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耀華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鮮肥滋味之享。
張衡《南都賦》:酸甜滋味,百種千名。
李煜《相見歡》: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寫作指導(dǎo)
三則材料可提煉出核心概念“滋味”。三句話分別是對“滋味”的不同角度的解釋和語境限定。第一句話,“滋味”即桌間美味。第二句話,“滋味”指舌尖味道。第三句話,“滋味”指人生情感體驗。
很多學(xué)生在文中的扣題,只是到文末蜻蜓點水式明示一下材料內(nèi)涵,其余各部分并不照應(yīng),或者不能對材料核心內(nèi)涵進行充分呈現(xiàn)。這是材料作文的寫作誤區(qū),亟待解決。
例文
缸爿的舊味
□曹怡寧
早在這個小城還完全不是現(xiàn)在的樣子,那時燒餅鋪的師傅臉上還沒有生出皺紋,我就已經(jīng)守著黝黑的煤球爐,棲居在那條巷子里。
我最喜歡吃他家的缸爿。
一揪,一搓,一卷,一搟,再撒上碧青的小蔥花——蔥是門前新掐的,與潔白的面餅著實是兩相宜。再交疊,搟面杖從中間向兩頭一滾,再刷上一層飴糖并撒上足足的芝麻,兩頭厚而中間略薄的餅便像極了一條小船,漂浮在巷中拉長的時光里。然后我看師傅把做好的一個個缸爿貼進早已紅熱的爐膛里,美味,在漸次生長。
早晨的陽光逗弄著小巷的青瓦白墻,又返照到冒著陣陣熱氣的煤球爐上。白色的煙氣裹挾著面粉炙烤出的暖香在小巷里彌散開來。小巷深處傳來叮當(dāng)作響的車鈴聲,洗衣婦女拉家常的閑聊聲,孩子們嬉笑追逐的打鬧聲……
當(dāng)?shù)谝粋€缸爿出爐的時候,燒餅鋪門前的隊伍幾乎快排到了巷口。師傅手上反套著油紙袋抓了一個給我,我便坐在一邊兒的長凳上吃起來。
餅的表皮是金黃色的,上頭鑲滿了一粒粒的白芝麻。咬一口,從牙齒沿著臉頰骨導(dǎo)出咔嚓的聲音,電流一樣,滿足感傳遍了全身。于是酥皮撲蔌蔌地往下掉,我趕緊騰出一只手去接,嘴上一合,滿口芝麻的焦香與烤后焦糖的甜味。里頭卻是軟的,用門牙拉扯時便帶出了一層又一層的面皮,就著新鮮的米蔥,可以咀嚼出小巷雨水的味道和著墻角邊苔蘚的氣息。師傅在揉面時刷上了鹽水,淡淡的咸味,和缸爿在口中翻卷出的小麥粉的甜融得恰到好處,就像小巷的青瓦白墻,絨絨的白,柔柔的青,調(diào)和得妥妥當(dāng)當(dāng),讓人感覺他們本來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
那時,天高云淡,買到一個缸爿,便可以歡天喜地。我坐在條凳上,悠閑地把它吃完,心情大悅。
只是后來,小城變了模樣,柏油水泥取代了過往的青瓦白墻。小巷終于只剩下了這一條,被包裹在車水馬龍里,像一座被遺忘的孤島。
我回去過一趟,燒餅鋪還在,只是生意大不如從前了。我終是買到一只,咬一口,酥皮撲蔌蔌地往下掉,正如那碎了一地的舊時光。而那日漸蒼老的師傅,守著他的發(fā)銹的煤球爐,踽踽獨行在古樸的時光中。
評點
作者觀察生活細致入微,描寫細節(jié)極具生活情景感、畫面感。以缸爿的滋味為載體,行文注意虛實結(jié)合,增強了對流逝歲月的懷舊,對缸爿師傅平凡而執(zhí)著的人生感懷至深。尤為巧妙的是,以通感的手法將小巷的環(huán)境描寫融合到對缸爿滋味的描述中,新穎別致,體現(xiàn)出很好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