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在現階段定義中國中產階層,職業(yè)是比收入或財產更重要的指標,但是,白領職業(yè)也未必確保一個人能獲得中產身份。要更準確地劃分中國中產階層,需要多元指標,比如職業(yè)(白領職業(yè))、教育(中等以上文化水平)和收入(中等及以上收入)等。
瑞信指標不能準確劃分中國中產階層
2015年10月13日瑞信(Credit Suisse)研究院發(fā)布了2015年度《全球財富報告》,吸引世界各大媒體廣泛報道的一個內容是: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為全球之冠,高達1.09億人。瑞信是以何標準來定義中國中產階層的呢?根據瑞信《全球財富報告》數據說明,他們是以個人凈資產(Individual Net Worth)的多少作為劃分標準,個人凈資產的具體定義是市場估價的金融資產(如儲蓄、股票等)和非金融資產(主要是房產和土地)并減去負債。瑞信首先確定美國中產階層的個人凈資產的上限和下限,并以此作為全球中產階層(包括中國中產階層)的劃分標準。瑞信報告指出,美國個人凈資產在5萬美元至50萬美元之間的人即為中產階層。以美國的5-50萬美元為基準,再以IMF版本的購買力平價(PPP)進行匯率換算,個人凈資產在2.8-28萬美元的中國人,就是中產階層大軍的一員。以美元兌人民幣1比6.3的匯率計算,個人資產(包括所有房產、股票、存款等并排除房貸等債務)在17.63萬-176.3萬元的中國人就算是中產階層。瑞信就是根據這一標準估計全球共有6.64億中產階層,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國有1.09億中產階層,第二位的美國有9千2百萬中產階層,第三位的日本有6千2百萬中產階層。瑞信認為,以個人財產而不是收入定義中產階層更加合適,因為財產比收入更能體現個人穩(wěn)定的、長期的生活狀態(tài),收入有可能因各種因素發(fā)生高低波動,而財產更可能抵御經濟風險和通貨膨脹。
瑞信提出財產是比收入更好的劃分中產階層的指標,有一定的道理,的確財產是比收入更加穩(wěn)定的指標。瑞信把美國中產階層財產指標作為全球中產階層分類標準,也是一種可行的策略,畢竟在許多方面美國社會是各個國家的參照系。但同時這樣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個問題:全球統(tǒng)一的劃分指標不一定適合所有國家。5-50萬美元經購買力平價轉換為約18-180萬人民幣,作為中國中產階層個人財產標準的下限和上限顯然太低。
中國的中產階層大多集中于大城市,而在大城市擁有18-180萬財產的人,可能還買不起房子,或買了房子但承受著房貸的沉重壓力,他們很難有身為中產階層的認知。在北上廣和許多省會城市,一個人擁有一套住房往往就意味著他的財產價值超過180萬。根據瑞信的財產劃分標準,這個人就步入了上層階層的隊伍。而在這些城市里擁有價值超過180萬住房的人,很少有人會承認他們是上層階層,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承認他們達到了中產階層的生活水平。
為什么達到美國中產階層財產水平的中國人不認可他們是中產階層?難道在中國成為中產階層的財產門檻要求更高?恐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如此。這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中國的資產泡沫嚴重(尤其是房地產泡沫),而歐美等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資產泡沫破碎,對某些資產有所低估。貨幣匯率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經歷了多年升值(目前承受巨大的貶值壓力),而日元和歐元近年來則大幅度貶值。因此,中國人的房產價值和儲蓄目前都處于估值的高點,而其長期價值及其對未來中產階層生活地位的保障則不那么確定。另一方面,中國人的儲蓄率高于大多數國家,如果依據銀行存款來統(tǒng)計財產,中國人比美國人有錢。但是,中國人之所以偏好儲蓄而非消費,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保障未來生活。雖然目前中國的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障覆蓋率越來越高,但保障水平偏低。單純依靠養(yǎng)老金,很難保障中產階層生活水平在退休后不下降。醫(yī)保也只能支付最基本的醫(yī)療費用,許多醫(yī)藥費(特別是重大疾病的醫(yī)藥費)還需要個人承擔。這說明,中國中產階層要保障其長期穩(wěn)定的生活水平的確需要比美國中產階層更多的財產。
另外,中國的收入差距和財富分配不平等遠大于歐美發(fā)達國家。在歐美發(fā)達國家,中產階層的收入和財富水平大多集中于收入和財富分布的中位數或均值附近。而中國由于收入差距和財富分配不均較嚴重,中產階層內部的差距會比較大,因此中產階層的財產標準的下限與上限之間的距離也會比較大。如果設定中產階層的財產標準的下限為18萬,那么其上限絕不止180萬??傊?,在目前情況下,瑞信設計的全球中產階層的財富標準不能準確劃分中國中產階層。
定義中國中產階層,需要多元指標
在討論中產階層定義和劃分標準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需要解答:個人財富是否是劃分中產階層的準確標準。學術界存在不同的中產階層定義,劃分中產階層的標準也多種多樣,而且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國家對中產階層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上世紀50、60年代,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白領職業(yè)人群迅速壯大,這一時期的理論家所說的中產階層主要是指白領職業(yè)人群,他們取代工人階級成為人數最多的社會群體,理論家認為他們是處于上層階層與下層階層之間的中間階級。
進入本世紀以來,發(fā)展到后工業(yè)化階段的歐美社會,白領職業(yè)人群已成為社會中的絕大多數,社會福利保障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許多藍領工人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也白領化,白領與藍領的職業(yè)區(qū)分不再適合作為中產階層與下層階層的絕對分割界限,一些收入處于中等水平并且就業(yè)穩(wěn)定的藍領工人也認為自己是中產階層。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歐美學者傾向于采用經濟標準(收入或財產)來劃分中產階層。不過,個人或家庭財產數據較難收集,而收入數據相對較易獲得,所以多數情況下,學者是采用收入標準來定義中產階層。
然而,中國和其他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情況與歐美發(fā)達國家不同。在這些國家,白領職業(yè)人群還未達到社會的多數,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高等教育還未普及,白領與藍領職業(yè)在社會聲望、教育水平、生活狀態(tài)和就業(yè)穩(wěn)定性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單純以收入或財產來定義中產階層并不適合,這也是為什么某些學者和國家統(tǒng)計局提出的劃分中產階層的收入標準,都沒有獲得社會認可。在現階段定義中國中產階層,職業(yè)是比收入或財產更重要的指標,但是,白領職業(yè)也未必確保一個人能獲得中產身份。目前有許多從事低層白領職業(yè)的年輕人,其收入水平、生活和就業(yè)狀態(tài)是藍領化的(即所謂“農民工化”)。要更準確地劃分中國中產階層,需要多元指標,比如職業(yè)(白領職業(yè))、教育(中等以上文化水平)和收入(中等及以上收入),即中產階層成員是擁有較高文化水平、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從事白領職業(yè)的人。
依據上述三個指標,作者采用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 年中國社會狀況調查數據(CASS-CSS),估計中產階層在16歲至70歲勞動人口中的比例為7.7%,實際人數約為9千萬。2011年至今已過去五年,中國中產階層的比例和人數應該有所增長。雖然瑞信的中產階層劃分標準不準確,但它估計的中國中產階層的比例和人數應該與實際情況差距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