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明
摘 要:常書鴻在留法期間驚奇發(fā)現(xiàn)國內敦煌藝術瑰寶的一個小冊縮影,引起他對了解敦煌藝術的強烈愿望,毅然決定回國探尋這一個充滿神秘的未知藝術圣地?;貒竺鎸y當頭,政府及民間無人問津這一重要文化遺產的危機,感到作為一名藝術家的責任不僅僅在于創(chuàng)作,還要肩負起保衛(wèi)國寶的使命,遂決定肩負起搶救敦煌文化的民族大任——西行敦煌。
關鍵詞:抗戰(zhàn)時期;常書鴻;敦煌;西部美術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9--02
一、國難當頭,敦煌面臨流失與破壞的巨大威脅
常先生去敦煌的大背景。常書鴻,1904年4月6日出生于杭州,1925年任浙江大學前身的省立工業(yè)專科學校美術教員,1926年,學校轉為浙江大學工業(yè)學院,任本科美術教員。1927年自費留學法國,學習了油畫。在留法時一次機緣巧合看到了一本有關于敦煌壁畫的圖片。這是一本由六本小冊子裝訂成的《敦煌圖冊》,該圖冊是由1907年伯希和在敦煌拍攝所整理出的一本冊子,里面有將近300多幅有關敦煌的圖片。在常書鴻看來,這些北魏敦煌壁畫十分精美,人物刻畫生動有力,筆法豪邁奔放。這次與敦煌藝術的結緣也改變了常先生以前為藝術而藝術的追求,毅然決定回國,決心去探尋中國本土藝術,
在常書鴻未去敦煌以前,敦煌已經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比如很多外國不法分子打著到敦煌探險和考察的幌子長期駐扎在敦煌各處,設立臨時駐扎點,實質對敦煌的文化遺址做標記,好一點點的收刮掠走。還有一些中國人與外國偷盜者相互勾結,將敦煌數(shù)以萬計的文物的秘密透露給西方偷盜者,給敦煌遺址帶來巨大的損失。
面作為一名美術家,敦煌壁畫對于他來講是最大的吸引所在,因此如果作為藝術家,不關心這個敦煌壁畫的保護,那將來這些東西將徹底消失在人們視野,因此,常書鴻作為一名油畫家他也必須前往敦煌做一些搶救性的復制與臨摹。
二、克服惡劣條件,保護并研究敦煌藝術
常書鴻在敦煌,除了肩負考古的工作以外,他還對敦煌的壁畫做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他臨摹的《法華經變中之幻城喻品》、《九色鹿本生故事》、《剃度圖》等都極大程度反映了他對敦煌壁畫的一些研究。當然,常書鴻作為一名畫家,他所看到的壁畫跟普通大眾眼中的壁畫會有本質的區(qū)別,我們知道敦煌壁畫可能在現(xiàn)代看起來有點匠氣,但是就他的造型來講它的藝術價值已經很高,常書鴻是一個畫油畫的,在他面對這種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文明時,他的眼光不單單是這些壁畫的顏色,還有那種民族性的深層內涵在他腦海里浮現(xiàn)出來。常書鴻在西方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油畫,在他面對這種在古代文畫圖像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民族色彩的本質,在當時那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中國油畫該何去何從的時候,他選擇了敦煌,那是因為敦煌有其幾千年來都經得起考驗的民族顏色,這種東西他可以沉淀下來肯定有很大生命力,中國的很多藝術家出走國外留學,去國外尋找民族藝術的道路,豈不知在本土一樣有這些東西,或許來了敦煌,常書鴻會覺得,油畫的本土性就在于民族性,民族性的東西正是這些遠古就留下來的古代色彩,加以堅守與保護,定是對民族的負責,也對民族藝術的道路理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三、敦煌作為西部美術的重要陣地的主要作用
常書鴻去敦煌除了對敦煌有極大的興趣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中國受到西方體制文化的洗禮,導致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陷入一種文化迷茫的狀態(tài),他們面對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抉擇。那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面臨西方文化的全方位的沖擊,他們該如何抉擇成為眾多藝術家的一塊精神壓抑大山。是全盤吸收,還是堅守本土的文化,而藝術作為其中范疇中的一部分,他自然在這場浪潮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改造,可是在當時的那種抗戰(zhàn)的條件下,沒有任何的的條件允許他們去思考。所以很多的藝術家隨著國家的政權一起西遷,這就形成了很多藝術家們往中國的西北西南等中國內部地區(qū)轉移,一方面可以躲避戰(zhàn)火的困擾,一方面還可以有一點點的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與思考。有些人選擇跟著國民政府去了四川地區(qū),有些人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地區(qū),敦煌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地方,很多藝術家都去往這里尋找精神的寄托,在這里尋找中國文化的歷史遺跡,尋找精神的寄托。
