反正一切形跡一切桎梏都已消失罄盡,要是趁此順變,干脆無憂無慮,順其自然,任意逍遙,那么死還有什么可怕的呢[7]。然而,說得透不等于看得透,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更何況面臨生死關頭。

于是,詩作接著言說,當接到最后的通知時,對死亡的焦慮令人很想知道身后結果,心頭籠罩一層悲哀的陰影。人死后,孤單的靈魂要“從人世間出一趟遠門”,將獨自前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幽冥之地,“那路途最長最久最孤寂”,走在黃泉路上,無居棲身,不知何時才能抵達,更不知安息何處,種種困惑與迷惘,使人非常擔憂。不過,對死亡感覺的想象——孤寂地踏上單向的不歸路,還不是這首詩話語的終點,它所要表達的是對生命歸宿的終極思考,即人離開世間后,究竟還有沒有一個家,可不可以回去,可不可以再團聚?

詩作告訴讀者,那所房子還在,那個家將由歷時性的代際接續(xù)而成為世家,仍舊存在,依然繁衍,但以前那種共時性的團聚已一去不復返。死亡意味著軀體終結與消逝,是一種最為怖畏的心理感受,但死亡恐懼訴求有一種警鐘效果,把人從麻木的沉淪中喚醒,促使其珍惜有緣人,珍惜眼前人,力爭不后悔,不留憾。古時候認為死者的幽靈影響活人,為了尋求祖先的庇佑,對祖宗的靈魂進行崇拜,形成了清明與鬼節(jié)等祭祀節(jié)日[8]。人死后,“清明或七月十四”,“也許似曾轉世輪回”,“死去活來”,正如此詩句所言,真正有普遍意義的出生入死是指:死是生之死,生是死之生,人從出生之處來,回到死亡之處去,這才是人類慣常的生存境遇[9]。因此,死是一種必經的環(huán)節(jié),必然的過渡,死與生是流轉輪回的。生命的過程,原本就是參與天地造作生化萬物的過程,一個人的生命,如同一滴水匯入江湖海洋,匯入天地萬物和人海,融入子孫后代的生命中,生生世世接續(xù)。這首詩對死亡的冥想與玄思,已經洞見最接近生之極福的奧妙瞬間。讀著讀著,會隨此詩進入一種想象的情境,閉上雙眼,放松軀體,雜念默默地變輕,想象著思想的精靈從皮囊脫離出來,慢慢向上升。在這種充盈的想象中,感受詩人深切的生命體悟。

詩作結尾,筆峰一轉,落墨點睛,“縱使真的死去活來∕我來你往,又已失之交臂”。湯因比認為死亡是一件“雙人的事件”,是關系到親友人際互動的事??刹恍业氖?,當代都市人臨終,越來越多地依賴醫(yī)院的條件與環(huán)境,在家里辭世的越來越少,瀕死者的最后時刻,很難再像傳統(tǒng)那樣與親友、族人、鄉(xiāng)鄰及寵物在一起,被迫同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與物品隔離,孤獨地咽下最后一口氣,徒增冷清伶仃之感。浮生在世,只不過是暫時的,不僅死者要與世長辭,所有的親友也都有離開人世的一天,縱然世家猶在,無奈往昔的同時共聚難再。死亡這最后一關,是與肉體這一物質生命“失之交臂”的錯過,逝去的身體生活已無法挽回、彌補、重來,即使“轉世輪回”,也已無法繼續(xù)同堂一室,而只能是“你來我往”,擦肩而過,這或許是肉體生命的永恒命題。因此,“珍惜眼前有緣人”,才成為感人至深的千古慨嘆。梁潮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與抒寫,并不是純粹形而上的玄思,而是格外關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表現(xiàn)細致的小處和具體的形象,蘊涵溫婉而沉靜的哲學意味。

梁潮是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不過詩人多的是;他寫文學史,而出過文學史的頗有人在;他還出版了寫兩性關系的著作,而探討男女問題的學者同樣不少,但他三位一體,多樣才藝,能夠整合多個學科的資源進行著述,這樣一種學者則比較少。前文曾提到梁潮的論著范圍,他做學問的智慧和特色在于,從讀大學學歷史起,用心逐漸打通文史哲等學科,至今做了近10萬張讀書卡片,裝滿了整整41個小文件柜,他將家里堆得像中藥鋪似的,準備再寫一部文學史——《中國現(xiàn)代情詩史》。一個堅持創(chuàng)作40年的學者型詩人,23年來不為職稱而做學問的研究者(1993年至今從未申報過職稱),沉住氣坐冷板凳,寫現(xiàn)代情詩史,特別值得期待。

梁潮曾說“生命應像詩一般應然”,體驗他的詩歌主旨,感受到與科學的實然和理性的思辨的區(qū)別。他的詩如同生存一般自然,是由生活積淀和升華而來的生命智慧,在沉靜中蘊含著深刻的哲思。他以應然的心態(tài),過自己特立獨行的日子,將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信仰,熱愛著,思索著,在其中細細咀嚼每時每刻的切己感受,并將之融入詩作的字里行間,讓人體會那種妙不可言的詩意棲居,領略他詩作的價值哲學的目的和意義。

[1]胡宜安.現(xiàn)代生死學導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0.

[2]楊鴻臺.死亡社會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110.

[3]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4]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37.

[5]王瑞鴻.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346.

[6]傅佩榮.西方哲學與人生:第二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255.

[7]王正平,周中之.現(xiàn)代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81.

[8]鄔昆如.人生哲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369.

[9]姚新中,焦國成.中西方人生哲學比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18.

On Poetry as Philosophical Purpose and Meaning——the life taste of Liang Chao’s Poems

YUAN Liu,CUI Me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 China)

Liang Chao is a scholar-type poet with profound poetic theory.On the road of life,he expresses his feelings and thinking of life karma,strives to turn back to the ancient years through the mist of time,and reflects the logical dilemma and meaning of maze in the sense of history.At the same time,he explores the eternal mystery and life problem:the philosophy of death,so that his poems are permeat?ed with the depth of thoughts and philosophy to fulfill the ultimate purpose and final significance of poetry.

Liang Chao;poetry;life meaning

C912.4

A

2096-2126(2016)05-0008-06

(責任編輯:雷凱)

2016-09-01

袁柳(1977—),女(瑤族),廣西都安人,韓國國立木浦大學在讀博士,經濟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崔萌(1991—),女,北京人,碩士,文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哲學生命
生命之樹
從地里冒出來的生命
菱的哲學
讀懂哲學書是件很酷的事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哲學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晾衣哲學
幽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