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瑾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權(quán),但是革命派本身軍事力量并不強,最終不得不與袁世凱妥協(xié)。最終,是袁世凱而不是孫文,成為了中華民國的首位總統(tǒng)。1912年到1928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期間被稱為“北洋政府”時期,掌握權(quán)力的是袁世凱和他的北洋將領(lǐng)。廣義上說,它屬于中華民國,但是人們又時常把這段時期“剔除”出來,因為軍閥統(tǒng)治,似乎和民國的“新”與“革命”很不般配。尤其是袁世凱還有一段稱帝的鬧劇,“竊國大盜”,永世不得翻身。
最近幾年,也許是從電視劇《走向共和》開始,人們逐漸重新認識袁世凱,而在學(xué)術(shù)界,對他在晚清改革中的作用也多有肯定。有觀點認為,袁世凱建元“洪憲”,想搞君主立憲政體;也有觀點認為,袁世凱本來并沒有當(dāng)皇帝的想法,而是其長子袁克定太想當(dāng)皇帝了,在袁克定為首的一撥人的慫恿下,最終把袁世凱推上皇帝的寶座,最終害了他。這些新觀察,讓袁世凱的形象立體起來。
袁世凱有一妻九妾,兒子十七人,女兒十五人,從家庭結(jié)構(gòu)來看,他與一個“革命者”的形象相去甚遠。袁世凱死后,袁氏大家族陷入劫難,而在“文革”時期,一些袁氏后人,甚至不敢姓袁,改為姓“周”和“方”——內(nèi)心深處仍有一個“袁(圓)”。到了改革開放時期,袁氏家族又慢慢聚攏起來,至少從人口數(shù)量上看,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一些記憶組成拼圖,讓我們得以清晰地觀察作為家長的袁世凱。是鼎新還是守舊,當(dāng)然是一個宏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從“作為家長的袁世凱”這個角度,進行深入的了解。
對待兄弟:有情與無情
袁世凱兄弟六人,依次是袁世昌、袁世敦、袁世廉、袁世凱、袁世輔和袁世彤。他們的父親袁保中娶了一妻一妾,都姓劉,袁世敦是正室所生,其余五人均為庶出。對袁家六兄弟,河南項城當(dāng)?shù)亓?xí)慣地稱為“老六門”。
大哥袁世昌在家地位并不高,因為他雖然年齡最大,卻是庶出。他一生沒做過官,一直在項城老家務(wù)農(nóng)兼經(jīng)商,算得上家境殷實。袁世凱在朝鮮任總理交涉通商大臣時,大哥袁世昌曾前往漢城(今首爾)探親。說是探親,實際上是想謀個差事。袁世凱辦事有原則,不允許家人和親屬參與自己的政事,一口回絕了袁世昌。袁世昌不甘心,提出要一筆錢。袁世凱問他要多少,袁世昌說要一千八百元,在當(dāng)時,這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袁世凱接著問,要那么多錢做什么?袁世昌回答,將來娶兒媳婦用。袁世凱一聽火了,當(dāng)時袁世昌的大兒子也才七八歲,哪有這么早預(yù)備娶兒媳婦錢財?shù)牡览???dāng)場狠狠說了大哥幾句。袁世昌文化不高,腦子里塞滿了長幼尊卑的舊思想,見四弟口氣那么兇巴巴,心里也生氣,上來推了袁世凱一把。袁世凱練過武術(shù),順勢還了一掌,袁世昌被推搡得坐到了地上。
兄弟糾紛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外人知道卻大肆渲染,尤其是在家鄉(xiāng),袁世凱就“惡名遠揚”了。就這件事看,袁世凱還是比較堅持為官的原則,他知道大哥根本沒有當(dāng)官的本領(lǐng),勉強做官會鬧笑話。他對大哥袁世昌其實是不錯的,他將袁世昌的次子袁克暄一直留在身邊。袁世昌死后,袁世凱傷心流淚,收袁克暄為次子,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培養(yǎng)他。
二哥袁世敦,是袁保中的正室所生,屬于家族的“正宗”。他參加科舉考試不中,出錢捐了個“鹽大使”的虛職,在清朝,屬于正八品官員。任山東巡撫期間,袁世凱疏通關(guān)系,給袁世敦謀了個小官職,兼管營務(wù)處事宜。山東鬧義和團,給朝廷出了個難題,洋人抗議后,清廷又拿義和團開刀,并處理了一批官員,袁世敦也被撤職。據(jù)清史專家駱寶善考證,袁世敦是代弟受過。這事背后是袁世凱的政敵在暗中發(fā)力,但是又拿袁世凱沒辦法,就只有拿袁世敦開刀了。袁世敦被趕回老家,他遷怒于袁世凱,怪弟弟在關(guān)鍵時刻沒能幫忙說情。兄弟兩人的關(guān)系鬧得極僵,就是由此開始的。