“敦煌作為中國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其身后的藝術資源對這些畫家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其多元雜糅的藝術風貌,造型特點、設色方法。都對他們產生了直接藝術靈感?!背欁鳛楸姸喈嫾业囊粏T,它的畫風也隨著這種敦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發(fā)生了一些改變,畫風大變,常書鴻在法國學習的油畫,主要是以塊面為主,而回到國內去了敦煌它的畫風卻發(fā)生轉換,對于此他是這樣描述的:“我在油畫中運用了中國畫的線,中國畫的線條是極其精美的?!彼龑Χ鼗偷木€性壁畫有過這樣的描述:“我們可能這樣理解,從敦煌藝術的研究知道,中國民族藝術在歷史上很早就有輝煌創(chuàng)造。這就是線,而這個線,既非日本人藤田嗣子口中庸俗畫的線,也非法國資產階級野獸派的線,亦非目前所謂單線桂平涂,敦煌壁畫的中線是幫助形體、光暗、色澤三者共同存在的具體輪廓??偟膩碚f,既有線又有光,有光有線,線與光色 融合組織而成像。所以線可以根據(jù)光暗有粗細之分,可以根據(jù)色澤有濃淺之別。線更應該根據(jù)自己的色彩而隨時隨地地變化著。這就是中國民族藝術的特點,是我們應該學習與發(fā)揚的遺產?!睆倪@段話里面我們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常書鴻再去了敦煌進行考古研究后由于受到了敦煌壁畫特殊的美麗影響,它的藝術風格里就明顯發(fā)生了一些改變,這些理論是他自身總結出來的,那么可定會在它的意識里形成知道他創(chuàng)作的一些要素,包括我們在看到了常書鴻后期的油畫作品,都有深深的敦煌痕跡。那么從另一個側面它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敦煌它不僅可以給文化留下足跡,他還是藝術的結晶,我們撇開敦煌壁畫的工匠氣不看,他依然是藝術的結晶,這就意味著他帶給了藝術家們正宗的民族血液,這種民族精神內涵自始至終都將是我們藝術家的生命源泉。常書鴻在敦煌,他一定是找到了這種民族深層次的民族內涵,否則他去敦煌的意義就不大。所以說常書鴻在敦煌,其價值得到了最大化的體現(xiàn)與發(fā)掘。
四、透過常書鴻,看西部敦煌與美術的關系
從常書鴻這個側面的角度,所反映出來的西部與美術的關系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西部在抗戰(zhàn)時期屬于敵后,具有良好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免遭戰(zhàn)火的洗禮,給眾多的藝術家們帶來了平靜的生活。第二是西部地區(qū)擁有眾多像敦煌的文化古跡,壁畫,大山大水,很多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這些都為藝術家們提供里良好的素材。為創(chuàng)作提供里豐富多彩的元素。三是一股西行熱的浪潮使得大部分的藝術家選擇西行,由于很多大師們都前往這一塊寶地,因此眾多名流也在這里開始了他們的藝術探索。
抗戰(zhàn)時期,眾多藝術家西行尋找中國藝術的真諦并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種自省。常書鴻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扮演的就是其中一種自省實例。敦煌作為他們喚醒他們內心的藝術靈感之地也不是一種巧合,二十它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結晶體。這也是眾多學者奔赴敦煌的原因所在,他同時也反映了為什么在抗戰(zhàn)時期美術重心有西遷的痕跡。這個就是西部與美術的關系的一個縮影所在。
參考文獻:
[1]蔡昌林.王子云——20世紀中國美術考古事業(yè)的拓荒者[J]. 美術觀察. 2010(06).
[2]趙聲良.常書鴻對中國現(xiàn)代美術發(fā)展的貢獻[J]. 敦煌研究. 2006(01).
[3]張新英.無聲的莊嚴——敦煌與20世紀中國美術[J]. 敦煌研究. 2006(01).
[4]劉波 ,趙聲良.對話敦煌:敦煌美術對中國美術史觀的影響[J]. 敦煌研究. 2006(01).
[5]董菲菲20世紀四十年代走進甘新地區(qū)的中國油畫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