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中國有一句習語,叫做“男孩窮養(yǎng),女孩富養(yǎng)”。習語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習語又是語言的精華,它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涵。為什么會出現(xiàn)“男孩窮養(yǎng),女孩富養(yǎng)”這樣的提法?首先,我們要了解男孩與女孩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對于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期望,當然這種期望也就是家長的教育目標了。我們普遍希望男孩子能夠吃苦耐勞,拼搏奮斗,通過一次次的挫折,變得更加堅強,成為棟梁,頂天立地;我們普遍希望女孩子知書達理,自信自愛,貴氣優(yōu)雅,戀愛上不會因為一點小恩小惠被蒙騙,結婚也能夠體面大方地嫁到男家。
事實上“性別教育”是合理的,也是有針對性的。然而,需要澄清的是,“窮養(yǎng)”與“富養(yǎng)”并不是性別教育的范疇,而是財商教育與幸福教育的范疇。財商教育即父母幫助孩子正確看待財富與物質享受,樹立積極的金錢觀,學會合理處理個人財物或者稱為理財。幸福教育則是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幸福觀,掌握獲取幸福的能力,體驗幸福與學會感恩,甚至包括如何給別人帶來幸福等。對于財商教育與幸福教育,我覺得不存在男女之別,都是親子教育的重點內容。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將來都要成為社會成員,所以必須要經歷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在社會化過程中,有三點非常重要,即兒童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智力上需要成熟,社會適應性需要加強。這三點的工作當然是家長教育孩子的責任,但是我們并沒有看到“窮養(yǎng)”與“富養(yǎng)”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家庭的物質條件對于兒童的幸福而言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孩子幸福與否取決于親子關系與家庭教育的“窮富”,而不是物質滿足的“窮富”。那么,我們站在兒童社會學與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如何看待“物質滿足”呢?
1 有條件的“滿足”與無條件的“愛”
愛是不分窮富的,愛的多少自然不能按窮富去衡量。愛一個孩子并不是靠投入財物的多少來計算,我們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是百分百愛自己的孩子。我們要明確,或者說區(qū)分一對重要的概念,就是“滿足”與“愛”。家長在長期“物質供給”過程中,往往迷失了方向,將這對概念混淆了。滿足是兒童向父母提出來的物質或情感要求,愛是家長主動向兒童提供的物質與情感。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會說“爸爸,我想要個玩具!”“媽媽,我想去迪斯尼樂園!”當孩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時,我們如果多次直接答應,那便是一種錯誤的“富養(yǎng)”。因為,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人的欲求滿足需要個人努力,而不是僅憑一句話就可以實現(xiàn)。我們可以為他的滿足設置“條件”,比如做習題的努力程度或者改掉某個惡習。而愛則是另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無償提供給孩子喜歡的東西,這出于自愿,出于愛的表達。很多家長把愛設了條件,還以為是好的教育方法,這實在是大錯特錯。有一個朋友,她特別喜歡這樣說,“兒子,如果你考試進了前三名,我就帶你去外國玩!”這樣一來,在孩子心中,愛不是無償?shù)?,是需要交換的,傷害了親子關系。我們可以通過陪伴、溝通表達我們的愛,也可以通過特殊日子給孩子小禮物表達對孩子的愛。愛與滿足是交替進行的,切不可單純使用一個,這應該是“富養(yǎng)”的一種方法吧。
2 物質供養(yǎng)要符合家庭實際情況
我們常說的富養(yǎng)和窮養(yǎng),其實存在著和其他家庭比較的意味。買個普通的羽絨服,買一個名牌的羽絨服,哪一個是富養(yǎng)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哪一個表達了父母的愛呢?事實上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送給孩子的羽絨服都充分表達了冬天里父母的愛。在一個家庭中,家長為孩子提供物質保障是父母的職責所在,但一定記住“物質供養(yǎng)要符合家庭實際情況”。富裕的家庭沒有必要讓孩子緊衣縮食,普通的家庭也不應該鋪張浪費。我相信,應該讓孩子充分了解家庭的收入情況,這種坦白不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相反他們會產生強大的家庭認同與歸屬感,也會更加成熟。與此展開,我認為家長應該多與孩子交流財富的來源,讓孩子們了解生活的不易的同時,正面積極引導孩子了解父母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從源頭杜絕了孩子崇尚物質享受的思想,讓孩子崇拜努力拼搏的精神。有些家長喜歡表達“老子供著你吃,供著你穿,你就應該好好學!”這樣的溝通是不對等的,孩子也不愿意接受這樣的指責,甚至孩子會覺得家長過于看重物質,而不是孩子內心的感受,由此也容易變成注重物質的人。這一點也可以視為一種“富養(yǎng)”的方法。
