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運江
嘉魚縣的地理位置特色是水陸各半,陸地則平原和丘陵各半,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江岸線達120 km,有名的“長江西流三十里大灣”及著名的“百里赤壁”都發(fā)生于該縣境內(nèi)。古代嘉魚長江水系發(fā)達,構(gòu)成了眾多的湖泊沼澤,孕育了豐富的水生蔬菜資源?,F(xiàn)將嘉魚縣野生蔬菜品種的歷史現(xiàn)狀、普查概況、分布、利用及潛力品種推薦作一闡述。
野生蔬菜是人工種植蔬菜的始祖,人類早期食用的蔬菜即為野生蔬菜人工馴化而來。正是有了對野生蔬菜的人工培育,才有了而今琳瑯滿目的時令蔬菜。野生蔬菜在大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困難時期,人們只用索取,無需投入,加上野生蔬菜再生能力強,年復一年地自生自滅,因此栽培上得不到重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返樸歸真的原生態(tài)興起,野生蔬菜也成了大雅之堂上的時尚珍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嘉魚縣位于長江古域的八百里洞庭湖和云夢澤的邊緣,全縣水系四通八達,水生野生蔬菜有9種之多,而且面積要比陸生蔬菜品種大、分布更普遍,野生藕、菱角、茭筍(白)、芡實等遍及湖汊港灣。通過普查,全縣可食用的野生蔬菜品種達50余種,其中陸生品種有野芥菜(臘菜苗)、馬齒莧、苜蓿、蕨菜、藜蒿、野大豆、胡蘿卜纓、野白菜、野洋姜、紫背菜、車前草、觀音菜、冬寒菜、龍須草、小薊、野落葵、灰灰菜、野蒜、百合、天冬、半夏、枸杞、魚腥草、艾蒿、紅花草籽、野玫瑰、野竹筍、蘆筍、野葛、香椿、蘆根、掃帚菜、蒲公英、曲曲菜、苦菜、桔梗、假辣椒、野茼蒿、紫蘇、薺菜(地米菜)40種;水生的品種有嘉魚藕(藕帶、蓮米)、茭筍(茭巴)、野菱角(菱角藤)、水芹、芡實、野荸薺、野慈姑、野芋頭、睡蓮9種;菌類有野蘑菇、草菇、黑木耳、猴頭菇、竹蓀5種。
古代長江無堤防,春、夏季節(jié)洪水泛濫,沼澤遍及,長江左岸從洪湖的寶塔洲至嘉魚縣的簰洲形成了一支江流,俗稱“長洋港”;右岸從陸口至古蒲圻湖(今西梁湖)到金水河經(jīng)江夏金水閘,為長江主航道,兩江之間夾著萬頃龐大的沼澤沙洲,由于沙洲在古長江龍?zhí)渡綎|北之陽,被人們俗稱“沙陽洲”。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武帝由此建置“沙陽縣”,這就是嘉魚縣始初的前身。浩大的沙陽洲沼澤生長著豐富的野生魚類、鳥類和蘆筍(葦)、嘉魚藕、嘉魚菱、茭白、芡實、藜蒿、水芹等,遇到災年,成群結(jié)隊的難民乘舟來到沙陽洲上采食野菜充饑。
嘉魚縣的野生蔬菜采食最早可追朔到三國時期[1,2],據(jù)傳 1 800多年前赤壁之戰(zhàn)時,吳、蜀兩軍水師操練就駐扎于嘉魚境內(nèi)的競江口、鮑口、陸口,時稱“三口”的長江“百里赤壁”蓮藕區(qū)域一線。劉備所領(lǐng)的士兵們以魚鴨為葷,蓮藕、茭筍、菱角、芡實、水芹、藜蒿等為素,身體養(yǎng)得又健又壯,在赤壁之戰(zhàn)時人人雄氣十足,擊敗了曹操。劉備駐軍的競江口(西梁湖口)地區(qū)就有“東湖(斧頭湖)的水,西湖(西梁湖)浪,湖歌號子滿天揚;魚兒成群野鴨飛,兩湖荷花遍地香”的民歌民謠。唐明皇歷游江南沙陽洲時,品嘗了“湖藕燉江魚”,連口叫絕,一時酒興,賜封“嘉魚名”。故嘉魚自古就有“長江的魚,湖里的藕,皇帝吃了也夸口”的美傳。