袁世凱是個有名的大孝子,在任山東巡撫期間,他把生母接到濟南照顧,不久母親病逝,袁世凱十分傷心,上奏朝廷要請假回老家守孝,朝廷認為時局維艱,沒有批準,不過準許他在巡撫衙門內(nèi)穿孝服上班。袁家兄弟幾經(jīng)協(xié)商,最后定在次年秋天將母親厚葬。到了第二年秋天,袁世凱給朝廷打報告請假兩個月,這一次朝廷恩準了,慈禧太后專門下旨,賞予40天喪假,并加恩賞給袁世凱母親正一品封典,派河南巡撫專程前往項城致祭。這是極高的待遇,袁世凱感到特別有面子。這時他已是直隸總督,官場春風(fēng)得意,善交際人緣好,親自帶著仆從及大批地方官員數(shù)百人,浩浩蕩蕩開赴項城。葬禮盛況空前,地方官項城知縣才有資格擔(dān)任陪祭的知客先生(接待員),而臨近的淮陽縣知縣,連這個資格都沒有,只能在賬房打雜。
在傳統(tǒng)社會,這樣的風(fēng)光可想而知。誰知事與愿違,二哥袁世敦竭力反對劉氏與先夫合葬,袁世凱氣急敗壞,與袁世敦大吵一架,兩人差點動手。袁世敦的理由也很充分:有資格與父親袁保中合葬的,只有正房夫人,而偏房劉氏,只能葬在旁邊,另砌一座小墳。為這件事,從京城前來參加葬禮的徐世昌等都出面調(diào)解,但是袁世敦就是不聽,還擺出一副一家之主的派頭說:“不要以為官大就能壓我,袁家的事,還是我說了算!”
這場窩囊的葬禮讓袁世凱刻骨銘心,他和同母兄弟世廉、世輔、世彤商量后,只好另選一地,安葬了生母。離開項城時袁世凱指天發(fā)誓,這個傷心地,他再也不會回來了,死了都不會回來。后來,他在安陽購地建宅,死后也葬在了安陽。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袁世敦與袁世凱兩人都性格極強,他一定是想著先前的被貶受辱而進行報復(fù)。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在于,這樣的“故事”,是不折不扣的“舊故事”。袁世凱的為官原則,屬于儒家的封建士大夫?qū)ψ约旱膰栏褚?,有機會,他會為自己的兄弟爭取利益,這在晚清也是流行的做法,但是他仍有一定的為官底線。他對守孝的看重,對葬禮排場的熱衷,都表明在內(nèi)心中,他是不折不扣的守舊派。他的“理想”,毫無疑問,也屬于典型的“光宗耀祖”,而不能像一個現(xiàn)代政治家那樣看待權(quán)力。到袁世凱一代,項城袁家已經(jīng)經(jīng)營數(shù)代,出過不少高官,成為中原大地第一大望族,而袁世凱則是這個家族最后的輝煌——他要是做皇帝,一點也不會讓人意外。
兩個兒子,終成空
在兄弟六人之中,袁世凱排行第四,他官位最高,但正如上文所示,他對兄弟們的影響,其實非常有限。在兄弟中間,起作用的似乎是一種自然秩序。或許只有在自己的子女中間,他的自我才得到完全綻放。作為家長的袁世凱,或許是最真實的。
袁世凱有十七個兒子和十五個女兒,最有名的是老大和老二,袁克定和袁克文。
袁克定(1878-1958),是袁世凱的正室所生,乃嫡出的袁門長子,他與政治的關(guān)系也最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袁世凱。袁克定四歲那年,袁世凱赴朝鮮平叛嶄露頭角,被清廷任命為“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位置坐穩(wěn)后袁世凱從河南項城老家接來妻室,從那時起,袁克定就一直跟在父親身邊,走南闖北,歷練人生。
人們印象中的袁克定不拘言笑,為人處世嚴肅端莊。年輕時的袁克定也曾風(fēng)花雪月過,據(jù)他的好友張伯駒回憶,袁克定甚至有“斷袖之癖”,不過那是當(dāng)時公子哥兒的流行病罷了。袁克定在京城風(fēng)月場上最讓人咋舌的一件事,是在天仙戲院與李蓮英的親侄子大城李搶風(fēng)頭。大城李名叫李富堃,見袁克定在天仙戲院常年備包廂,每次進戲院都是人前人后吆五喝六,心里不服氣,借故找岔子滋事,抓住袁克定手下一個跟班裝大爺為理由,大打出手,從口角爭執(zhí)演變?yōu)橐粓鲛Z動京城的群毆。
