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王安憶新作《匿名》上市,這是王安憶完成《天香》之后4年才推出的長篇新作,因而備受文藝界矚目。此次35萬字的新作《匿名》是王安憶的全新探索,這部將夾敘夾議做到極致的“燒腦”小說,對讀者來說可能是一次閱讀挑戰(zhàn),王安憶也承認:“這是我寫得非常用力的一部小說,因為是我不擅長寫的東西,所以寫得很慢?!睋?jù)悉王安憶在這部小說上共花費了2年零5個月,創(chuàng)作靈感更是醞釀了30多年。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名著初印象
讀者胡暢:《匿名》是一部創(chuàng)造了新高度的作品,是一部“燒腦”的小說,需要反復讀,讀來處處有驚喜。
文學評論家陳思和:《匿名》的寫作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中國找不出第二人。它幾乎擺脫了文學故事的元素,與其說是講述故事還不如說是在議論故事。
讀者記憶總在游園處:感覺王安憶后期代表作來了,就好像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最驚喜的是里面那些思想性的語言,簡直通神了,把夾敘夾議做到了極致。
人民文學出版社:生活中藏著隱喻,也布著陷阱。讀者,你要小心。
讀者超越:王安憶以出色的語言支配力,塑造一場無厘頭的綁架案,繪制了一個衰落過的烏托邦。作者以情節(jié)為附屬,更突出角色的意識、心理、社會的人際、風俗,以及復魅式的林窟世界。
讀者張怡微:基本上,王安憶的新長篇《匿名》是一部哲學小說。如果說一直以來,小說之為小說所承擔的一部分功能是經(jīng)驗的傳遞,且王安憶的大部分寫實小說都是由“務(wù)實”指向“務(wù)虛”,那么這部《匿名》則像是對于日?!敖?jīng)驗”可靠性的徹底檢閱。
作者簡介
王安憶,中國當代文壇重量級的作家,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復旦大學教授。1954年3月生于江蘇南京,母親為當代作家茹志鵑,父親是劇作家王嘯平。王安憶自幼受母親影響很深,熱愛寫作。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fā)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7年調(diào)上海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室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1996年發(fā)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4年《發(fā)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shù)騎士勛章;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早期,王安憶以書寫知青題材作品起步,之后眼界逐漸放寬,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風華、五六十年代的新社會蛻變、“文革”運動、上山下鄉(xiāng)、改革開放,乃至于前朝往事的種種聲色,無一不是下筆的對象。她的作品在批評者的解讀中形成一種定論:《小鮑莊》是尋根文學的代表,《紀實與虛構(gòu)》是新狀態(tài)小說的典范,《長恨歌》是海派文學的傳承……事實上,王安憶一直認為她無意于迎合任何一種寫作歸類,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從創(chuàng)作意圖到審美表達,從不放棄探索。小說在每個轉(zhuǎn)折處所呈現(xiàn)的每種變化,都是以文本為渠道,進行精神探求的結(jié)果。
