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走向沉潛:伊沙的“本城寫作”

2016-03-18 12:25:45李一揚
文學教育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伊沙

內(nèi)容摘要:伊沙是90年代口語詩的先鋒代表,但自90年代后期以來,這種“先鋒性”的光芒實際上逐漸收斂。相應的,伊沙的詩歌創(chuàng)作走向“沉潛”,于文本中展現(xiàn)具有個人化特色的“本城”意識,以富有“男子漢”承擔感的“壯年寫作”狀態(tài)楔入生活,獲得以詩歌形式凸顯生命意識、進行抒情敘事的“自在”。

關(guān)鍵詞:伊沙 口語詩 本城意識 壯年寫作

自90年代中期開始,伊沙詩歌的創(chuàng)作蛻變進入醞釀階段,至90年代末“暗流涌動”,進入新世紀后愈加呈現(xiàn)樸實明亮的“新質(zhì)”,即伊沙自我實踐的“本城寫作”。這一寫作特質(zhì)離不開伊沙的“本城”經(jīng)驗和中年經(jīng)驗,總體展現(xiàn)出穩(wěn)健的“壯年寫作”的姿態(tài)。

一.“本城”意識與“民間立場”再確認

伊沙曾在自述家世時提到自己籍貫武漢,生在成都,長在西安,并宣稱自己沒有“故鄉(xiāng)”,只有“本城”(伊沙的“本城”意識可上溯到其1994年的創(chuàng)作《我愛本城》)。

身處“文學大省”陜西,伊沙敏銳地指認自己深入?yún)⑴c的“陜西文學的詩歌屬于城市文化的范疇”(區(qū)別于鄉(xiāng)土文化的小說);而對西安城市生活的熟稔與敏感體認,亦使伊沙視自己在“本城”進行的詩歌寫作為最“日?;钡膶懽鳡顟B(tài)——對于伊沙,當別人把自己的故鄉(xiāng)“隱喻”成“天堂”的時候,他的“本城”只是他被迫也是必須接受的一個存在,即“世界”的常態(tài),而他則是將“隱逸”生活“演繹”得最為真實、深入、自然的“超隱”于“本城”(自家寓所)的“大隱者”。伊沙的“本城”寫作是坐著寫的,只需要一把椅子、一個房間、一座城市[1],與鄉(xiāng)土作家的早已疏遠、日益隔膜的“鄉(xiāng)”相比,伊沙的“城”近在眼前,觸手可及,不必在搜腸刮肚的回憶中去拼湊現(xiàn)實。與把從一地遷到另一地當作目標,在一種虛構(gòu)的流放感中生活的人相比,伊沙選擇沉潛于“本城”,寫身邊習見的人與事,于日常化的口語詩創(chuàng)作中流露“在場”的溫度與入世的溫情。

伊沙在創(chuàng)作中對“本城”意識的自覺強化是與其對“民間寫作”立場的再確認息息相關(guān)的,而推動伊沙對“民間立場”信念深化的則是美國詩人查爾斯·布考斯基。

有“貧民窟的桂冠詩人”盛譽的查爾斯·布考斯基(1920-1994)站在美國學院派詩歌的對立面,書寫美國社會邊緣窮苦白人的日常生活,主題涉及情欲、暴力等“形而下”的底層生活意象,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叛主義精神。布考斯基認為詩歌沒有什么神圣之處,它的功能只是把生活和感情真實地記錄下來。他的詩歌形式自由,不受格律束縛,不重技巧,毫不掩飾他的粗暴人格和污言穢語,以其粗礪本真,對虛偽有極大的殺傷力,亦被稱為“新海明威”。1995年,伊沙和其妻老G首次向國內(nèi)翻譯介紹布考斯基的詩歌,成為伊沙吸收布考斯基風格優(yōu)長的絕佳契機。因此,才有了伊沙在《一行乘三》(1993-1994年詩歌合集)中的“夫子自道”:“(集中作品)與前相比寫得短小精致,語言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外在的完美充分暴露了一個內(nèi)在的危機:我詩歌的空間與身體的擴張相比已經(jīng)顯得太小了,我清楚地意識到我必須有一個重新開始——也正在這時我讀到了布考斯基的英文原作,他詩歌中所攜帶的無比自由的空間感和來自平民生活底層的粗礪帶給我很大的沖擊和寶貴的啟示。從這年開始,我在略作調(diào)整的向度上,又重新寫‘開’……我在1995-1998的四年詩選《我終于理解了你的拒絕》記錄著布考斯基對我的全部影響,事實確系如此:是布氏的作品幫我開啟了我詩歌寫作的第二階段。這么說是不是有點大言不慚——我的第一階段充滿著金斯堡式的高亢與激越,是布考斯基使我冷靜、下沉?!盵2]

