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瑤,張慎成
傳統(tǒng)年畫中的兒童養(yǎng)成教育研究
程瑤,張慎成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年畫是在漫長的歲月更替中伴隨著傳統(tǒng)民俗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其廣泛的藝術題材、多維的表現(xiàn)視角遍布傳統(tǒng)家居的各個角落,成為普通百姓觸手可得的大眾傳播媒介.養(yǎng)成教育是傳統(tǒng)親職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領域,長期以來,人們試圖在各種教育機制與復雜的實施過程中探索與踐行兒童養(yǎng)成教育.而在視覺圖像貧瘠、兒童教育素材匱乏的古代社會,傳統(tǒng)年畫以其外在的審美形態(tài)塑造和內在的倫理教化訓誡成為兒童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載體.因此,將養(yǎng)成教育研究設定在傳統(tǒng)年畫的視域下,從生活啟蒙、價值觀養(yǎng)成兩個方面,深入解析年畫所承擔的兒童養(yǎng)成教育功能,為傳統(tǒng)年畫的研究開啟一個新的維度,為兒童養(yǎng)成教育的探索提供新的例證.
養(yǎng)成教育;傳統(tǒng)年畫;養(yǎng)成功能;養(yǎng)成價值
瑪利亞·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認為,兒童不僅僅作為一種物質體而存在,更是作為一種精神體而存在,兒童時期的發(fā)展能夠為人類的改善與提升提供一個強大的刺激.兒童的精神可以決定人類進步進程的快慢,甚至會引導人類步入一個更為高級的文明階梯.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中國社會對于兒童教育、兒童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呼聲持續(xù)高漲.同時,五中全會以來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將增加中國兒童人口的比例,因此,與之相對應的兒童養(yǎng)成教育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
關于養(yǎng)成概念的由來最早可參見《易經(jīng)》和《呂氏春秋》.在《易·蒙》中:“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其簡明的意思就是要從人類的童年開始,從啟蒙開始就要給予正確的教育引導.同樣在《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本生》中也這樣記載過:“始生之者,天也;養(yǎng)成之者,人也”,譯意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論,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人不同的德與性是因后天的教育培養(yǎng)不同而不同的,高尚的德和美好的性要經(jīng)過人的后天努力而來.孟子在《孟子·告子上》說:“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1].由此可見,養(yǎng)成教育自古就受到重視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民間社會亦流傳并延續(xù)了兒童養(yǎng)成教育的各類習俗儀式,如啟蒙、開蒙、叩拜孔子等儀式的舉辦,標志著一個新的生命體由自然人轉變?yōu)樯鐣耍诋敶袊?,大?guī)模的民工進城務工,主因固然有維持生計的驅動,但養(yǎng)成教育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出路,讓孩子享受更優(yōu)質的教育.中國原生家庭的父母們都在身體力行地為兒童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進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與踐行.
蘇納認為“圖像和動態(tài)學習經(jīng)驗相互交叉,效果最佳”.根據(jù)兒童視覺研究領域的相關人員研究發(fā)現(xiàn),4歲以前的兒童觀察視覺形象時,對符號與實物之間的表征關系有了初步的、淺層的意識,其視覺好感偏重審美知覺傾向,會有意識地欣賞和選擇鮮艷、新奇、完美的圖畫.這一時期兒童喜歡的視覺畫面對比鮮明,有著清晰的輪廓,喜歡的視覺形象造型簡約、生動、夸張,而傳統(tǒng)年畫最大的特征就是其鮮明的色彩效果.如武強年畫就常常以紅、綠、黃、紫、粉為其主打色;四川綿竹年畫色彩艷麗,構圖飽滿,人物造型夸張,幽默詼諧.這樣的視覺體驗可以引發(fā)兒童的審美愉悅,引發(fā)兒童的審美聯(lián)想,有利于兒童對畫面內容作出相關的理解和判斷.5~6歲兒童的視覺觀察已經(jīng)發(fā)展到對完整的形象及細節(jié)的感受,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較為復雜的藝術形式、深沉的寓意有了進一步的要求.例如對色彩的喜好由暖色向冷色慢慢過渡,開始嘗試喜歡對比調和的色彩,喜歡貼近兒童生活的故事形象造型和有著初步符號意義的圖形[2].因此,在傳統(tǒng)年畫中留存有大量的母子題材、教子題材、生活習俗題材的年畫.藝術是人性中的生物學進化因素,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和必需的[3],在視覺圖像貧瘠、兒童教育素材匱乏的傳統(tǒng)社會,年畫無論從形式上、題材內容上、色彩比例上都恰好適合于兒童養(yǎng)成教育的完成.
