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人得千年之殤
除了大山之外,庫爾德人沒有朋友。
以人數論,庫爾德人并不是一個小民族,而是今天中東地區(qū)第四大民族,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其主要聚居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四國交界的廣大地區(qū),構成一個狹長的“庫爾德斯坦”弧形地帶,東西約1000公里,南北寬300-500公里,面積40多萬平方公里??墒?,由于幾乎不存在庫爾德人自己的歷史文獻,這個民族的起源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以伊拉克為代表的阿拉伯國家相信中世紀阿拉伯學者提出的阿拉伯起源說,認為庫爾德人源自阿拉伯的拉比阿·伊本·尼扎爾氏族。土耳其則認為庫爾德人就是“山地土耳其人”。伊朗認為庫爾德人是“不會講波斯語的波斯人”,并稱庫爾德人是“血統(tǒng)最純的伊朗人”。而庫爾德人則認為自己是雅利安族米底人的一支。在西歐各國中,還有說法認為庫爾德人源自古老的亞述-阿卡德人。
從阿拉伯帝國時期開始,庫爾德人皈依伊斯蘭教(遜尼派居多),但他們算不上十分虔誠的穆斯林。有土耳其諺語說,“只有在與一個異教徒(基督徒)比較時,庫爾德人才算是一個穆斯林”。
公元12世紀時,在庫爾德人中出現了一位杰出人物,薩拉丁。薩拉丁名字的含義是“世界的繁榮和信仰”,他對部下以寬厚著稱,以行政才能而言更是超出了那個時代。12世紀80年代,薩拉丁曾組織了一支以庫爾德勇士為核心的新軍,他的阿育布王朝統(tǒng)一了埃及、敘利亞、蘇丹、美索不達米亞西部,“沒有一個伊斯蘭的國王擁有可與之匹敵的軍隊”。
薩拉丁的輝煌如同流星劃過中世紀的天空,之后留下的仍舊是一片黑暗。13世紀,蒙古鐵騎自東方席卷歐亞大陸,庫爾德人也慘遭厄運。到了16世紀,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法維王朝東西對峙,兩大帝國一個以遜尼派為正統(tǒng),一個以什葉派為正統(tǒng);一個以突厥人為主,一個是波斯人為主,彼此之間進行了激烈的爭奪,雙方爭奪的中心主要就是庫爾德人居住的地區(qū)。1639年,兩國簽訂《席林堡條約》,規(guī)定“庫爾德斯坦”大部歸奧斯曼帝國,另外一部分約2萬平方公里歸伊朗。從此以后,“庫爾德斯坦”被外部勢力人為分裂。
隨著18世紀晚期起源于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想于19世紀后期擴散到中東,庫爾德民族主義思想開始萌發(fā)。庫爾德著名詩人哈吉·卡迪爾·霍儀就是庫爾德民族主義的最早倡導者之一。他提出,庫爾德人只有借助筆和劍才能實現建國。很快,在伊斯坦布爾、開羅、貝魯特和歐洲的庫爾德上層人士和知識階層中間出現了民族主義宣傳活動。1892年,《庫爾德斯坦》雜志創(chuàng)辦并出版,鼓吹庫爾德人自治。
伊斯坦布爾的統(tǒng)治者意識到,把庫爾德封建頭領們吸收進帝國體系,是使奧斯曼成為精英統(tǒng)治的中央集權化帝國最后、最重要的階段。1890年,素丹哈米德二世(1842—1918年)仿效沙俄的哥薩克騎兵組建了以庫爾德部落為兵源的騎兵部隊,即哈米迪耶軍團,其規(guī)模一度達5萬人。兵團戰(zhàn)士平時游牧,戰(zhàn)時出征。他們的家屬被免去了絕大部分稅賦;部落頭領們得到豐厚的報酬,他們或他們的兒子能到伊斯坦布爾的軍事學校學習,且經常被提升到軍官或帕夏的高位。許多庫爾德人感恩戴德,稱哈米德二世為“庫爾德人的父親”。同樣是這個哈米德在歷史上有“血腥蘇丹”之稱。他派庫爾德騎兵與西歐、沙俄列強作戰(zhàn),也利用庫爾德武裝來鎮(zhèn)壓國內的亞美尼亞人、阿拉伯人甚至其他庫爾德人的反抗,特別是在鎮(zhèn)壓亞美尼亞人的反抗中,庫爾德人扮演了積極而不光彩的角色。
在一戰(zhàn)中,庫爾德斯坦處于高加索、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三條戰(zhàn)線結合的位置,成為奧斯曼、俄國和英國軍隊交戰(zhàn)的場所。多達50萬的庫爾德平民和30萬站在奧斯曼土耳其一方的庫爾德戰(zhàn)斗人員死亡。加上在伊拉克、敘利亞、伊朗和俄國死亡的庫爾德人,估計約有100萬庫爾德人喪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敗宣告了奧斯曼帝國這個“病夫”的最終死亡。戰(zhàn)后的帝國幾乎處于完全的政治真空,受壓迫的少數民族紛紛獲得解放,某些庫爾德頭面人物和知識分子也提出了獨立的要求,并向巴黎和會派出代表團,要求依照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的“十四點主張”給庫爾德人以自決權。
但是,能否獨立建國,庫爾德人自己沒有發(fā)言權。協(xié)約國的外交構想中,奧斯曼帝國必然解體,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邊界地區(qū)會產生一些“相關的國家”。最后,在巴黎和會上,在沒有庫爾德代表參與的情況下,出席和會的大國越俎代庖討論了庫爾德斯坦問題。1920年8月10日達成的《色佛爾條約》“承諾在庫爾德地區(qū)建立自治區(qū),如果該地區(qū)證明有能力進行獨立的話,國聯就允許庫爾德自治區(qū)在其成立一年后為完全獨立進行選舉”?!渡馉枟l約》在歷史上首次承認了庫爾德人具有民族自決權利,但它又是一張徹頭徹尾的空頭支票。庫爾德人對《色佛爾條約》中有關“庫爾德斯坦自治”的內容反應冷淡,轉而投入穆斯塔法·凱末爾的懷抱,站在土耳其人一邊反對英、法、希臘對安納托利亞的占領。庫爾德部落武裝為凱末爾的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一戰(zhàn)之后,阿拉伯人已從奧斯曼帝國分裂出去,亞美尼亞人經過大屠殺和驅逐后所剩無幾,在人口交換后希臘人也已大大減少(125萬希臘人與65萬土耳其人交換),庫爾德人已成為唯一一個有影響的非土耳其民族。在凱末爾眼中,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只有成為一個民族同質的國家才能確保安全與領土完整,在這個國家里,沒有庫爾德人的位置。