此外,布考斯基的作品受家鄉(xiāng)洛杉磯的地理和氣候影響很大,可以稱為“本城寫作”的典范。早在1974年的一次訪談中,他就表示:“你在一個城市生活一輩子,……你已經(jīng)對整座城市的布局了如指掌?!揖透杏X自己的身體和靈魂一直在這里?!边@對伊沙“本城”意識的建立亦是有所啟迪、相互呼應。

二.“壯年寫作”:楔入生活的“自在”姿態(tài)

與伊沙的“本城”寫作相呼應的是伊沙的“壯年寫作”狀態(tài)。伊沙反對“中年寫作”這一概念中所包含的創(chuàng)作頹勢與疲態(tài),而以富有“男子漢”承擔感的“壯年”代之,表現(xiàn)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孜孜進取的野心與活力。在“本城”意識的浸潤與召喚下,他的口語詩展現(xiàn)出楔入生活的“自在”姿態(tài)——于對生活細節(jié)、人情世故的沉實描寫中擢生輕盈騰躍的人文關(guān)懷精神,獲取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生機。正是詩歌打開了他“生命的關(guān)節(jié)”,召喚他去做“本質(zhì)”的詩人[3]。

不惑之年的人生閱歷使伊沙的詩火躁之氣漸消而愈發(fā)沉穩(wěn)——親人的故去與追懷、妻兒的相伴、生計的操持、親歷“生死關(guān)”的劫難、走南闖北的游歷為伊沙的創(chuàng)作蒙上了溫情、理解的纖細色彩與親昵的人間煙火氣。對生活的敏感使伊沙“有話要說”,他的口語詩因而充滿了“言說”的欲望與極強的“及物性”——直指生活實發(fā)的事件、場景、人物、心理活動,突出“人”的存在,使詩成為“無所不能”的情感與經(jīng)驗的容器,并通過對詩歌形式的“小品化”剪裁強化詩歌的敘事功能。

死亡體驗——母親、父親、岳父的相繼離世以及親歷的腦部手術(shù)是使伊沙的“壯年寫作”浸染“人間”情懷的重要推助力。親人的離去、親情的缺席,使伊沙迫切地感受到“家”作為人倫核心的寶貴與溫暖,在經(jīng)歷死亡、勘破死亡后抵達生活“真實”。因此,在世紀之交及此后的口語詩創(chuàng)作中,伊沙開始展現(xiàn)他生活在“一地雞毛”中的“市井”男人形象,他在詩中毫無遮掩地展示了自己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三重身份,以溫暖的世俗色調(diào)照亮詩歌,書寫對生活、親情的感恩,對生命的珍視,滿懷深情摯意地表達一個“大男孩-中年男人”對母親的懷戀、對父親的諒解、對幼子的憐愛以及與妻默默相守的心有靈犀、心領神會。與此同時,他堅持詩作的高產(chǎn),“一本詩集接著一本詩集地寫”,從寫作中收獲幸福感,跋涉于心靈中的文學朝圣之旅。

在伊沙的壯年寫作中,有寫給母親的“情詩”,如《忘年的情人》:“抱著因生他而死的母親/感覺像抱著自己的情人……如此忘年的情人/男人們都會擁有”;有對妻子悉心相伴的深沉愛意和相濡以沫的感恩,如《妻在酒吧》:“走前買單時/那舍我其誰/永遠替我做主的/無意灑脫/令我陌生而又熟悉/倍感欣慰”;有對稚子的溫柔思念,如《摩梭人家》:“當我一步跨進這家院子時/二層木樓上的小男孩/欣喜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對著他的媽媽/發(fā)出一聲:‘爸爸!’我的眼淚差點兒被叫出來!”;有對舊日家庭生活的溫情回憶,如《溫暖的黑色之憶》;有書寫自己減肥過程與體驗的感悟小詩,更有飽蘸切身之痛、酣暢淋漓的死亡體驗長詩《靈魂出竅》:“我是沒出息的小男人一個/當前方的死亡/那隱約閃爍的寒光/晃著我的眼/對于美好如斯的世界/我最為不舍的/還是自己的妻兒/絕無更多/甚至父親/我只在一瞬間里/想起過他老人家/十年前品嘗了喪偶之痛/是否又要經(jīng)歷這/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劇呢/叫我這當兒子的怪不落忍的/可是,誰叫他不好生愛我呢/不懂得用愛的方式來表達愛/是上幾代中國人的悲劇/在此一瞬間里/我竟有種報復的快感”;還有瑣屑詼諧的職業(yè)生活場景自述,如《教師生涯》系列小詩。在表現(xiàn)這類溫情的日常生活之外,伊沙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文化旅行組詩,并繼續(xù)社會諷刺詩的創(chuàng)作——俗事俗物,皆可成章,信手拈來,小中見大,在展現(xiàn)沉實的詩歌內(nèi)容的同時實現(xiàn)語言與形式的輕靈。