原嘉魚縣沙陽洲(現(xiàn)在的沿江平原)是個移民區(qū),20余萬民眾來自五湖四海,野生蔬菜為移民提供了有效的生活保證。在此之前,人們都集居丘陵陸地,沙陽洲只有少數(shù)漁民捕魚為生,至宋、明時期建堤后,人煙逐漸增多,特別是1949年后,金水閘的建立,大量的外地移民來到沙陽洲墾荒種糧,尤以湖南人居多,居住的都是茅屋。因此,嘉魚土居人就稱湖南人集居的地方為“湖南棚”。
外來居民遷到沙陽洲,在此圍垸造田、墾荒種地,起初以江邊沼澤中的野生蘆筍(莖)、藜蒿、水芹菜,淺水湖灘的嘉魚藕、嘉魚菱、野茭白(茭筍)、芡實莖(芡實米)、野慈姑、野芋頭、睡蓮等為主食蔬菜,偶爾采食白菜、芥菜(臘菜)、薺菜、馬齒莧,苜宿、薊菜、野蒜、冬寒菜、百合、野大豆、山竹筍、枸杞、地衣菌、山菇等山地野生蔬菜。其中,采食量較大的有嘉魚藕、嘉魚菱、野茭白、芡實(莖、籽)、藜蒿、水芹、蘆筍、芥菜、薺菜、野茼蒿、馬齒莧、野蒜等,特別是野生嘉魚藕,食用量最大。20世紀60年代以前,因人工培育的蔬菜自給不足,人們以野生蔬菜作為主食蔬菜,70-90年代,人工選培的蔬菜大力發(fā)展,野生蔬菜逐漸淡出視野,90年代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野生蔬菜又重新回到了餐桌上,特別是湖區(qū)無公害的綠色野生嘉魚藕、嘉魚菱、茭筍、芡實以及長江邊的藜蒿、水芹,丘陵山區(qū)的芥菜、蕨菜等,人們不但大量采食,還進行了規(guī)?;N植,藜蒿、水芹采用設(shè)施保溫栽培,667 m2產(chǎn)值可達3 000~5 000元?,F(xiàn)在全縣野生蔬菜生產(chǎn)面積達2 000 hm2,產(chǎn)值達1.2億元。
嘉魚縣野生蔬菜有12大類,種類達300余個,其中能食用的野生蔬菜達50多個,常采食的有嘉魚藕、嘉魚菱、野茭白、芡實、藜蒿、野芹菜、薺菜、香椿、苜蓿、馬齒莧、野蒜、枸杞、蕨菜、天冬、百合、魚腥草、竹筍、蘆筍18個,生產(chǎn)上形成栽培模式的主導品種有嘉魚藕、嘉魚菱、野芡實、野藜蒿、野芹菜、野芥菜6種,常采用以下栽培模式。
嘉魚藕是湖北嘉魚縣的地方品種[2],為大自然饋贈的產(chǎn)物,從古至今都受到老百姓的采食利用,具有藕身潔白、莖節(jié)較長、圓扁形、2~3節(jié)、淀粉多、漿足、VC含量高、藕絲多、味道濃、生食甘甜、熟食易煨易爛、落口消融的特點。蓮農(nóng)一般利用大湖深水養(yǎng)魚、淺灘護植蓮藕的套養(yǎng)模式。在自然氣溫穩(wěn)定通過15℃的條件下,蓮藕4月上中旬出苗,10月至翌年3月采收,采收期可達6個月。生產(chǎn)的蓮藕吸收湖中自然有機質(zhì),無需人工施肥,達到有機食品的標準,一般市場零售價達20元/kg,是人工選育品種的3倍,667 m2產(chǎn)值可達8 000元。漁民還把嘉魚藕移植到魚池中套種,或在稻田中種植,效果很好。全縣嘉魚藕生產(chǎn)面積達667 hm2,產(chǎn)值達0.8億元。
子蓮一般4月栽種,9月蓮蓬基本收獲完畢,荷葉逐漸枯亡,地下莖藕小,蓮農(nóng)一般棄而不挖;水芹可在8月育苗,9月下旬移栽到蓮田,翌年 1~2月陸續(xù)上市,667 m2產(chǎn)量 1 500~2 000 kg,產(chǎn)值3 000~4 000元。
嘉魚菱為湖北嘉魚縣地方品種[3],選擇土質(zhì)肥沃、風浪較小、活動水漲落平緩的池塘、湖汊、河灣、低水淺灘、湖泊邊緣,水下淤泥20 cm以上的地方種植為宜。大湖的嘉魚菱以自然稆生為主,一般4月中下旬出苗,若人工播種則要求氣溫穩(wěn)定通過15℃,于4月中旬播種育苗,7月中旬至10月上旬分別采收菱角藤、菱角上市。利用大田種植,要保持水深50~100 cm,有利于莖藤的伸展。菱角田還可套養(yǎng)部分野生魚種。這一模式也適用于芡實的套養(yǎng)方式,一般芡實7~8月結(jié)果,9月成熟,可產(chǎn)芡實米50~75 kg,產(chǎn)值 2 000 元,產(chǎn)鮮莖帶 1 000 kg,產(chǎn)值2 000元。
