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生活書店與文學研究會余脈的接續(xù)承傳

2016-03-24 02:33:54羅建周
關鍵詞:小說月報鄭振鐸商務印書館

羅建周

(西安財經(jīng)學院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061)

?

生活書店與文學研究會余脈的接續(xù)承傳

羅建周

(西安財經(jīng)學院文學院,陜西西安710061)

為研究生活書店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藝的生產、傳播所做的巨大貢獻,從《小說月報》與《文學》月刊的源流進行研究。研究認為,生活書店以獨特的價值立場與文化理想深深地介入《小說月報》、《文學》月刊等文學研究會刊物的深層運作,不僅吸納、團結了文學研究會解散后的大批作家,而且接續(xù)承傳了“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影響并制約著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風貌。

生活書店;文學研究會;文學傳播;《小說月報》;《文學》月刊

自“五四”以降,至北洋軍閥政府結束前夕,文人求仕無門,但思想文化上較為自由,故而形成文人結社的社會環(huán)境。朱壽桐分析指出,“文學社團活躍的兩個條件”,一是“政治上有所限制”,二是“思想文化上比較自由”[1]。一些作家自發(fā)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志趣相投、友情所依、文學傾向基本一致的文學團體,這就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文學社團。當時的文學生態(tài)十分適宜這種文學組織的發(fā)生、發(fā)展,所以文學社團得以在文壇遍地開花。正如茅盾在勾勒1920年代文學景況時說:“從民國十一年(1922)到十四年(1925),先后成立的文學團體及刊物,不下一百余。”[2]但隨著中國政治文化的環(huán)境發(fā)展演變,原有的文學生態(tài)、文學秩序被打破,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當局相繼出臺新聞出版檢查制度,頒布國家相關文藝政策,等等。政治文化、社會環(huán)境惡化,文學社團如履薄冰,多個文學社團不歡而散。就連郭沫若等人創(chuàng)辦的創(chuàng)造社也難逃被查封的劫難。1932年,文學研究會同樣面對離散的問題。因《小說月報》??膶W研究會解散,與其他文學社團一樣,固有的作家群體分化,作家不得不暫時退隱文壇,積蓄力量,謀劃著重組或復出的可能。就在文學研究會解散不久,由鄒韜奮等人創(chuàng)辦的生活書店問世。這種歷史的機緣巧合,為生活書店與文學研究會余脈的交集提供了一種可能。

一、從《小說月報》到《文學》月刊:“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的接續(xù)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史上,在學術思想文化與刊物及作家群體間,有一個普遍存在的規(guī)律,即“現(xiàn)代中國學術文化的較為普遍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是以刊物帶起思想文化群體,刊物興則群體興,刊物散則群體散”[3]?!缎虑嗄辍冯s志就是可信的例證。顯然,這種認為刊物是當時學術、文化、文學的重要維系者的觀點是恰切得當?shù)?。王曉明認為對“五四”文學傳統(tǒng)的討論,不僅要注意那一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更要注意“五四”時期的報刊雜志和文學社團,注意到它們共同的文學運行機制及內在規(guī)范等問題[4]。在創(chuàng)造社的“孕育”期,郭沫若與張資平等人親身創(chuàng)辦刊物,歷經(jīng)周折,總結“刊”“社”“出版社”三者的關系,他們達成一個共識:“有了刊物才有‘社’,刊物是‘社’的凝聚力所在,刊物是‘社’的形象體現(xiàn),刊物是使‘社’立足于文壇的唯一方式,刊物幾乎是社團的一切。找不到出版社,成立一個空頭社團便沒有什么意思了?!盵5]較之前者“刊物”與“群體”(社團)二者的討論,后者將書店(書局、出版社或文化機構)的重要關系拉入文學研究的視野,無疑是對前者研究的一種推進與深化。