因此,盡管在與列強新的和談中,凱末爾的代表聲稱“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政府是土耳其人的政府也是庫爾德人的政府”,但在1923年7月24日協(xié)約國與土耳其簽署的《洛桑條約》里,這個假裝代表庫爾德人的政府毫不吝惜地將一大部分庫爾德人的土地劃歸伊拉克(和敘利亞),因而確定了庫爾德人分居土耳其、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局面,導致庫爾德斯坦成為“一個跨國的、只有大致范圍、沒有明確界限的人文地理區(qū)域”;同時也不承認庫爾德人是一個需要保護的少數民族。在此之前的1923年3月,背信棄義的土耳其官方材料中已刪去了所有涉及庫爾德人和庫爾德斯坦的詞語,土耳其地名開始取代庫爾德地名。之后的1924年3月,更正式禁止庫爾德語,不允許用庫爾德語出版刊物,在法庭和學校都只能使用土耳其語。土耳其憲法甚至明確規(guī)定:“凡土耳其人,必須進土耳其學校,學習土耳其語,不得有悖于土耳其的禮俗文化。”
意識到被欺騙的庫爾德人發(fā)起了反抗。1925年2月,教長賽義德起義,安卡拉政府調動3.5萬名精銳部隊前往鎮(zhèn)壓,總共有“大約有5萬—25萬人死于1925年的起義中”。1930年和1938年,土耳其的庫爾德人又發(fā)動了兩次起義,都為凱末爾的鐵腕所鎮(zhèn)壓。土耳其軍隊行動之殘暴令外國觀察家都大為震驚,以后出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就批評,“剛剛還在為自身獨立而戰(zhàn)的土耳其人,卻去鎮(zhèn)壓要求獨立的庫爾德人”。
在土耳其庫爾德人武裝斗爭影響下,伊拉克庫爾德人也分別于1922、1927、1935和1943年4次舉事,但也全都歸于失敗。
1946年1月22日,在蘇聯的道義和物質支持下,伊朗庫爾德人宣布成立“馬哈巴德共和國”,這是庫爾德人建立的第一個近代政權??上н@個國家只存在了11個月。伊朗政府在滿足蘇聯開采伊朗北部石油的要求后,蘇聯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宣布從伊朗撤軍。失去莫斯科保護的“馬哈巴德共和國”立時作鳥獸散,伊朗軍隊于12月16日開進了庫爾德地區(qū),并于1947年3月處死了“馬哈巴德共和國”的總統(tǒng)亞齊·穆罕默德。此后,伊朗的庫爾德人的斗爭陷入低谷。在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中,庫爾德人參加了推翻巴列維王朝的斗爭,結果建立起什葉派神權統(tǒng)治的霍梅尼與當年土耳其民族獨立戰(zhàn)爭期間的凱末爾如出一轍,需要時利用和容忍,一旦條件成熟就會對庫爾德人大開殺戒。
在隨之而來的兩伊戰(zhàn)爭中,伊朗與伊拉克政府在支持對方的庫爾德人叛亂同時均無情鎮(zhèn)壓本國的庫爾德人。巴格達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韙使用了化學武器,在薩達姆的表弟“化學阿里”的指揮下,1988 年3月伊拉克軍隊對東北部的庫爾德人發(fā)起毒氣攻擊,造成5000人喪生,3/4的死者為婦女和兒童。
但軍事手段終究不能解決問題,幾十年如一的殘酷的鎮(zhèn)壓更引來國際社會的譴責,土耳其苦苦想加入的歐盟更是不斷地指出土耳其如此對待國內的庫爾德人會影響該國入盟。外部壓力終于迫使土耳其妥協(xié),1992年之后,土耳其被迫承認“庫爾德民族的存在”,并有限解除了庫爾德語使用的禁令。
冷戰(zhàn)結束后的海灣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摧毀了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阿拉伯國家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伊拉克的庫爾德人成為這一地緣政治變局的最大贏家,其聚居的杜胡克省、蘇萊曼尼亞省和埃爾比勒三省實現自治,處于事實上的獨立狀態(tài)。2011年,長期被“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心臟”巴沙爾父子政權壓制的敘利亞庫爾德人亦趁亂崛起,并在2016年3月17日自行宣布建立自治區(qū)政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有的中東政治版圖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奠定,彼時的庫爾德人與建國理想擦肩而過,100年后的今天,“伊斯蘭國”的橫空出世已然重繪中東政治版圖,庫爾德人的命運將會如何,著實引人遐想。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第10期 郭曄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