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珍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一度脾氣特別暴躁,是個個性非常尖銳、思想相當激進的人。
他曾任《中華日報》編輯,負責該版動畫專欄。
1968年1月13日,他在該版刊出一張漫畫,內容是父子兩人購買了一個小島,島上只有他們父子兩人,他們建立了一個王國,并由父子兩人競選總統(tǒng)。這幅漫畫觸怒了臺灣當局,最終他被定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于3月4日被正式逮捕。這就是震驚當時臺灣社會的“美麗島事件”。從那天起,柏楊身陷囹圄長達9年零26天,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在獄中,怨恨整日伴隨著他,他經常失眠。即使睡著了,也會時常在咬牙切齒的憤怒中驚醒,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了整整一年之久。
一年后的一天,他遙望著鐵窗外的湛藍天空,突然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如果任由自己的憤怒支配心靈,精神世界遲早會崩潰。那么,自己也許會精神失常,變成瘋子。也許會從此自暴自棄,乃至輕生。
意識到這一點,他不再想自己現(xiàn)在的處境,而是更加狂熱地愛上了讀書。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一點兒也不錯。柏楊先后閱讀了大量歷史傳記,一部《資治通鑒》,他讀了不下三遍。一部《史記》,他竟然讀了整整五遍。這些歷史書籍最終轉變了他,讓他深刻地懂得了,其實每個人都只不過是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而已,聰明人是不會刻意放大痛苦的。人生在世,本來就會經受多于幸福的苦難。面對苦難,軟弱的人只會抱怨不休或哭泣不止,堅強的人則會不動聲色,全盤接受。因為強者知道,磨難可以轉化為推動人生的動力,讓自己的人生更具張力,更絢麗多彩。
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柏楊的心變得分外寧靜,宛若陽光下的小溪,歡暢地奔流。從此以后,他看開了一切,對未來充滿信心。樂觀的他,思路變得更為開闊。近十年的獄中生活,不僅沒有摧毀他的意志,反而讓他更加熱愛生活,向往明天。
在獄中,他相繼完成了三部史學巨著:《中國人史綱》《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
出獄后的柏楊,“謙謙君子”成了他的代名詞。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他都微笑面對,再也沒有因為任何事而發(fā)過一次脾氣。人生恬淡而美好,詩意而溫馨。
而今的柏楊,個性更加豁達開朗。一顆心深邃而悠遠,宛若晴空。
【素材運用】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有著什么樣的性格,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柏楊先生是文學和史學大家,他早年的“牢獄之災”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好在,獄中的柏楊先生能深刻反省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毅然改變自己,使自己由昔日的“魯漢”變成了“謙謙君子”。當然,柏楊先生的改變,得益于他的勤奮讀書。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才是提高一個人的修養(yǎng),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不二之選。
【速用名言】
1.自重、自覺、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娙?丁尼生
2.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骷?巴爾扎克
【適用話題】性格修養(yǎng);讀書;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