作品簡介
《匿名》里并沒有章節(jié)的劃分,而是簡單地分為上下兩部。
被錯認為老板“吳寶寶”、退休返聘的老頭在經(jīng)歷了黑道綁架、審訊、失憶等事件后被拋入一個叫作“林窟”的大山的褶皺之中。被抽離于原有的生活后,他遺忘了自己的名字和來路,卻沒有忘記語言和文字,他孤獨面對的是一片布滿前人生活遺跡的地方,并在這片匿名的天地中重新尋找脫去文明枷鎖、脫去舊有社會規(guī)則的“原來的自己”。在萬物蓬勃的季節(jié),林窟里與世隔絕的他,四處尋覓食物,和一只學舌的鳥呼喊應(yīng)答,絮叨訴苦。直至二點和哥哥,因發(fā)現(xiàn)了山谷里的煙和火,意外地和他相遇。于是,九丈的養(yǎng)老院里新來一個人,識文斷字擅長記賬,卻不記得自己的名字和來路,大家喚他老新。后來老新照料一個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要去大城市動手術(shù),來到新苑福利院。曾經(jīng)遠去的世界,某個地名,啞巴,麻和尚…… “吳寶寶”,“上海人”,和他來路相關(guān)的記憶一塊塊閃亮,在福利院的鵬飛和志愿者的幫助下,做了失蹤者的影像比對,等待家人最后的確認??偹爿氜D(zhuǎn)要返回時,卻與福利院的眾人到水邊玩耍時不慎落水……隱秘背后,是無數(shù)人的邂逅和離別,沒有來,只有去。聲音消失了,寂靜消失了,赤裸的時間保持流淌的狀態(tài),流淌,一去不回。
新鮮書摘
悅讀·精彩節(jié)選1
凌晨上路,先駕車,后徒步,日頭升起,上了中天再向西偏斜,還停不下來。啞子是用腿腳思想的,自從學習駕車,又開始用車輪子思想。這么不停地走,走,“不知道”就會走進“知道”里面去。事實上,不已經(jīng)在接近那個“知道”了嗎?啞子耳朵里的轟鳴聲就是信號。凡走近那個地方,直升機引擎的隆隆便灌滿耳道,螺旋槳攪動,空氣激烈地震顫起來,還有阿公穿透而來的叫喊:“啞子!”啞子!”近了,近了,近了,啞子變回小孩子,套著阿公的破褂子,褂子里沒有褲衩,小腿肚上全是樹枝的劃痕,沁著血珠子,也不覺得,只顧著仰頭,看頭頂?shù)拇笙x子,翅翼打著旋??刹皇囚[著玩的,碗口大的樹杈,削泥般削成渣子,彈在身上臉上,就像子彈飛,打得生疼。轟鳴和疼痛退潮般退去,寂靜中有昆蟲振翅的嗡嗡聲。喬木換成灌木,樹身矮下來,于是,人浮出水面,看見了太陽。小而白的一輪,卻放射出巨大的熱能。那些雜蕪叢生的草木變得枯白,蟲子飛舞。
跟著啞子,他似乎也蛻變成用腿腳思想的人,先前那個疑問——啞子究竟引他去哪里——隨著行走漸漸消失,連蹤跡都沒有了。四下里一片寂寥,那一輪日頭穿透出來,寂寥方才有一個破綻,破綻里是什么?更大的寂寥。他的疑問就從破綻中掉落下去,他的思想也掉落下去,在這蒼莽之中,要它們有何用呢?不都是些贅物嗎?他不必要知道什么,于是就真不知道了,比啞子更徹底,啞子還在向知道接近,他則向啞子接近。
這兩個人,前后相跟,又翻過一道山棱,這樣,就看見了屋頂。在茅草和灌木的掩埋中,隱約可見黑色的瓦列,錯落疊加。瓦列之間,長出二尺高的草叢,白色細莖,葉尖猶如花蕊,頂著米粒大的珠球。日頭偏斜地照過來,就全變成茸毛,明晃晃的,黑瓦變成白瓦。
下了山棱,密叢叢的草木間依稀有路,踩進腳去,自然就分開了。啞子領(lǐng)前,他隨后,破浪一般往里去。撥開的草棵又彈回來,打在身上臉上,強韌里有一種柔軟,所以傷不了。倒是草葉上蓬起一片末狀的飛蟲,頓時迷了眼睛,白蒙蒙中,那幾檐瓦頂,仿佛在移動,陡然又發(fā)出金光。
終于到瓦頂?shù)紫?,踩上條石,讓進半步,便是板壁。板壁縫里伸出茅草,門和窗也讓茅草封了。啞子抽出樹干,左劈右砍,破出一扇門,繼續(xù)向里跨進。原來是一截過廊,廊那頭,貼面而起崖壁,仰極望去,可見一線天。過廊兩邊,板壁已被茅草擁倒,梁和柱還在,其實是個屋架子。里面壅塞著茅草,算不清長了多少茬,嫩的變熟,熟的變老,老的變枯,枯的化為土,再生出新嫩。還有幾株樹,最高的一株頂透瓦,直長出去,于是,屋頂就有一個洞,從疏闊的枝條間灑下幾點日光。