袁世凱得知后大發(fā)雷霆,吩咐人將袁克定叫來,提著鞭子狠狠抽打了一頓。又派人拿名片請來大城李,放下架子,奉為上賓,一口一個“賢侄”叫得親熱,還當(dāng)場叫袁克定給大城李賠禮道歉。隨后又擺酒設(shè)宴好生招待。此后不久,又讓袁克定與大城李磕頭燒香,結(jié)拜兄弟。經(jīng)過這么幾個來回,大城李心中的怨氣早已煙消云散,逢人便說袁世凱了不起,肚子里能撐船,是做大事的人物。這是一種身教,父親治人的手腕,讓袁克定佩服得五體投地。大約在此前后,父子倆有過幾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對袁克定人生觀的改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袁世凱說,自己當(dāng)年也是心性浮躁的少年,多虧叔父袁保恒栽培,接到京城潛心讀書,方成正果。袁世凱設(shè)法調(diào)動起長子內(nèi)心蟄伏的另一種激情——對政治和權(quán)力的欲望,這一招最終奏效,袁克定告別花花世界,一門心思投入到權(quán)力游戲中,成了袁世凱的得力助手。
袁世凱教給袁克定的,可以歸結(jié)為兩點,做人和權(quán)術(shù),這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核心。做人最要緊的是低調(diào)和謹慎,而權(quán)術(shù),則需要處理復(fù)雜的人際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敖Y(jié)拜兄弟”是袁克定學(xué)到的一招,他的結(jié)拜兄弟包括:貝勒爺載振(慶親王之子),汪精衛(wèi)(先是革命家后是漢奸),蔡鍔(革命家,后是反袁核心),楊度(擁戴袁世凱稱帝的核心人物)等,在晚清及民國初年無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些人,有皇室,有革命派,也有“保皇派”,政治觀點各異,但是袁克定都能搞定,可以看出,他看重的不是政治志向,而是現(xiàn)實利益。袁克定騎馬摔傷后,到德國治療,受到威廉皇帝的接見,德皇認為,德國和日本所采用的君主立憲政體,最適合中國,這對袁克定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緣際會,辛亥革命爆發(fā),袁世凱掌握最高權(quán)力,這讓袁克定看到了自己當(dāng)皇帝的機會,為袁世凱最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和袁克定傾心政治不同,袁克文則是典型的公子哥兒。袁克文出生在朝鮮,他的母親金氏是袁世凱在朝鮮所娶的三個姨太太之一,嫁入袁府時才16歲。這是一門荒唐的親事:金家本來以為嫁給袁世凱當(dāng)正室,結(jié)婚后才知道是姨太太,甚至陪嫁過來的兩個丫鬟,也被袁世凱收作姨太太。因此,金氏內(nèi)心的凄涼、無助與糾結(jié),可能對袁克文的性格產(chǎn)生了影響:苦悶彷徨,玩世不恭。他才情越是出眾,其人生的悲劇性越是深刻。
不過,袁世凱對袁克文絕對是疼愛有加,這種疼愛,體現(xiàn)在一個“嚴”字上。袁世凱有很多寫給家人的書信,其中有封《示次兒書》就是專門寫給袁克文的,那一年袁克文才十歲。袁世凱在信中寫道:“近聞你行事喜效名士,此非具有真才實學(xué)者……安得將所讀之經(jīng)史子集,盡記頭腦,以充腹簡,唯有勤動筆多思一法。于讀書時,將典故分門別類,摘錄于日記簿,積久匯成大觀”。袁世凱還為袁克文擬定了一份立身課程,而這值得如今做父母的認真借鑒,不妨摘錄如下: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貪戀衾綢;
習(xí)字:早餐后習(xí)字五百,行楷各半;
讀經(jīng):剛?cè)兆x經(jīng),一書未完,勿易他書;
讀史:柔日讀史,日以十頁為限,見有典故及佳句,隨手分類摘出,以資引用;
作文:以五十為作文期,以史論時務(wù)命題,兼作詩詞;
靜坐:每日須靜坐一小時,于薄暮時行之,兼養(yǎng)目禮;
慎言:言多必敗,慎言,即所以免禍;
運動:早起臨睡,須行柔軟體操;
省身:每日臨睡時須自省,一日做事可有過失,有則勿憚改,無則加勉;
日記:逐日記載毋間斷,將每日自早至夜,所見所聞所作之事,一一記出。
