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絮
(華南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
離形去知肉身成道
——莊子身體觀、生命觀芻議
盧絮
(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廣東 佛山528225)
摘要:身體作為客觀存在的“有形之物”,作為人生在世的基礎(chǔ)之維,是莊子論道不可忽略的一環(huán)。雖然莊子關(guān)于身體的言說根本指向不是身體,而是宇宙萬物之本源,即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道”,然而無意之間他卻回答了關(guān)于“身體從哪里來?”、“身體是否重要?”、“如何對待身體?”、“身體何為?”等基本問題。傳統(tǒng)研究認為莊子“輕身而重心”、“忘形而存道”,殊不知莊子在中國文化發(fā)端之初就深刻領(lǐng)悟了身體對于自我的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身體;身心;道
金圣嘆稱《莊子》為“天下第一奇書”,莊子自稱此書充滿“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莊子·天下》)。可見,要理解莊子的學說絕非易事。傳統(tǒng)主要集中討論莊子的“宇宙觀”、“人生觀”、“生存哲學”和“政治思想”等,身體視角的解讀卻不多見。即便有,作者也旨在通過分析莊子的身體話語參透他論道之宗旨,身體繼續(xù)被遮蔽,成為“道”的陪襯品和“宣道”的工具。本文試通過詳盡的文本解讀,沿著 “身體從哪里來?”、“身體是否重要?”、“如何對待身體?”、“身體何為?”等問題展開討論,以期領(lǐng)會莊子學說中的身體之重。
一、身體起源論
身體是否重要?如何認識身體?身體從何而來?這些問題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萌芽而產(chǎn)生,是人認識自我的起點,是探尋生命之源最先要面對的問題。關(guān)于什么是身體,最早可能記載于《管子· 中匡》,其中記錄了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公曰:請問為身?對曰: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1)身體由血氣而導之,可以達到年歲的長壽、心智的覺醒和道德的增益。由此可見,身體有益于心智、道德、精神的完善,“身”與“生”、“神”、“心”、“德”聯(lián)系緊密,合通為一。任曉麗認為:“先秦時期的‘身體’是‘形一氣一心(神)’共同構(gòu)成的生命實體,它是對人的指認,是肉身形軀、情感欲望、心志精神,修行實踐的統(tǒng)一體,是身心合一的生命整體。”[1]筆者認為,先秦的身體概念有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血肉之軀,即人的肉體,或稱形體;二是人的自我認識,即自己、自身;三是由形、氣、神共同組成的生命實體。而莊子哲學中的身體除了以上三種意思外,還指與天地并生、與萬物互化、與道為一的理想道體。
對于萬物從何而來,《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3)這是對萬物起源的解說,乾坤即天地,天地是萬事萬物之本宗。儒家也持有相似的生命起源觀,《論語·陽貨》里記載了孔子的說法,“天何言哉?四時興矣,百物生焉?!币馑际翘熘渲募镜倪\行變換,使生物不斷生長繁殖?!兜赖陆?jīng)》則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認為,萬物自無而有、由道而生、因道而起。這種關(guān)于生命“源于天地,始于道”的思想被莊子認可,所以莊子認為:“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莊子·達生》)“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莊子·天地》)萬物由天地而生,由無名之道而來,成有形有體之物。
具體到人的認識,身體從哪里來,最早則可見于《管子·內(nèi)業(yè)》:“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4)人的起源出于天地,天賜予人以精神元氣,地賜予人以形骸外貌。莊子關(guān)于身體的來源有這樣一些說法:“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莊子·德充符》)道賦予人的容貌,天賦予人的形體,既有容貌形體,怎能不說是人呢?莊子在此處賦予了肉身存在的價值,即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莊子又言:“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游》)“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莊子·大宗師》)人的身體來自天地的賜予,生老病死乃是自然之大化,道使之然。莊子對于人的身體與動物的身體以及自然界之所有生命體都是一視同仁,無好壞卑劣之分的,所以他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意在天地萬物皆為一體,雖形貌不同卻可當做“一指一馬”來對待。又說:“種有幾,……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這里是說物種的演變過程,“人由馬生”這一說法雖值得商榷,但是莊子意在說明萬物皆可互相轉(zhuǎn)化,從自然中來,又回歸于自然。莊子中“物化”的思想即來源于此,人的身體和自然界任何生命體都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所以有“莊子化蝶”一說,也有子輿“化左臂為雞”、“化右臂為彈”、“以神為馬”中對身體之歸于萬物的認識。
二、貴身論