(一)《小說月報》??昂?/p>

《小說月報》的熱心讀者暨《文學》月刊當時的編輯人(見證人)黃源有這樣一段回憶的文字:“鄭振鐸主編《小說月報》十年,1932年‘一·二八’上??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被毀,《小說月報》停刊,災后竟不予復刊,因此,鄭振鐸就醞釀另辦一刊物”*茅盾關于《小說月報》復刊事宜的回憶:“一九三三年春節(jié)前后,鄭振鐸從北平回到上海度假(當時他在燕京大學教書)。三月下旬的一天,他來看我。我們談到現(xiàn)在缺少一個‘自己’的而又能長期辦下去的文藝刊物,像當年的《小說月報》;作家們,尤其是青年作家們,寫出了作品苦無發(fā)表的地方。鄭振鐸忽然說,我們把《小說月報》重新辦起來如何?《小說月報》自‘一二八’滬戰(zhàn)而停刊后,已一年多了,未聞商務印書館當局如王云五之流有復刊的表示。我對鄭振鐸說:‘你的丈人雖是商務元老,但是復刊《小說月報》,恐怕他也做不了主。商務當局是愈來愈保守了,他們是怕我們的。倒不如另找一家書店來出版?!盵6]。從黃源的回憶來看,《小說月報》??闹饕蚴侨湛芮秩A戰(zhàn)爭破壞所致。這的確是客觀原因之一,但句中“災后不予復刊”所透露給我們的是商務印書館不愿《小說月報》復刊,我們可以推測,商務印書館趁機將其拋棄的嫌疑還是有的。其實,事實本也如此,黃源回憶文字的言外之意,觸發(fā)我們對這段歷史的尋味。

革新后的《小說月報》是由沈雁冰、鄭振鐸、葉圣陶3人分別擔綱主編的,雖屬一份文學刊物,他們同為文學研究會骨干成員,但三者在《小說月報》編輯風格上卻迥然不同。沈雁冰重文藝理論批評,鄭振鐸重“整理國故”有學者研究傾向,葉圣陶專注于文學創(chuàng)作等特點;這其中還有商務印書館要求調職茅盾,由鄭振鐸接任《小說月報》的一段插曲。這段插曲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一是革新的《小說月報》繼承了《新青年》傳統(tǒng),在思想、文學上有“左傾”導向,讓商務印書館保守派心煩意亂,尤其是隨著20世紀30年代蔣介石政府統(tǒng)制文藝的開展,商務印書館愈加保守。二是《小說月報》市場銷量不見好,商務印書館王云五等人心存疑慮。三是沈雁冰與“鴛鴦蝴蝶派”的論爭,“禮拜六派”借王云五之力向茅盾施壓,沈雁冰拒絕接受。隨后,王云五派助手檢查刊物稿件,因之前館方與沈雁冰有約在先,館方無權干涉沈雁冰的編輯方針。從此,一向保守的王云五負責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與沈雁冰出現(xiàn)分歧。過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高夢旦管理時,他是鼎力支持過茅盾的,但隨后的王云五調職茅盾,由鄭振鐸接任編輯事宜。這些看似瑣碎的交往關系,卻在全面把握茅盾、鄭振鐸及《文學》月刊相關的人事關系時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二)《小說月報》與《文學》月刊的源流

通常沒有研究者會關注《小說月報》與《文學》月刊之間的關系,因為《小說月報》依托的出版背景是商務印書館,而《文學》月刊則是由生活書店負責出版發(fā)行的,它們二者貌似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加之,二者創(chuàng)刊時間相差較大,雖屬于文學期刊,但一般不會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如果從兩份文學大刊背后的支撐者(操控者)或依托的文學社團來看,二者是有很大關聯(lián)的。大致有兩點:其一,二者均是受文學研究會作家群體支撐的文學刊物,并且也是文學研究會成員施展文藝拳腳的重要平臺。其二,茅盾、鄭振鐸等人既是《小說月報》的改革者,又是《文學》月刊的創(chuàng)辦者。正如《文學》月刊編者黃源的一段回憶:“《文學》月刊實際上是《小說月報》的繼承和發(fā)揚。沈雁冰同志于1921年對《小說月報》的革新,是新文學史上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魯迅先生評為這是《新青年》在文學方面的繼承和發(fā)展。我的新文學啟蒙老師也正是它。雖然我在中學時代已受許多作家教師如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孫俍工、方光濤、趙景深等的關心培養(yǎng)。但當時中學校里沒有教外國文學的,而引導我去愛好19世紀的俄國、法國及弱小民族文學的,是《小說月報》。后來自己能閱讀外文時,也是沿著這路線去選讀的?!盵6]