這是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今天看來仍有可借鑒的地方,至少可以一掃人們心目中袁世凱是大老粗的形象。這套方案,當(dāng)然有傳統(tǒng)的一面,比如讀經(jīng)與省身,但是也已經(jīng)包含了當(dāng)時的教育新理念,像鍛煉身體,在當(dāng)時的精英家庭已經(jīng)普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袁世凱對袁克文的要求,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作文,他強調(diào)的是多寫史論和時務(wù)為主題的文章,這與傳統(tǒng)儒家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非常不同。
袁世凱對袁克文的培養(yǎng),既算成功了,也算徹底失敗了。袁克文讀書和寫文章(包括書法)都非常出色,這是他少年時迷戀讀書寫字的結(jié)果,但是就根本上來說,袁世凱想避免讓他成為“名士”這一點,則是徹底失敗了。袁克文成為不折不扣的名士,他對政治和實際事物不感興趣,而專事收藏、書畫和女色,后又反對袁世凱稱帝,走到了哥哥袁克定的“反面”。袁克文作為民國四公子之一,以才情進入歷史,是袁世凱萬萬不愿看到的。
女兒要富養(yǎng):新觀念的沖擊
袁世凱曾感嘆,老大(袁克定)是個瘸子(從馬上跌下來留下的后遺癥),老二(袁克文)是個公子哥兒。他最欣賞的,其實是三女兒袁靜雪。
袁靜雪從小就像個男孩子,敢說敢做,百無顧忌。袁世凱明白女兒要富養(yǎng)的道理,對袁家的“公主們”管教比較寬松。袁靜雪在《我的父親袁世凱》中回憶,有一段時間,她和二姐曾經(jīng)讓袁克文帶出去聽京劇名角王瑤卿、王惠芳等人的清唱,每天從袁府里進進出出,黃包車就停在大門口,袁世凱裝作不知道。袁靜雪在教館里頑皮,把石筆研成粉末撒在講臺上,來授課的老師當(dāng)場滑倒。五姨太向袁世凱報告這一情況后,袁世凱只是把袁靜雪叫來,輕描淡寫地說了幾句:“你不好好念書,以后不給你飯吃?!闭f完便不管了。五姨太為這件事把袁靜雪關(guān)在屋子里重重責(zé)打,袁世凱知道了,板著臉對五姨太說:“下次你再這樣打她,我就這樣打你?!?/p>
袁世凱擔(dān)任民國大總統(tǒng)時,曾經(jīng)將袁靜雪許配給宣統(tǒng)皇帝溥儀,但是袁靜雪又哭又鬧,死活不從,袁世凱卻哈哈大笑,這門親事也就作罷。鬧洪憲帝制那陣子,袁家特地請來了老師,教子女學(xué)習(xí)皇室禮儀,對那些繁文縟節(jié),袁靜雪也是不感興趣,以哭鬧來抵制,她是子女中唯一一個不肯穿“皇女服”照相的人。
袁世凱對女兒的態(tài)度,彰顯出他思想中寬容和新潮的一面。事實上,袁世凱對當(dāng)時的新思潮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他很能接受新觀念。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在天津創(chuàng)辦了北洋客籍學(xué)堂,招收順天、直隸兩省客籍官員及幕僚的子弟,袁家子弟更是學(xué)堂里的主力。后來,袁世凱還派子侄們到德英美等國去留學(xué)。五子袁克權(quán)、六子袁克桓、七子袁克齊隨老師嚴修到英國學(xué)習(xí)一年多,他們都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除此之外,他還把大哥的兒子袁克暄送往美國讀社會學(xué)。1920年,袁世凱已經(jīng)去世,袁克定的兒子袁家融到美國讀書,一起去的還有他的兩個叔叔:十叔袁克堅,十二叔袁克度,雖然輩分是叔侄,年齡卻差不多。這時,袁家已經(jīng)嚴重衰落,但是這種向?qū)W的風(fēng)氣仍然主導(dǎo)著袁家后人。
追隨袁世凱的北洋將領(lǐng)們,知識結(jié)構(gòu)和袁世凱大都類似,很多人在觀念上甚至還不如袁世凱。袁世凱稱帝時,手下有反對,也有支持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分不清楚君主立憲制度下的皇帝和過去皇帝的區(qū)別。這些軍閥,大都是在晚清時接受傳統(tǒng)教育,包括袁世凱在內(nèi),他們對權(quán)力的認識,仍然是過去讀書人那種“治國平天下”,他們在洋務(wù)和軍事上獲得成功,而對現(xiàn)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并不夠。這一代人,身體已經(jīng)在新時代,而內(nèi)心卻仍是舊的,因此,盡管辛亥革命帶來了共和,但是在北洋政府時期,他們的理政方式,很多時候仍然是在沿襲舊制度。
(本文參考資料為《袁家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