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
魏立中的杭州十竹齋藝術館,以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的傳承、傳播而聞名全國。今天說到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杭州十竹齋已是三家齊名。魏立中這幾年以豐厚的作品積累,以及不斷舉辦的展覽和傳承教學活動,更顯示出杭州十竹齋的新銳之氣。
中國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在其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深厚的文化資源。然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卻面臨失傳的險境。2001年,年輕的魏立中以人們難以理解的虔誠和癡迷,投身十竹齋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的研究與傳承,創(chuàng)立了杭州十竹齋藝術館,決心全面恢復并發(fā)展十竹齋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
在繼承、發(fā)展十竹齋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的探索中,魏立中下的是實功夫。他對傳統(tǒng)技藝的發(fā)掘、學習執(zhí)著認真,對刻印制作的每道工序一絲不茍。杭州十竹齋藝術館刻印復制的《唐咸通九年王玠刻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富春山居圖》《一團和氣圖》《雷峰塔藏經卷》《十竹齋箋譜》等,以及水印版畫《廿四節(jié)氣》《西湖十景水印箋》《唐玄奘西行圖》等,從刀法、結構、線條、色彩、套版以及材料各方面都體現了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匠心獨運,洋溢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氣息。其制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魏立中灑下的辛勤汗水。魏立中刻印復制前人的作品,絕不是拿來便刻,他從題材的選擇開始,搜集文獻資料,實地考察調研,拜訪專家學者,研究論證方案,直到各個刻印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籌劃,都下了無數畫外功夫。魏立中的鐫刻技藝深厚扎實,從他刻印的一百多方中外名人肖像印即可見一斑。木石之上,方寸之間,筆意刀法講究,技隨心到,形神畢肖。
1990年,魏立中入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繪畫,開始了解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并被它深深吸引。他跟隨前輩藝術家,從制作雕版和印刷工具學起,一直到選題、勾描、分色、刻版、水印……提刷吊耙,每天一練就是幾個小時?,F代的學院教學與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熏陶,使魏立中從藝術視野、繪畫基本功到實用技藝的掌握,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從對不同藝術的比較和對十竹齋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的深入實踐中,他認識到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的價值。刻刀下線條虛實變幻的玄妙,水印技藝呈現出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絢麗,吸引魏立中投身于它。在十多年的傳承探索中,魏立中堅毅地埋頭前行。由對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的喜愛到對傳承這份寶貴文化遺產的自覺,他的胸襟更加開闊,腳步也更加踏實。
除了出差,魏立中一天中總有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是在工作和創(chuàng)作中度過的,特別是旁人都下班之后,他手握刻刀,很快進入忘我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這使我想到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神思』所講的『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正可謂此也。魏立中對物與欲、技與藝、文與質、用與美等關系的把握,為包括傳統(tǒng)手工技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樹立了榜樣。
近五六年,魏立中把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時間及經營收益都用在公益性『非遺』保護的宣傳普及工作中。這些工作給藝術館的運營帶來一定的壓力和困難,但魏立中卻樂此不疲。在他的心中,只要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能得以傳承與弘揚,一切都可舍棄。魏立中說:『十竹齋就像一個孩子,突然來到我的身邊,我只是撫養(yǎng)他長大,再目送他遠去?!凰麤Q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十竹齋傳統(tǒng)木版水印技藝一代代接續(xù)下去。他的夢想是,將來有一天,能在杭州西湖邊建起一座『中國杭州十竹齋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中華民族這份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接近夢想的希望,總在堅持不懈地努力之中。魏立中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追夢人。其行其達,可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