長江在嘉魚縣境內(nèi)徑流全長109.6 km,縣域內(nèi)江洲12個,總面積111.2 km2,江洲上遍地散長著純野味的藜蒿,無化肥催生、無激素催長、無農(nóng)藥殘留,屬純有機食品,市場售價很高,只要人吃得苦,每年農(nóng)歷1~2月,可隨時前往江州采摘售賣,收入不菲。但野生藜蒿生長速度慢,采收批次少、采收時間短。20世紀90年末,沿江菜農(nóng)開始采用耕地試種野藜蒿,667 m2產(chǎn)值達3 000元。21世紀初發(fā)展到小拱棚栽培,2010年后繼而發(fā)展到大棚栽培,667 m2產(chǎn)值上升到4 000~5 000元。在耕作模式上采用藜蒿—瓜類(西瓜、南瓜、冬瓜)或玉米配套的周年兩熟制。藜蒿8~9月扦插育苗,12月至翌年2月分批采收上市;瓜類2月中下旬保溫育苗,3月下旬4月上旬移栽或直播玉米。
中稻4月底播種,5月上中旬移栽,8月上中旬成熟;8月下旬至9月水芹育苗移栽,12月至翌年2月采割上市,10月下旬若采用小拱棚或大棚保溫栽培,可提前11月下旬上市,至翌年2月可采收3茬,產(chǎn)量可達5 000 kg。
利用田溝、港灣、湖灘、長江沼澤等地空隙,先育好藜蒿、水芹苗,在8月下旬栽插田溝、港灣、湖灘、長江沼澤的濕地上(水芹可直接撒播),讓其自然生長,翌年1~2月可遍地采收,采用這種廣種薄收的方式,無需施用化肥和農(nóng)藥,且市場價格高,很受消費者的青睞。
野芥菜嘉魚俗稱“臘菜”。臘菜近年來在嘉魚也成了寵食,其菜葉和菜薹通過開水塌制見鮮,炒食又嫩又脆,還有股辣香味,可口下飯,特別受攤點早餐者的喜愛。也可以用于制作腌菜,供缺菜時節(jié)食用。該品種葉片有刺毛,抗性強,病蟲害少,很少用藥,年前塌棵長,年后縱向生長,野生性和稆生性極強,一般夏季收獲菜籽,落入土地的菜籽會在秋末或早冬氣溫適宜時,自動稆生發(fā)芽成長封地,特別是在山坡地或魚塘埂上,稆生性更普遍。俗語有“臘菜種子不歸家,自己落來自己發(fā)”。由于臘菜易種易管,人們就用耕地來種植臘菜,9月至10月中旬播種,翌年4月上旬收獲完畢,5月上中旬播種芝麻。
嘉魚可食的野生蔬菜達50多種,而經(jīng)常采食的品種只有18個,規(guī)模生產(chǎn)的只有嘉魚野藕、嘉魚野菱角、野芡實、野芹菜、野藜蒿、野芥菜6種,利用保護地栽培的僅藜蒿和水芹。由此可知,嘉魚野生蔬菜多采用傳統(tǒng)種植模式,種植面積小,品種利用率不高,產(chǎn)量和效益低,加工規(guī)模化企業(yè)還是空白。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后野生蔬菜開發(fā)中重點要抓好4個方面:一是加大野生蔬菜品種利用力度,特別是大家公認的本縣地方野生嘉魚藕和嘉魚菱,利用價值極高,市場價格也不菲,近年來供不應求,尤其是嘉魚菱,目前只有渡普鎮(zhèn)斧頭湖的部分區(qū)域見片,要加以保護、擴繁利用,力爭“十三五”規(guī)劃中,將嘉魚藕面積發(fā)展到1 333.3 hm2,嘉魚菱面積達到667 hm2;二是提高野生蔬菜生產(chǎn)科技含量,大力發(fā)展大棚嘉魚野藕、嘉魚野菱角、野芡實、野芹菜、野藜蒿等早熟栽培,提早上市,提高產(chǎn)量、效益;三是加強科技配套模式的研究,提高野生蔬菜種植的科技含量;四是政府應加大對野生蔬菜開發(fā)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改變“重家不重野”的扶持偏向,使全縣野生蔬菜面積發(fā)展到3 333.3 hm2,綜合產(chǎn)值達到2億元。