黃源還講述,魯迅當年編《譯文》,僅親自編輯3期后,放手讓他編輯,這其實與黃源早年閱讀、學習《小說月報》有關聯(lián),如黃源認為這是“沈老革新后的《小說月報》給我打下的良好基礎”。

作為文學傳播者的茅盾,對商務印書館負責人的失信尤為憤怒,堅決選擇離開商務印書館,繼續(xù)尋找新的合作伙伴,開展其文學傳播活動。從此,沈雁冰與商務印書館文化“勢力”之間,一直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而與當時有著“穩(wěn)妥”背景的生活書店走上合作之路。如果要問《小說月報》與《文學》月刊二者的關系,一般認為:較之《小說月報》,《文學》月刊就是流,而《小說月報》則是源;較之《新青年》雜志,《小說月報》是流,《新青年》則是源。同樣,由《新青年》《小說月報》到《文學》月刊,這些文學期刊的背后都有自己文人“圈子”或文化出版機構做支撐,如新青年社依托“京師大學堂”文化、學術背景、文學研究會間接依托商務印書館,生活書店依托中華職教社,等等,這些文學期刊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由相應的文學傳播者在幕后操控,文學傳播者對這一時期文學的發(fā)展嬗變同樣有著重要作用。作為生活書店精心打造的《文學》月刊,其受《新青年》《小說月報》等“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書店創(chuàng)辦人鄒韜奮等人的文化追求與價值立場的影響是潛在的,但這些深層的文學生產、傳播問題亟待我們給予應有的觀照。

二、從文學研究會到《文學》月刊:“五四”新文學作家的遷移

在現(xiàn)代文學傳播史上,“文學社團”“文學期刊”、書店(局及出版社)等都是文學媒介得以正常運作的基本要素,這些基本要素的核心組織者就是文學傳播者。文學研究會原以商務印書館及其經(jīng)營的《小說月報》為重要依托,而當商務印書館在文化經(jīng)營中借機停辦《小說月報》時,文學研究會所維系的作家群體的歸屬問題,就成了文學研究會成員鄭振鐸、沈雁冰、胡愈之、王統(tǒng)照等人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文學研究會與《文學》月刊

從時間上看,文學研究會、《小說月報》在《文學》月刊創(chuàng)刊之前已解散、停辦,在客體上不存在交集,但就文學研究會的主體來看,文學研究會的作家群體,核心組織者(發(fā)起人、期刊編輯等)等有生力量及文學觀念仍然發(fā)揮作用,尤其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力不減,但沒有發(fā)文的地方。在文學傳播活動中,文學研究會與《文學》月刊二者間實際發(fā)生過重要的文學關系,稍作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其潛在因素是文學傳播者的參與。這些因素大致包括原文學研究會的鄭振鐸、生活書店的鄒韜奮和胡愈之、《文學》編者茅盾等人的共同努力才促成文學傳播的延續(xù)。茅盾曾回憶這段經(jīng)歷:“振鐸又說:愿意出版《文學》的書店也找到了,就是生活書店,是他約了胡愈之同找鄒韜奮談的。我聽了很高興,因為生活書店這塊牌子是比較牢靠的。當時生活書店很有特色,它沒有老板,采取合作社的組織形式,每個職員都有一份股金,實行民主的管理方法,所以它沒有老牌書店的那些陋規(guī)和弊端,是個新興的朝氣勃勃的目光四射的書店。它又不同于那些隨時面臨著被國民黨查封危險的‘紅色’小書店,而有個可靠的背景——黃炎培的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特別是書店總經(jīng)理鄒韜奮,他是辦《生活》周刊起家的,很有才干,很有見識,很有魄力,‘九一八’以后在政治上日益左傾,活動的能量也大。他對于我們辦這雜志的目的、方針、內容和政治傾向是清楚的,也是同情和支持的,但表面上采取和我們訂合同的形式,聲稱不干涉我們的編輯事物?!盵7]

