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茶園:松峰山自古天然宜茶
清明前的三月份,歷冬后的氣溫慢慢升起來,雨水多而綿密。這樣的天氣,于茶葉種植,是大好事。
趙李橋,年均降雨量為1600毫米左右,又有250多天無霜,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雨水。羊樓洞有“六山二水二分田”之稱,山地達到了一半以上,且大多為500米的低山丘陵,羊樓洞古街也因“萬山如羊,樓房林立,洞泉如仙”而得名。
松峰山就在趙李橋鎮(zhèn)羊樓洞古街的近旁。由于前一天小雨的滋潤,山間的青竹和松樹更加油綠,地下的竹筍耐不住寂寞拱出了頭,山地里一些被砍伐過的茶樹根部又發(fā)出了新枝,吐出嫩綠的芽。
松峰山,原本名為“芙蓉山”,是洞莊茶的原產(chǎn)地,素以“得天獨厚,自古天然宜茶”之稱而馳名中外。松峰山及周邊湘鄂贛毗鄰系幕阜山余脈,這里峰巒參差,坡地連片。
相傳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邊疆后,農(nóng)民軍水土不服,食后腹痛。羊樓洞茶農(nóng)從軍赴邊域,見狀就將帶去的茶葉給病者服用,服后三天,結(jié)果患者相繼病愈。朱元璋建朝后,隨即派大臣赴實地考察。大臣們見羊樓洞的芙蓉山上芙蓉盛開,花紅滿地,認為“花好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于是,就將芙蓉山那支靠近羊樓洞的山脈,長有松樹的突峰命名為松峰山,意為“松樹長青,茶香萬古”。
沿著松峰山繼續(xù)西走,山下是一片綠油油的平緩地區(qū),眼前拿著茶筐嬉鬧的孩子們提醒我,這里是一片茶園。
此處的茶園又被稱為知青茶廠,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開荒種植的,茶廠里至今還存有當時的標語、圖片和勞動工具。
這里號稱“萬畝茶園”,后來又經(jīng)改良,一排排茶樹沿著山坡有規(guī)律地排列著,彎彎曲曲的線條重重疊疊。由于村里的年輕人多大外出打工,一些茶園鮮葉采摘便使用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一些學校,有時周末也組織部分中學生采茶,既鍛煉了孩子們的勞動能力,又陶冶了孩子愛茶的情操,更讓他們體驗了制茶的不容易。
行走在茶園中間,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土是淡紅色的,翻閱地方志才發(fā)現(xiàn)其中奧秘。這里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鋅、硒、錳、鐵”等微量元素,雨水和高溫造成土壤中大量堿性物質(zhì)流失,比較穩(wěn)定的鐵、錳等化學元素一直處于水化氧狀態(tài)而有所移動,但是遇到干旱就會脫水變成紅色氧化物,固定在土壤中,使這片土壤更有營養(yǎng)、更加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