嘉魚藕屬地方特色品種,種植歷史悠久,康熙十年(1671年)和乾隆二年(1737年)《嘉魚縣志》就有記載。2001年6月由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蔬菜品種志(下卷)》和《湖北省志·農(nóng)業(yè)(上)》中就載有“嘉魚藕”和“六月暴”。嘉魚藕已被國家品種資源基因庫收集。該品種外觀整齊、亮爽、表皮有麻點,肉質(zhì)白色或淡白色,藕長;一般每支主藕長達70~85 cm,最長可達130 cm,節(jié)間多數(shù)為3節(jié),主段直徑4~6 cm、節(jié)長20~30 cm,單支整藕質(zhì)量1.5~2.0 kg。藕身潔白、脆嫩,營養(yǎng)豐富,VC含量高,生食甘甜多汁、解渴潤喉、涼拌鮮嫩,燉湯味道醇樸、甜喉潤心、鮮美可口,具汁多漿足、清香風味濃的特點,以湖栽嘉魚藕品質(zhì)最佳。成熟藕無論蒸、炒、炸、燉食,風味皆佳。經(jīng)國家飲料及糧油制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武漢產(chǎn)品質(zhì)檢所檢測,嘉魚藕鮮藕每100 g含蛋白質(zhì) 3.3 g、淀粉 14.3 g、總糖 1.56 g、VC 45.1 mg、鈣 19.46 g。 667 m2產(chǎn)藕 500~700 kg,產(chǎn)值過萬。
屬嘉魚縣地方品種[3],菱盤直徑37 cm,葉片三角形,表葉綠色,長5.5 cm、寬9 cm,葉柄黃綠色,長13.5 cm、寬0.7 cm,浮器長 3.5 cm、寬 1.4 cm,花白色,果四角見多,角尖銳利,容易刺手,果殼青綠,殼皮較厚,果肉小,肉質(zhì)緊密,成熟后的果肉淀粉含量高,漿足,單果質(zhì)量5~6 g,品質(zhì)優(yōu),菱藤分枝性強,菱角和莖藤都可炒食或燉食,菱肉可做菱糕(菱豆腐)。一般4~5月淺水灘自然稆生發(fā)芽,8月至10月上旬采收,667 m2產(chǎn)鮮菱角500~700 kg,鮮菱藤除供食外,還可作豬飼料,667 m2產(chǎn)量1 500 kg左右。
野芹菜既可在江邊、河灘、溝港、塘堰邊生長,也可在淺水域、灘、溝、田里生長,故嘉魚稱之為“水芹菜”。嘉魚縣民眾食用水芹的習慣勝過美國芹菜,因為水芹莖梗纖柔、脆嫩可口。水芹一般2~3月采食,大多為自然野生種,近年來開始將野生種進行人工大面積露地栽培和保溫栽培,667 m2產(chǎn)量可達1 500~2 000 kg,產(chǎn)值 3 000~4 000 元。
藜蒿,又名蔞蒿,因多生長在江洲邊的蘆葦中而稱蘆蒿,是嘉魚縣長江沿線野生蔬菜的主導品種。一般早春氣溫穩(wěn)定通過4℃左右開始萌發(fā),10~15℃生長較快,20~25℃易老化,適宜采收期為2~3月,大棚保溫栽培可提早至12月至翌年1月采收。自然生長條件下,菜農(nóng)采收(農(nóng)歷)上有句俗語:“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奔昔~藜蒿較耐寒,香味濃,莖梗上綠下紅,人工保溫栽培667 m2產(chǎn)量1 200~1 500 kg。
嘉魚藕
野茭白
野芹菜
野藜蒿
[1]魯運江.水鄉(xiāng)嘉魚蓮藕文化探究[J].長江蔬菜,2012(10):150-152.
[2]魯運江.嘉魚縣蓮藕品種的應用現(xiàn)狀及潛力品種推薦[J].長江蔬菜,2015(13):13-16.
[3]中國農(nóng)業(yè)推廣網(wǎng).菱角主要品種推介[EB/OL].(2011-03-28).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2914.
[4]魯運江.藜蒿的栽培技術(shù)[J].農(nóng)村經(jīng)濟與科技,1999(10):20.
[5]魯運江.藜蒿栽培技術(shù)[J].農(nóng)村實用技術(shù)與信息,1998(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