隨后,茅盾與鄭振鐸等人商議擬定10人組成《文學》編委會,他們分別是魯迅、葉圣陶、郁達夫、陳望道、胡愈之、洪深、傅東華、徐調孚、鄭振鐸、茅盾,其中魯迅不露名。 擬定的當晚,討論編委會人員事宜。最后由新成立的《文學》編委會通過主編、編校等人具體的工作。這消息很快傳開,《出版消息》刊發(fā)兩篇“捕風捉影”的文章,把《文學》創(chuàng)刊說成是《小說月報》復刊、文學研究會復出,等等。消息一出,文壇嘩然。

從《文學》月刊編委會成員及創(chuàng)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來看,這些人大多是原文學研究會成員,組織、決策層面的人也是原文學研究會成員。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文學》月刊就是《小說月報》的延續(xù),相伴相隨的是文學研究會的主體成員從此逐漸脫離商務印書館,文學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的陣地遷移于《文學》月刊,在生活書店的文化事業(yè)經(jīng)營中,集體性開展他們的文學傳播活動。

(二)生活書店與文學研究會余脈的傳播

文學社團要受文學期刊這一文化陣地的支撐。但被譽為文壇第一社團的文學研究會,1932年初期業(yè)已成為“空頭”的文學社團,創(chuàng)作群體面臨分化、解散等問題的干擾在所難免。但由于《文學》月刊接續(xù)了《小說月報》,依托生活書店文化經(jīng)營,文學研究會的作家群體暫時退隱于生活書店繼續(xù)從事文學活動,共同追求文學、文化事業(yè)。從1933年7月開始,《文學》月刊創(chuàng)刊號出版、傳播,原文學研究會成員的作品發(fā)表及維系的生活經(jīng)濟來源等問題有了一些保障,對穩(wěn)定原文學研究會的創(chuàng)作隊伍功不可沒。我們同時也要理解,從《小說月報》到《文學》月刊,作家群體的遷移,是“集體的文化形式”[8]遷移,是一種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難免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文學研究會的作家群體有過分化、流失等問題,作家群體有離有散,有些作家甚至重起爐灶,有些作家還因種種因素疏遠文學創(chuàng)作。

從書店規(guī)模、文化資本積累、社會影響力等方面來看,生活書店雖有“職教社”背景,但還是無法與商務印書館比肩。文學研究會作為20世紀20年代最大、最早的文學社團,被迫由商務印書館遷移于生活書店,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文學研究會衰落的表現(xiàn),因為作家群體的離散消減了文學研究會的創(chuàng)作合力,但還是有重要的文學余脈得以傳播并持續(xù)發(fā)展。關于文學余脈傳播,正如朱壽桐在文學社團研究中的主張,重點把握社團“集體的文化形式”問題。上文提及文學研究會“集體的文化形式”遷移并退隱于生活書店的簡要情況。