在韌性而“自在”的“壯年寫作”中,曾經(jīng)的詩壇“西毒”已逐漸蛻變?yōu)榘踩粌?nèi)斂、智慧調(diào)達、以詩歌“圣徒”自勵自期的詩壇老將。正如他在《非關(guān)紅顏也無關(guān)知己》中的心態(tài)自陳:“為什么/別人只見我/體內(nèi)的娼館/而你總能發(fā)現(xiàn)/我靈魂的寺院/并且/聽到鐘聲”。

三.對伊沙“壯年寫作”的反思

伊沙堅守創(chuàng)作崗位、沉潛而多產(chǎn)的“壯年寫作”狀態(tài)與王蒙早在1988年便在《文學:失去轟動效應之后》一文中作出的預言“隔空呼應”(這篇文章雖主要針對80年代末的小說創(chuàng)作狀況而談,但對詩歌創(chuàng)作生態(tài)的考察亦頗有啟迪)。正如王蒙所說,在當今文壇,“禁區(qū)愈少,闖禁區(qū)的誘惑力便愈降低。途徑愈多樣,走捷徑的方便就愈減少”,“劍走偏鋒”“一朝成名”已成傳說。因此,在這個文學分化的年代需要作家創(chuàng)作走向深沉化,思考更為理性、深邃與全面,表達對人的靈魂的進一步關(guān)注。詩人伊沙就及時作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回應,收斂了“解構(gòu)-反諷”的夸張姿態(tài),走向沉潛、成熟,追求對寬廣的社會生活的概括力,這正是一種創(chuàng)作的進步。但是,伊沙這種高產(chǎn)不歇的“壯年寫作”是否真的就是“厚積薄發(fā)”的生活積淀的體現(xiàn),還是值得斟酌考辨的,不然就如王蒙所提到的文學生產(chǎn)的消極面:“有相當一批中、青年作家,這幾年寫得很快很多”,“實際上的危機或者‘頹勢’在等待著他們——他們的新作有可能只是舊作的平面上的延伸與篇數(shù)、字數(shù)的遞增”,“他們需要的是某種新的調(diào)整、充實、積累、醞釀、蛻變”。[4]

參考文獻

[1]伊沙.靈魂出竅[J].作家,2008,(7):43-51

[2]張強.繼承·顛覆·再造——伊沙詩歌縱橫論[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4):116-11

[3]伊沙.不惑之年的自供[J].文學界(專輯版),2008,(11):9-13

[4]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上)[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

[5]伊沙.我的英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6]伊沙.晨鐘暮鼓[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

[7]伊沙.滴水成冰[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介紹:李一揚,武漢大學文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伊沙
蓮花的喜悅
雨露風(2024年5期)2024-06-30 19:36:26
理發(fā)店
雨露風(2023年3期)2023-05-30 22:48:19
伊沙:美片
雨露風(2023年1期)2023-05-30 19:56:38
白樺生北國
審美認知機制的解構(gòu)與效應——伊沙詩作《諾貝爾文學獎:永恒的答謝辭》的認知詩學解讀
晨曦
戴黃帽子的小袋獾
情敵與愛情
詩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夢(229)
詩潮(2017年6期)2017-11-25 08:44:49
伊沙:詩中自畫像
青春(2016年2期)2016-12-08 13:26:16
莲花县| 安顺市| 乐清市| 浦北县| 冷水江市| 香港 | 上林县| 文成县| 中超| 安图县| 阳曲县| 长阳| 洛阳市| 芮城县| 丹寨县| 河间市| 宜都市| 巴青县| 馆陶县| 阳东县| 五原县| 都兰县| 壶关县| 施甸县| 美姑县| 绥化市| 江孜县| 水城县| 当阳市| 浑源县| 广元市| 项城市| 德清县| 昌吉市| 商城县| 农安县| 拜泉县| 建平县| 辰溪县| 巨野县|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