草木的騷動漸漸平息下來,就聽見水聲,淙淙如琴音,那條山澗原來在這里等著。隨著水聲,許多氣味都回來了,大鐵鍋的油香,鹵壇子的醬香,海魚的鹽咸,蒸屜縫往外冒著饅頭發(fā)酵的酸甜,還有酒和煙,全是熱蓬蓬,干爽爽,活蹦蹦,沒有一絲腐朽氣。啞子最怕腐朽氣,當年在五尺街頭害瘧疾,燒得迷糊了,麻和尚手下的人遞過來的剩飯菜,都騙不了他的嘴。就是從那時起,認得出葷腥里的腐朽氣,從此再不沾葷腥。在素凈的藤了根(村名)長大,啞子就種下了這喜潔的怪毛病。所以愛往山里鉆,就因為山是個大潔凈,什么樣的腐朽,進到里頭全化了。一日化不了,一月;一月化不了,一季;一季化不了,一年;一年之后,還有百年,千年,這就是潔凈的根源——時間。無限的時間,可以凈化無限的腐朽。不是說過,啞子是用腿腳思想的,他終于知道把這個人帶去哪里了,就是帶去山里邊,帶進無限的時間。
【名著解讀】這段文字順著啞子的眼睛描寫了山里一個小鎮(zhèn)的景色。在描寫過程中,作者又以恰當?shù)脑u論性語言,表達了對自己的認識,也讓讀者對這個地方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第一段的描寫尤其細膩,變回了小孩子的啞子,看頭頂直升機時不怕疼痛的形象,寫得非常逼真。第二段里一個個的疑問,既是一種對眼前人與物的猜測,更有對生活的深刻思考。整個文段讀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悅讀·精彩節(jié)選2
天燕子飛來,他才知道窗檐下那個斗狀的小泥碗是燕巢。先是見兩只大燕子在頂上盤旋,然后,忽地從巢里冒出一嶄齊三個小腦袋,喳喳喳,鬧將起來。哺食的情景十分有趣,大嘴對小嘴,心里不由一動,仿佛在哪里見過和經(jīng)過。一旦認真想,又想不出了。
……
過后的幾天里,每一刻都有新氣象。綠的又綠一層,紫的又紫一層,燕子筑巢,一個又一個,小蟲子飛起來,柏子落滿澗。三疊田里的圓葉子、扁葉子、尖葉子,都頂了白點點,湊近看,原來是花蕾,針大的一點。蜂子也來了,嗡嗡的。各種樹都在長葉,還有料不到的地方,石級下面,竟然開出一叢粉色的花,鐘形的花骨朵,一對一對,坐在枝端。接著,紅色的花也來了,巖上頭的藤蔓開出黃花,仿佛開到天上去。萬事萬物的發(fā)育期里,荷爾蒙加劇分泌。他比先前感到饑餓,睡眠卻變得短促,于是,無時無刻不聽見腸胃空洞的鳴叫聲,尖銳得很,都能把他嚇一跳。從蓄水池照見自己的臉,眼睛是綠色的,也嚇一跳。等不及花開花謝然后結(jié)果,直接就摘了花蕾送進嘴,有些苞結(jié)實卻腥苦,有的則甘甜,入口即化,卻不濟事。他擄過一窩鳥蛋,連殼一并吞下,卡得嗓子疼。還有一次,擄到一條蛇——那蛇正在蛻皮,蛻到中途,碧綠生青的軟體蠕動著,拖一具花色斑斕的透明的膜。打開折刀,一下扎在肉身上,饑餓讓他變狠了。蛇肉讓他長力氣,才下得決心挖掘那一塊根莖。過冬前就有發(fā)現(xiàn),茂盛的葉片底下,好似有個大蘿卜,就想拔出來,卻動不了。扒開土,露出黑色的茸毛,像芋頭。犁片來回地刮,刮出白瑩瑩的一片,也像芋頭,可是硬極了,而且大極了。沿著表皮刨開一臂長,還不到邊緣。天又下雪,只得放棄,心里惦念著,覺得可食。現(xiàn)在,趁著身體里的熱能,原路尋來。大芋頭還在,新發(fā)出嫩芽嫩葉,拔出折刀——他有折刀,割了枝葉,刨開表面,去年的勞動沒有白費,鐵犁的舊痕還在,土是浮土,很快掏挖出輪廓。向下刨到二三寸,未及底端,反倒橫生出條狀的一具,原來那大芋頭分生出無數(shù)小芋頭,扎向地底深處。刀刃順著根莖掘進,遲遲不到頭,他興奮起來,這巨型塊壘一旦出土,可供飽食多少日子。他背上出汗,手下用力,根莖越露越出,日頭終于偏西了。