那么,對于文學研究會遷移的“集體的文化形式”究竟是什么?從文學研會本體來看,筆者認為大致包括3點:第一,文學研究會以“著作同業(yè)公會”為中心的社團運作模式;第二,這種運作模式下的兼容并包主義的文學氣度、折中主義的文學態(tài)度;第三,“為人生,為藝術”的整體文學傾向。 文學研究會的這些運作模式及文學傾向等要素構成的“集體的文化形式”,決定了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與“左聯(lián)”余脈的聯(lián)合,并不像之前一樣還是各自堅守文學陣地、充滿斗意,而更多的是一種包容,開創(chuàng)了戰(zhàn)時文學傳播的新局面。所以,文學研究會不僅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學生產、傳播方面功不可沒,在20世紀30年代,文學研究會余脈與生活書店結緣,助推了中國文學的生產、傳播,在現(xiàn)代文學傳播史上同樣是一個有意義的新起點[9]。

三、結語

生活書店經(jīng)營的大型純文學期刊《文學》月刊,承續(xù)了改革后的《小說月報》堅守的“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接納了文學研究會解散后的作家群體,原文學研究會“集體的文化形式”通過生活書店經(jīng)營的文學期刊得以傳承。生活書店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積聚力量,準備著抗戰(zhàn)時期文學的重組與融合;“左聯(lián)”在血風腥雨的文化“圍剿”中受到《文學》月刊及生活書店暗自的扶植和幫助,它們之間發(fā)生了隱秘的、潛在的文學交往,“左聯(lián)”文藝有效地“鉆網(wǎng)”,左翼文學得以出版、傳播,喚醒了不少愛國青年從此走上了革命之路。這些復雜、深層的文學與傳播的互動,均在文學作品、作家、期刊背后完成的,不常為新聞史家或文學史家重視,但是就像生活書店這樣的進步出版機構,對同期的文學生產與傳播、文學風貌的形成無疑具有不容低估的歷史意義。

[1]朱壽桐.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的社團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4(1):120-124.

[2]魯迅,胡適,蔡元培,等.中國新文學大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建輝.“五四”和新出版[J].出版科學,1999(2):9-14,8.

[4]王曉明.一份雜志和一個“社團”——重識“五·四”文學傳統(tǒng)[J].上海文學,1993(4):65-76.

[5]劉納.社團、勢力及其它——從一個角度介入五四文學史[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3):15-26.

[6]黃源.黃源文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7]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4.

[8]朱壽桐.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社團的研究方法[J].文藝理論研究,2005(3):2-11.

[9]霍小青.文學史命名與寫作中的歷史思維反思[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3(6):105-108.

Continu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ife bookstore and liter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LUO Jian-zhou

(School of Art,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61, Shaanxi,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made by life bookstores to the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1930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origin ofNovelMonthly

life bookstore; liter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NovelMonthly;Literature

2016-05-0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0XXW001)

羅建周(1981-),男,甘肅天水人,講師,文學博士。

G219

A

1671-6248(2016)03-0141-04

andLitera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life bookstore with its unique value position and cultural ideal deeply intervenes the deep operation ofNovelMonthly,Literatureand other litera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publications. It not only recruits and unites a large number of writers 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liter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but also inheritates the “May 4th” new literature tradition, influencing and restricting Chinese literary style in the 1930s.

猜你喜歡
小說月報鄭振鐸商務印書館
十二點鐘
2022年《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總目錄
鄭振鐸炒股
鄭振鐸虛心接受批評
打的
商務印書館120年
全國新書目(2017年3期)2017-04-17 01:49:08
生日禮物
1949年以前商務印書館股東財產權分析
小說《這條河也留不住你嗎》被轉載
海燕(2014年12期)2014-12-12 07:15:06
商務印書館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18:15:59
枣强县| 天镇县| 铜梁县| 略阳县| 五莲县| 微山县| 武平县| 河东区| 沐川县| 额尔古纳市| 临汾市| 灵武市| 浦江县| 兴义市| 房山区| 海盐县| 招远市| 册亨县| 若尔盖县| 神木县| 鄯善县| 清苑县| 台安县| 滦平县| 大兴区| 白山市| 东山县| 肥乡县| 甘泉县| 无棣县| 襄垣县| 常宁市| 平阳县| 雷波县| 汨罗市| 治多县| 额济纳旗| 金堂县| 邻水| 曲麻莱县|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