年畫集中國民間藝術文化中形式與內容兼優(yōu)的大成,其由來可以推及人們對于“年”的概念的總結.“年”對于古代中國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時間交替的概念,更是一個農事活動結束,收獲農業(yè)成果的時刻.以此,相應地產生了多種紀念儀式,如《新年十事》中提到“依舊葫蘆樣,春出畫里歸,手無寒具礙,心與臥蓮違”“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4].這些特殊的儀式寄托了勞動人民渴望大豐收及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其中“春出畫里歸”“新桃換舊符”就是人們在對于新年的紀念儀式中所衍生出的一種經(jīng)典藝術形式——年畫.它是廣大民眾對于新年、春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特殊記憶,也是反映社會風尚、新年愿景、思想啟蒙的藝術形式.新生兒從出生到可以自由融入社會的學前階段,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家居環(huán)境成為他們認知養(yǎng)成的初始.由于母性在傳統(tǒng)社會中要擔負起相夫教子的角色,兒童習慣的養(yǎng)成通常也由母親擔負.母親通常會抱著襁褓里的嬰兒,從家居環(huán)境認知開始啟動嬰兒的各種感官.在傳統(tǒng)格局的家居環(huán)境中,張貼在房庭院落中的年畫儼然成為家長對孩子說教的媒介與養(yǎng)成教育的范本.年畫是文化貧瘠的農耕家庭中文化教育傳播、德與性養(yǎng)成的重要平臺,其特點如下:
首先,從年畫的題材類別來看,除了傳統(tǒng)年畫中的門神類、戲文類、神柢類、民俗類題材以外,亦不乏大量適合兒童養(yǎng)成教育的娛教類題材,且題材范圍相當廣泛.例如《三百六十行》《同慶豐收》《男十忙》《女十忙》等年畫題材,完整地描繪出耕種、收割以及軋棉、紡紗織布等勞動過程,在表達農民對勞動的熱愛以及對豐收的喜悅的同時,也有效地傳遞出只有動手勞動才會創(chuàng)造出美好果實的這一教化語意,鼓勵勞動至上.又如《二十四孝圖》描繪了歷代24個孝子在不同角度、不同環(huán)境行孝的故事,清晰地傳遞出“百善孝為先”這一教化語意,而此時的年畫更間接地承擔了培養(yǎng)社會道德的責任.
其次,從年畫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傳統(tǒng)年畫多喜艷麗的色彩來呼應新年的愉悅與期盼.以四大年畫為例,天津楊柳青年畫畫風精致典雅、構圖豐滿、色彩明快和諧;河北武強的年畫在色彩上對比鮮明、線條疏密有致、流暢奔放,采用紅、綠、黃、紫、粉等套色??;蘇州桃花塢年畫畫風上艷麗而雅致、有濃厚的江南地方特色;四川綿竹年畫出現(xiàn)了彩繪年畫,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圖飽滿、講究對稱、造型夸張,具有詼諧活潑的藝術效果,而這樣的配色最符合兒童的視覺審美體驗.
再次,從年畫應用的多樣性來看,年畫既能夠以傳統(tǒng)形式張貼于農村房屋院落,同時,針對城市住宅粘貼的局限性,又能夠將年畫內容拓展為兒童讀物這一新的實現(xiàn)形式,使其教化養(yǎng)成的功能得以繼續(xù)傳承.對于前者而言,年畫可以張貼在傳統(tǒng)家居的各個角落,有貼在大門的門神門箋、中廳的中堂、臥室的炕圍、毛方子、屏風的屏條、窗戶的窗畫、月光等,成為兒童觸手可得、平民化的信息傳播平臺.對于后者來說,在傳播媒介及信息投放高度發(fā)達的當代社會,以讀物形式存在的年畫無疑成為一款適合大眾消費的文化教育與信息傳播媒介.可以說,年畫以其寬泛的尺寸規(guī)格、廣泛的粘貼地點、多樣化的實現(xiàn)形式遍布于城鄉(xiāng)家庭的各個角落,成為兒童反復認知、仔細品味的視覺典范.