3 倡導個人夢想與獨立奮斗
物質依賴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大攔路虎,很多兒童由于過多地關注物質,而影響了其人格的成長與潛能的開發(fā)。我遇到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孩子很聰明,由于禁不住物質的誘惑,總是要錢,不給錢就去偷父母的錢,甚至偷同學的錢。我們的夢想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那么我們就需要兒童在人格上首先得到獨立,我們要鼓勵兒童進行自我思考,建設自己的夢想并獨立奮斗??茖W研究表明,兒童在三歲之前是特別注重物質依賴的,而在三歲之后,兒童渴望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或“發(fā)明”而獲得成就感,家長需要在3歲之后的時間里,為孩子提供展現(xiàn)自己風采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地通過物質進行刺激,這樣會抑制兒童的智力發(fā)展。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計劃或夢想,從一個“主導人”的身份向“協(xié)助人”的身份過渡,從而讓兒童實現(xiàn)人格上的健全與獨立。這也是“富養(yǎng)”的一種方法。
4 獎勵的不是出色的結果,而是努力的過程
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一方面表達自己的“愛”與“好心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可以繼續(xù)取得同樣出色的成績。經常會看到有些家長喜歡用美食、旅游、玩具等獎勵考試成績出色的孩子,這樣做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孩子會繼續(xù)考取好成績,另一個是孩子會主動提出想要某個“獎勵物”——我稱之為“獎品依賴癥”。窮養(yǎng)的孩子依賴于文具玩具,富養(yǎng)的孩子依賴于奢侈用品,但是從危害的角度來說,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孩子從此重視了獎勵物,而看淡了學習過程本身。民間有一句話叫作“賞勤罰懶”,說得真是一語中的。孩子取得了成績,本身就是獲得成就感,為什么還需要物質獎勵呢?這是對于孩子取得勞動成果的誤導!最應該獎勵的是孩子在通往目標的努力過程,我們看到了她的努力,她的挫折,她的堅持,這才是家長關注的重點。
5 勤儉節(jié)約與資源優(yōu)化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同樣也是兒童從小需要培養(yǎng)的一個好習慣。勤儉節(jié)約的人符合社會規(guī)范,在社會上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歡。勤儉節(jié)約不是摳門,更不是吝嗇,而是對于自身資源與環(huán)境資源的了解,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素質甚至是能力,可是說勤儉節(jié)約是成功人士的一個共性。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迫切地追求更好的生活,這一點其實無可厚非,但是有一種不好的思潮,卻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貴的就是好的,最貴的就是最好的。我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中學生的媽媽向我咨詢,女兒什么都喜歡最貴的,由于家中條件不錯,所以媽媽一直滿足她,但隨著孩子長大,她發(fā)現(xiàn)女兒的要求成為了一種負擔,成為她的一塊心病。我說孩子大了,其實道理可以講明白,我們舉個例子幫助孩子理解:如果你問孩子中午想吃必勝客還是馬蘭拉面?孩子肯定會選擇貴的,也就是必勝客,但是如果你告訴她我們今天出行的費用是有限的,如果我們選擇了必勝客下午就得回家,而選擇了馬蘭拉面我們下午還可以去一趟海洋館玩,這樣你會怎樣選擇呢?孩子就會思考,因為這是一個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問題,我們的資源或者說財物是有限的,而很多孩子會認為是無限的。就像我前面所說,我們需要讓孩子了解我們的家庭情況,與父母掙錢的不易,同時在消費習慣上也要講究科學理性,不能給孩子留下“瞎花錢”或“有求必應”的印象。
物質條件不能決定親子關系的質量,也不能決定孩子健康與幸福,良好的婚姻關系與優(yōu)質的親子互動才是與育兒的法寶。家庭是最好的親子教育學校,父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老師,親子教育的實施最重要的不是花費,不是環(huán)境,不是專業(yè),而是父母的愛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