遠古時期,人類對生殖器的崇拜非常普遍,中國先祖?zhèn)円膊焕?,郭沫若就曾通過分析《周易》中的陰陽八卦圖,指出它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對生殖器的崇拜表明了對生命力的重視,可見身體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神圣的意味,承擔著種族和生命延續(xù)的重任。以儒、墨為顯學的先秦社會對身體也不曾忽視,從“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禮記·哀公問》) “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祭義》)中透露出儒家對身體的重視,它是儒家宣揚孝悌、仁義觀念不可或缺的載體。墨子則用身體來闡釋其兼愛的思想,“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身”、“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盵4](《墨子》)墨子在此以己推人,希望人人就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別人。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對于身體的重要性也有明確的認識,“欲先民,必先以身后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jīng)》)。老子也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無常,“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所以他提出“貴生”,亦即“貴身”的思想。先于莊子的這些圣賢們對于身體是重視的,是肯定而不排斥的,莊子自然會受其影響,而老子的“貴身”思想更被莊子繼承和發(fā)展,莊子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唏噓感慨, 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莊子·養(yǎng)生主》)的孜孜追求,還有“人而無情,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 莊子·德充符》)中對身體的彌足珍惜,都可見莊子是“重身”而非“輕身”的。
有人從莊子所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莊子·大宗師》)和“視喪其足,猶遺土也?!?《莊子·德充符》)來判斷他是“反身體”和“輕身體”的,這實乃斷章取義,前句是莊子在闡述如何“同于大通”、如何“坐忘”的方法,而后句論說的前提是“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也就是說,如果把宇宙萬物,包括自己的身體看為一體,就無所謂喪失了。有人又說《莊子》一書例舉了許多形體殘缺的畸人形象,不就是要告知人們忘卻身體的殘缺,追求德行的完美么?的確如此,可是莊子是說“形有所忘”,而非“身有所忘”,所以他總結(jié),“道與之貌,天與之形,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莊子·德充符》)通觀《莊子》全書,我們可以看到他不僅不“反身體”、“輕身體”,反而是“貴身”和“親身”的。首先莊子單獨列出一篇——《養(yǎng)生主》來探討如何“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總結(jié)出五條養(yǎng)生之道,即“不可為知”,“不可為善”,“不可為惡”,“處之以虛”,“視死生為一條”。養(yǎng)生即是貴身,莊子的貴身思想還體現(xiàn)在不“輕用吾身”上,例如他說叔山無趾因為“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莊子·德充符》),他也反對“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莊子·駢拇》)不管是小人還是圣人,為了名號以身為殉都是不對的,可見莊子絕非輕身妄生之人。
三、 養(yǎng)身論
在如何對待身體的問題上,莊子也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說:“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jīng)》)意思是有道之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當老子論及“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jīng)》),意在指外在形體之“身”,而不是身心合一,形神一體之“身”。但老子尚未繼續(xù)就形神關(guān)系作進一步的論述。而以形神關(guān)系論身則成為莊子身體觀的一個明顯特質(zhì)。莊子在論及如何對待身體問題上首先有一個基本的預設(shè),即最美的身體是上文所說的與天地一體、萬物為一的“自然之身”,且“自然之身”必然循乎大道、與物為春。在此基礎(chǔ)上,莊子展開了對于執(zhí)著于身之外形、身之欲望的否定和批評。《莊子·天地》篇提及:“氣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贝嬗谔斓刂g的自然之氣飄忽流動而生成萬物,繼而顯現(xiàn)為有血有肉之形體,可見“形”基本上就是指可視可感的生理軀體了。既然“自然之身”是生于天地之大道而歸于大道的,那么對于生命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而言,“形”乃旁枝末節(jié),不及一提。所以莊子說,“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不亦悲乎!”,“其形死,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莊子·齊物論》),即便“形如枯槁”也在所不惜。莊子筆下的十幾個畸人形象更是“忘形棄形”的典范了。莊子對身之欲望也是大加批判的,例如他提到:“終生役役而不見其功, 然疲役而不知所歸,可不哀邪?”(《莊子·齊物論》),在莊子眼中,為了功成名就而終生勞勞碌碌、身心疲憊是極為可憐的。所以他說:“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 ”(《 莊子·至樂》)此段之中,莊子對于人間眾相之營營役役,為了美味聲色、富貴名利而自損其形的狀態(tài)做了生動的描繪。世人如果認為養(yǎng)形足以養(yǎng)生就錯了,“世之人以為養(yǎng)形足以存生,而養(yǎng)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莊子·達生》) 莊子在豚子棄死母而走的寓言中同樣說道:“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愛使其形者也?!?《莊子·德充符》)究竟什么是“使其形者”呢,當然是主宰形體的精神、生命和大道。
莊子強調(diào)養(yǎng)生而不養(yǎng)形,他說:“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莊子·讓王》)莊子所說的“離形”,是脫離沉湎于在物欲中為其所擺布的附贅懸疣,而要“?!钡膮s是“無人之情,是非不得于身”(《 莊子·德充符》)的勃勃生機。莊子還提出了一條“貴身、保生”的好方法,便是“安命”?!爸豢赡魏味仓裘┯械抡吣苤??!?《 莊子·德充符》)意在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安心順命,無可奈何之事不可強求。所以要做到“與物委蛇”、“與物為春”,順應天道自然的變化,時時保持春和之氣。而“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莊子·人間世》)表達的也是類似的意思。