最后,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年畫不僅符合傳統(tǒng)審美判斷的靜觀與凝視,還會與時俱進,伴隨著社會風尚、主流文化審美的改變而微調.比如《老鼠娶親》年畫一度風靡,有史料記載,如果在過年的時候不買上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就算年畫沒買全.而且出現(xiàn)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多個版本的《老鼠娶親》年畫.在《西游記》小說流傳民間后,在《老鼠娶親》年畫中出現(xiàn)過多幅繪有《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參與的老鼠娶親年畫,整幅年畫畫面精彩,師徒四人與老鼠娶親的場面毫無違和之感,讓后人驚嘆其精湛的創(chuàng)意.
魯迅說過:“年畫是與消費者的藝術相對立的一門藝術,它是生產者的藝術,是人民大眾的藝術”.年畫作為一種通俗文化,飽含了中華傳統(tǒng)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人們正確地表達利益要求,與傳統(tǒng)道德密切相連.馮驥才[5]曾在《民年年畫》一書中講到:“年畫加深了百姓對于故事的理解,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傳統(tǒng)美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由于自身各種不適度的欲求和弱點,人們極易誤入歧途,因而倫理教化的功能與價值始終為人所重視”.作為大眾傳播的文化品類,年畫已經(jīng)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jù)時代的風尚,社會所推崇的價值不斷地與時俱進,并以其獨特的視覺、文化魅力吸引著兒童的駐足與觀賞,成為傳統(tǒng)社會中兒童養(yǎng)成教育在家庭這個場域中最為有效的教育養(yǎng)成平臺.父母通過年畫的選擇、張貼、引導閱讀等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養(yǎng)”的活動,使兒童在開蒙入學前通過耳聞目染的視覺觀賞與解析,潛移默化中摒棄種種不良的習慣,在與父母、同伴、家居環(huán)境等互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良好的心智.因此,傳統(tǒng)年畫的養(yǎng)成價值可以從生活啟蒙與價值養(yǎng)成兩個方面來考量.
3.1生活啟蒙
(1)家庭關系啟蒙.兒童最為關注和易于理解的是與自己關聯(lián)度最高的題材.比如年畫中存有大量教子題材的年畫,此類題材極其豐富,出現(xiàn)了如朱仙鎮(zhèn)出品的《三娘訓子》《三娘教子》;陜西鳳翔出品的《三娘教子》四聯(lián)戲文窗畫;楊柳青出品的《教五子》;高密的《三娘興家》(四幅連環(huán)畫);絳州的《閨房教子》(三款);平陽的《閨房教子》(對屏);桃花塢的《孟母斷機圖》《三娘教子圖》等,可見其流行之廣,深受受眾的青睞.在傳統(tǒng)家庭中母親通常會抱著襁褓里的嬰兒從家居認知開始啟動嬰兒的各種感官,嬰兒會在母親的引導下去認識他們周圍的家居世界.在家居中張貼一幅教子的年畫,既給予了傳統(tǒng)母性在教子責任與義務上的贊美,又能使兒童對應圖畫中的圖像符號,達成“父母教,需敬聽”的完整訊息的接受與反饋.“三娘教子”年畫來源于民間流傳廣泛的戲曲故事的橋段,是寧波慈城馮姓大戶人家的教子故事,年畫描繪的是母親教育孩子的場面.
(2)社會分工啟蒙.一個自然人要轉變?yōu)樯鐣耍鸵m應社會的發(fā)展,找到自己的社會角色,承擔自己的社會分工.《男十忙》《女十忙》系列年畫就是對兒童進行社會角色與社會分工的啟蒙圖像.《男十忙》描繪農民春種秋收四季勞作的繁忙情景,包括耕地、播種、鋤草、秋收、打場、揚場、袋裝等情節(jié).《女十忙》描繪了農耕社會中婦女勞作的場景,包括彈棉花、紡線、纏線、拉經(jīng)線、上機布、洗滌等紡織工序,女性在織布的同時還要照顧小孩、飼養(yǎng)家禽.此類年畫不僅反映出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社會角色,還較為生動地介紹了社會角色的不同,所承擔的社會職能也相應不同.在其中可以清晰地學習和了解農業(yè)耕種與收獲的基本常識、生產生活資料、生產工具的形態(tài)、女性與男性的服飾容貌差別,讓兒童可以辨識出父母的社會角色與職業(yè)分工,了解封建社會要學會的基本生存本領,唯有辛勤地耕耘才會有豐碩的收獲等基本的為人準則.
