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
摘 要:縱觀翻譯界,對翻譯標準的討論數(shù)不勝數(shù)。本文從功能語言學中“形式是意義的體現(xiàn)”的角度分析譯本,闡釋形式的復(fù)活。通過對艾爾頓·約翰的英文歌詞Candle in the Wind譯本的分析,印證本文的結(jié)論,即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注重形式所體現(xiàn)的文本意義,在形式和意義二者間找到平衡點,從而更好地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關(guān)鍵詞:功能語言學;形式對等;意義
1 關(guān)于形式對等
巴爾特曾提出著名論斷:作者死了。他說:“讀者的誕生必須以作者的死亡為代價?!保˙arthe, 1977:148)在古代翻譯中,形式總是被置于“死地”(指懸置,不考慮)。Catford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角度,提出“翻譯對等論”, 認為翻譯并非字詞的機械對等,而是尋求等值成分。等值成分不僅包括語法、詞匯、語音、詞形等層面,還包括語篇、句子、短語、詞、詞素。奈達也提出形式對等和內(nèi)容對等,他認為翻譯先是譯意,再是文體對等,并用“功能對等”進一步解釋,強調(diào)翻譯要達到信息內(nèi)容的對等和形式上對等。形式也存在表意的功能,改變形式就改變了意義。因此,筆者將從功能語言學中的“形式是意義的體現(xiàn)”(黃國文1999)角度來淺析文本。
2 Candle in the Wind的譯本分析(譯本1來源網(wǎng)絡(luò),譯本2來源筆者)
1風中燭(悼念戴妃)
哀哉英倫月季,愿芬芳永駐。世間事,變故多艱,念君悲憫傾注。
問疾苦、懷柔似水,奔忙市井鄉(xiāng)村路。而今歸天國,芳名永鐫星宿。
塵世流光,猶如白燭,直把清風沐??v日暮,長夜綿綿,其光爍然如素。
雨滂沱,英倫翠谷,山奇水勝留仙步。幾何時,蠟淚干枯,頌傳千古。
2凜冽風中燭
別了,英國玫瑰,你的芳容永駐心田。
受苦處,你仁愛厚慈,為蒼生呼吁。
苦難中,你施惠澤恩,輕語撫慰黎民蒼生。
而今,你屬于天堂,群星拼匯成你的名字。
我心中,你,生如風中燭,卻永不會隨日落而暗淡。
雨潤大地,你的步履也伴隨著,遍布英格蘭每一寸青山。
燭一般的生命雖已燃盡,但你的傳奇卻流芳千古。
譯本1,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有古詞的感覺,辭藻華麗,富于變化。譯者注重歸化,力求通過詞義的轉(zhuǎn)換把原文的悲慟、惜別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譯本2,整體是現(xiàn)代詩歌模式,形式較為自由,句子的長度和結(jié)構(gòu)同原文較為貼合。
題目Candle in the Wind采用暗喻,把戴安娜王妃比作蠟燭,憐惜頓時涌上心頭。此句翻譯各有特色,譯本1簡單明了,“悼念戴妃”,起到補充。譯本2添加“凜冽”,構(gòu)成“修飾語+中心語”的結(jié)構(gòu),使人在讀標題時就有凄涼,哀慟之感。兩個譯本均加入原文沒有的成分,雖說是更好地抒發(fā)情感,但都是從譯者自身出發(fā),有忽視讀者主體性之嫌。
“形式對等”不是絕對“ 絲絲入扣”的精確,而強調(diào)盡可能與原文“對上”?!?】對Goodbye England's rose的翻譯,譯本1為英倫月季,譯本2為英國玫瑰,均達到了傳意的作用,但在閱讀時,我們?nèi)菀讓⒖吹降臇|西同已有的舊信息產(chǎn)生共鳴:rose一詞的第一反應(yīng)是玫瑰,而非月季,所以,兩個譯本的閱讀效果完全不同。
譯文1沒有將You譯出來,譯文2譯作“你”,讀上去像是面對面的對王妃訴說不舍之情。同時,譯文1中“懷柔似水”,表現(xiàn)原句You were the grace that placed itself,而“懷柔”的釋義為統(tǒng)治者用政治手腕籠絡(luò)人心,使之歸順歸服,不同于grace本意。
譯本2中,譯者在遵從原文格式的前提下,采用直譯加意譯,將You called out to our country ,and you whispered to those in pain譯為“苦難中,你施惠澤恩,輕語撫慰黎民蒼生”,調(diào)整句子結(jié)構(gòu),把in pain前置,突出“苦難”的情景。
翻譯And it seems to me you lived your life/Like a candle in the wind:/Never fading with the sunset時,譯本1把狀語in the wind,翻成動詞形式“直把清風沐”,沒有體現(xiàn)燭火的無助、孤獨,反而有燭火享受風吹拂的感覺。同時,還加了原文沒有“長夜綿綿”。把fading with the sunset譯成是“其光爍然如素”,改變了原文要表達的意思。譯本2譯成“我心中,你,生如風中燭,卻永不會隨日落而暗淡”,從“形式對等”角度來看,更符合原文的表達和情感的訴說。
When the rain set in/And your footsteps will always fall here/Along Englands greenest hills的翻譯,譯本1增加如“滂沱”、“山奇水勝”、“留”等意象,原文傳遞的并非是青山綠水挽留王妃。譯本2是更貼近原文主旨。
Your candles burned out long before/Your legend ever will的譯法,譯本1將較長的英文縮成四字格的形式,而譯本2盡量同原文結(jié)構(gòu)保持一致。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明晰“形式對等”并非字面的機械對等。由于譯者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形式、詞,傳達的情感因此不同。黃國文教授曾提到“‘形式對等只是一種衡量翻譯的標準,不一定適合別的譯文。”所以,我們不能用某個標準來妄加評斷譯本的好壞,只能是評估哪個譯本更貼近原文的形式、情感。
3 結(jié)語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閱讀樂趣在于探秘文字背后的留白。譯者只是引路人,路旁風景是讀者親自去欣賞的。為使讀者充分體會原文情感,譯者在翻譯之前,要更多的搜集作品和作者的資料,理解作者風格,體諒作者思想和情感。譯者融入詩學,情感,個性追求的同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對形式和意義有所側(cè)重,不能置一方于不顧,唯此,才能讓原文在異國找到知音,發(fā)出璀璨之光。
參考文獻
[1]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2006,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黃國文 從《天凈沙·秋思》的英譯文看“形式對等”的重要性[J] . 中國翻譯,2003 , (2) :2123.
[3] 萬華, 馮奇 形式與意義,誰主沉浮?——對詩歌翻譯形式與意義對等爭論的思考,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年2月,第2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