四、身體價值論
在回答身體有什么用處,身體的價值何在的問題上,早于莊子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如下:《易傳·系辭》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盵4]先祖伏羲氏通過觀察外在的天地萬物,審視自身的生命奧妙,才明白神明的意志和萬物的情狀,始作八卦圖。身體是被看作是認識世界的前提,即認識世界要從認識身體開始。儒家以道德、倫理加諸于身,恰恰是意識到了身體有弘揚仁義禮信的作用和價值,所以君子要“修身”,要“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而老子有言:“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jīng)》)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可見愛惜身體與治理天下之大事緊密相關(guān),身體之價值何其大也。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貴身”思想,自然對身體的作用不可低估。他主要用寓言的方式闡發(fā)了“無用之大用”、“不材之大材”的身體價值觀。如在《莊子·逍遙游》中,惠子嫌所種之葫蘆大而無用,莊子認為何不依其本性,“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莊子·人間世》中櫟樹以不材“故能若是之壽”,以無用為大用,成為可供祭祀的社樹。此處的葫蘆和櫟樹可看作人身體之比喻,隱射了人之身體亦可無用而大用、不材而成大材,如支離疏因肢體殘疾不僅免于兵役,還可得賑濟之糧,不僅可以“全身”,還可以“養(yǎng)親”,為旁人所羨慕。類似的寓言還有許多,莊子旨在說明只要順其自然之稟賦,無論何種身體都有存在的價值,而即便貌似無用之身也可以因為無用而留得全身、盡其天年。當然莊子對于身體價值的認識不僅限于保全其生命,他最終是想通過身體來體認大道的。身體是人的生命的表征,而大道也如張默生所說:“無始無終的一大生命,萬物的生命,亦即此大生命之所散發(fā)。故道的生命,即萬物的生命;萬物的生命,亦即道的生命。”[2]人的身體或生命如上文所述是可以和世間萬物互為轉(zhuǎn)化的,是薪盡而火傳的,那么作為萬物之所系的大道當然也是無有始終的。可見莊子是通過對人的身體的認識和肯定來啟迪人們對大道的認識和肯定的,身體是莊子試圖連接大道和尋常生命的橋梁,是重要的認知世界和大道的手段。
五、結(jié)語
由于先秦思想中還存留著遠古時代對身體的崇拜和熱愛,這是對自身生命的肯定和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給予的厚望,是充滿詩性智慧的心身統(tǒng)一的身體觀。莊子并沒有跳出時代之外,他認為身體絕非自生自滅的獨立存在,而是置于自然萬物的網(wǎng)絡(luò)中,應與天地一體,與大道合流。這樣,作為整體性和有機性意義的身體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才能在混沌的人世間更好地安頓生命。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當人們面對肉體的狂歡而無所適從、精神遠離身體而流浪、找不到依托和寄存之所時,我們似乎可以從莊子的話語中得到慰藉和啟迪。
注釋:
(1)參考管仲的《管子》。《管子》是由戰(zhàn)國時記載管仲遺言和管仲事跡的齊稷下叢書發(fā)軔,加之后來管仲學派后學者的論著。
(2)參考鄭玄的《易緯》?!兑拙暋啡诘兰摇⒋笠?、數(shù)術(shù)于一體,是發(fā)揮易學哲理的雜著。
(3)參考墨翟的《墨子》。墨翟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chuàng)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
(4)《易傳》是一部古代漢族哲學倫理著作,屬于戰(zhàn)國時期解說和發(fā)揮《易經(jīng)》的論文集,其學說本于孔子,易學的主要奠基人為伏羲、舜帝、周文王、周公與孔子。
參考文獻:
[1]任曉麗.身心與文質(zhì)——身體視域中的先秦美學[D].重慶:西南大學,2007:8.
[2]張默生.莊子新釋[M]. 濟南:齊魯書社,1993:189.
編輯:魯彥琪
Out of Shape to the Body to Become A Way:
On the Viewof Body and Life of Chuang-tzu
LU Xu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oshan Guandong528225,China)
Abstract:Body,a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a tangible thing in the world”, and as the basis of lif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Zhuangzi’s view on Tao. Although Zhuangzi ’s narration on body is not refer to the body, but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which is the ubiquitous Tao. However, he answered the basic questions like “where does body come from?” ,“Is the body important?” ,“How should we treat the body?” ,“What is the use of body?”. Traditional studies emphasize that Zhuangzi “neglect the body but treasure the spirit ”, “forget the shape but keep the Tao”, but actually Zhuangzi profoundly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the body to us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body; mind; avenue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1-0044-04
作者簡介:盧絮(1979-),女,湖南湘鄉(xiāng)人,講師,博士。
收稿日期:2015-04-15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6.01.008 10.3969/j.issn.1672-0539.2016.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