(3)仕途啟蒙.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中,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與命運的改變唯有依靠讀書來扭轉.古時父母的勸學與學生的苦讀雖然帶有不可回避的社會與歷史的烙印,但其存活多年必有其存在的意義.此類年畫的代表比如《五子登科》年畫,該年畫源于《三字經(jīng)》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講述的是竇燕山年過30還沒有子嗣,為人性情乖張,做生意欺世霸行,30歲這年母親托夢而來要求其改過、行善.此后,他廣行善事、在家辦學、勤奮做人,后來果真有了5個兒子.因為其在家辦學,教子有方,5個兒子都高中科舉.古代讀書人讀取功名就是希望社會能夠賞識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這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在傳統(tǒng)年畫中,人們都非常喜歡此類年畫,往往專門貼在孩子和讀書人的房間里,用來教育孩子好好讀書,成就一番事業(yè).諸如此類的年畫還有《五子奪魁》《五子日升》《曹子建七步賦詩圖》等.
3.2價值觀養(yǎng)成
(1)行為習慣養(yǎng)成.傳統(tǒng)年畫的不少題材都含有謙虛禮讓、尊老愛幼、忠義節(jié)孝、家庭和睦、成圣成賢等傳統(tǒng)道德觀念.如年畫《桃園三結義》《愚公移山》《孟母擇鄰》《孔融讓梨》等所表現(xiàn)出來的肝膽忠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己正人、長幼有序等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理想人格,一旦落實到兒童個人的具體操作層面,就會對兒童的行為起到一定的規(guī)范與示范的作用,兒童在賞析與模仿中會將這種規(guī)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與處事的規(guī)則.兒童最善于模仿與學習,他們會把自己想象成所喜歡的偶像,舉手投足間都會打上榜樣的印記.諸如此類行為養(yǎng)成題材的還有《二十四孝圖》《四郎探母》《信忠圖》《母子同樂圖》《放生》等慈孝題材的年畫,對于兒童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榜樣與引導的作用.
(2)理想志氣養(yǎng)成.在傳統(tǒng)年畫中不乏大量的勵志題材.如《楊家將》《岳飛傳》等勵志、勸學題材;《陳香救母》《景陽崗武松打虎》等弘揚見義勇為、匡扶正義、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品質與志向.這類年畫可以培養(yǎng)兒童一種良好的思想品質,自覺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樹立遠大的目標,起到激勵志氣的養(yǎng)成功能.
(3)民族自尊養(yǎng)成.一個民族的價值要靠文化去凝聚,而這種文化是在一年年的傳承中不斷地成長與壯大的.年畫中經(jīng)典的歷史故事、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會在兒童的心里播種下楷模、榜樣的種子,一旦生根、發(fā)芽,必然會滋生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如《文姬歸漢》《花木蘭》《岳飛抗金兵》《穆桂英掛帥》等杰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和英雄事跡已經(jīng)轉變?yōu)橐环N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可見年畫在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感的養(yǎng)成中發(fā)揮著莫大的作用.
養(yǎng)成教育的研究是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教育理念和實踐體系,立足于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媒介——傳統(tǒng)年畫這一載體,深入論證年畫在傳統(tǒng)的兒童養(yǎng)成教育中起到的價值啟蒙與行為養(yǎng)成的教化作用,以及通過耳濡目染的畫面教化進而內化為兒童的自覺行為的作用.通過對于傳統(tǒng)年畫中養(yǎng)成價值的剖析,一方面可以為民間文藝的傳承開啟多元的弘揚途徑;另一方面亦可以史為鑒,探求更新更好的兒童養(yǎng)成教育思路.
[1]王原平,胡青.幼兒養(yǎng)成教育課程理念與設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李光庭,石繼昌校.鄉(xiāng)言解頤吳下諺聯(lián)[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陳世明.圖像時代的早期閱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M].盧曉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馮驥才.中國木板年畫集成楊柳青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7.
Research on Children Nurturance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CHENG Yao,ZHANG Shen-cheng
(College of Art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 New Year pictures evolv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lk in the long years of change.Spreading in every corner of traditional home with extensive topics and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they have become a mass media of communication accessible by common citizens.The nurturanc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raditional parenting education.For quite a long time,people try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children nurturance education in various education mechanisms and complicated imlpementations.In ancient society being poor in visual images and lack of children education materials,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were the optimum carrier of nurturance education by virtue of external aesthetic shaping and imternal ethical culturing.For this purpose,in view of 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oroughly the functionality of New Year pictures in termsd of children nurturanc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life enlightenment and value cultivation.It will open a new dimension for the study on 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and also provide novel illustr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children nurturance education.
nurturance education;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nurturance functionality;nurturance value
G610
A
1672-2477(2016)03-0073-04
2015-10-01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SK2016A0102)
程瑤(1981-),女,安徽蕪湖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