挖掘根莖的日子,花開得更熱烈了。無數(shù)雜樹開出雜花,成團的,成串的,滿枝的,獨朵的,灌木叢,樹梢頭,草間,巖上,澗溪里都漂流著花,饑饉卻使得美景散布著殘酷的氣息,仿佛四處都是陷阱。蛇肉的熱能很快消耗殆盡,根塊露出地面越多,越顯示地面底下體積巨大,令人喪氣。他不得不棄下,轉(zhuǎn)去尋覓其他東西進食。那些細嫩的草樹的根須,在兩塊石板之間碾壓成汁水,壓不了饑。萬物勃發(fā)的季候,食量變大了,一口一個蟲子。看著檐下的燕巢,忍不住垂涎,燕子知道他的心思,有一日起來,發(fā)現(xiàn)全遷走了,留下個空穴。到處在開花,卻沒有一處掛果。石級縫里的南瓜藤被他扯來,學著啞子,破開藤皮,剝出嫩芯子煮在鍋里,不知道糟蹋多少南瓜的胎床,可也顧不得了。他還是放不下那個巨型根塊,時不時地去抓刨幾下。全部刨出的希望漸趨滅亡,就用折刀剜一塊下來,在石爿里磨成粉,攪進滾水里,到底起黏了,苦是苦,卻有回甘。他的舌頭呀,只一點點清甜,就滿嘴化開,渾身戰(zhàn)栗。土里的根塊被割得東一個口子,西一個口子,就像一具被凌遲的尸體。他被嚇到了,趕緊跑開去,可饑餓逼著他又來了。根塊的糊涂吃進去,似乎又還原成根塊,他摸得出肚腹里面一個疙瘩一個疙瘩,滾過來,滾過去,到底填充了腸胃的空洞。
【名著解讀】這段文字圍繞“挖掘根莖”這一過程展開。開頭寫燕子哺育時的情形,充滿溫情。第二段先以生動的環(huán)境描寫,烘托出熱烈奔放的氛圍。摘花蕾吃的味道變化,掏鳥蛋吃被卡住喉嚨,殺死脫皮的蛇補充能量,這一系列的活動,都真實地展示出人性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殊表現(xiàn)。而挖出根莖時的興奮與激動,則表現(xiàn)出生命的成就感。整個描寫過程,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并以細膩的表達,表現(xiàn)出生命的真實。
鏈接·作品靈感
你很難猜到,《匿名》的創(chuàng)作靈感醞釀了三十多年,它來源于王安憶旁聽來的一則故事。
20世紀80年代中期,王安憶逐步走上專業(yè)寫作之路。安穩(wěn)的家庭生活和剛起步的事業(yè),讓她有種“生活定型”的恐懼。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王安憶在不同場合都提到這種恐懼——生活經(jīng)驗過早停滯。她羨慕莫言、閻連科那些人生經(jīng)驗豐富的作家,而自己則生活過于簡單,性格很“宅”,是個嚴重缺乏材料的寫作者,她經(jīng)常生活在一種孤獨的狀態(tài)中。
幸而,她又對別人的生活抱有莫大的興趣,雖然無法參與,卻喜歡“看和聽”,這變成她的一種生活。她開始頻繁地請創(chuàng)作假,四處收集故事。當時,上海市婦聯(lián)成立了一個信訪站,每周四集中接待前來尋求幫助的婦女。王安憶請單位開了介紹信,讓她每周都去獨自旁聽“信訪故事”。有一個故事吸引了她的注意。有一個女人過來說,她丈夫是個教師,兩年前去雁蕩山后失蹤,學校方面現(xiàn)在想停發(fā)這個教師的退休金。這個失蹤教師事件,王安憶雖聽得沒頭沒尾,事后更不知事件的走向,但她老琢磨:這個教師如果失蹤,他應(yīng)該去哪里呢?王安憶想給他安排一個去路,卻苦于找不到情境。
這個想法在心里憋了二十多年,之后,她去溫州括蒼山旅行,那是她的母親茹志鵑在20世紀70年代去過的地方。當時,作家茹志鵑以知青的身份,去到括蒼山一個叫作林窟的地方,這個山坳里的文明聚居處,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而從行政地圖上消失了。它有過貨幣交易,有過集市買賣,卻在最繁盛時崩塌成廢墟,雜草合攏了它全部的入口。王安憶心里有直覺:失蹤教師的故事,在合適的空間被激活了——林窟是一個有象征性的地方,它應(yīng)該成為失蹤者的藏匿處。于是,人物有了,場景也有了,愛看推理小說的王安憶,設(shè)計了一場意外綁架事件,把一個在都市生活的文明人,扔進了幾省交界處的深山“林窟”里,讓他重新學習向自然謀求生存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