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梅
醒來,天還沒有完全亮。他習(xí)慣性地從床頭抓起手機,睡眼蒙地掃了一眼,6點17分,一堆微信新信息,多到?jīng)]有顯示數(shù)量。
每分每秒,朋友圈里都有人發(fā)微信,從昨晚睡前的最后一瞥,到剛剛看手機前的兩分鐘。他躺著,開始刷屏。各種小道消息、八卦、勵志故事、心靈雞湯、個人感悟、生活細節(jié)、瞬間情緒……還有各種群里的觀點爭論、時局探討、家長里短、晚餐食譜、出游信息、飯局通知、語音留言……
她也醒了,晨光里所見與昨晚睡前如出一轍——他埋頭于手機,沉浸在朋友圈里。她想開口說點兒什么,卻改了主意,也拿起自己的手機,去微信里“約會”。
他們都沉默著,在各自的微信里怡然自樂。最遠的距離,不過是我在你的身旁,你卻在朋友圈里。
以前,她不知道,他居然有那么多朋友——以朋友圈來算的話。包括她見過的親朋好友、同學(xué)同事,她沒見過的小學(xué)同學(xué)、本地客戶、異地經(jīng)銷商、羽毛球俱樂部的會員、窮游網(wǎng)里的驢友、快遞公司的速遞員,還有“搖一搖”搖出的看同一場電影、坐同一趟車、等候同一航班的人。
性格的差異,在朋友圈的選擇上也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有人來者不拒,有人精挑細選,有人無所顧忌,有人心存警覺。
他是活躍的“找朋友”型,只要發(fā)現(xiàn)新朋友,便把對方加進朋友圈,而對別人的“入伙”邀請也欣然接受。因而,他有30多個信息群,幾百個微信好友,高峰時段,微信提示爆屏。
她不太會主動出擊,拒絕所有不熟悉者的進入,對自己不喜歡的邀請視而不見。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群里,除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一般不多說話,有些時候,甚至不太看那些堆積如山的信息。
他們的朋友圈有交集——最初幾乎相同,都是相互熟悉的人。很快,交集就變得越來越小,各自的朋友都在擴充,都認識的人,都了解的事,都參加的群,漸漸少了——不是絕對數(shù)量的改變,而是被不斷擴充的加入者所稀釋。
曾經(jīng),他們是各自的第一個微信好友,然后,加入同樣的群——“同學(xué)匯”“親友團”之類,很有一種大聚會的熱鬧和親切。緊接著,麻煩隨之而來。
她在朋友圈里曬出了兩張電影票,馬上有人評論:“戲”演得不錯,重色輕友——為了陪她看電影,謊稱加班而推了哥們兒飯局的他,被抓了個正著。
“親友團”的閑聊也一樣能演變成紛爭。那天表嫂問:“在哪兒過年?”她隨口說:“回上海。”于是這成了表嫂要求表哥跟自己回娘家過年的理由。最后惹怒了群里的舅媽,一個長途電話,直接向她婆婆投訴——尚且瞞著老人的過年計劃,就此打住。
太緊密的朋友圈讓他們不自由。盡管開始之時她曾經(jīng)竊喜:看你還說謊不?再說加班見客戶,去群里問一聲,自然有不明就里者說漏嘴。很快她就發(fā)現(xiàn),其實朋友圈也需要距離。
當(dāng)朋友圈成為各自生活的一部分,它會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對方,讓溝通變得沒有阻礙,表達變得更加順暢;同時,它也能挑起話題,制造是非恩怨;它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能讓兩個人更為疏遠。
除非你沉默不語,不然,朋友圈總會泄露你的秘密——你的喜好、性格、所思所想。IBM研究人員說,僅僅分析大約200條具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微博,就可以較為準(zhǔn)確地“勾畫”出你的個性——相對私密的微信朋友圈,是不是更會讓你暴露無遺?
所以,別追著TA問:“你在想什么?你喜歡干什么?”加入TA的朋友圈,便會發(fā)現(xiàn)那些無法掩藏的“真相”。不想當(dāng)面和解,發(fā)條“如何討白羊座歡心”的微信,如果他有心,一定能明白;想讓他告別垃圾食品,在朋友圈里討論健康秘訣,不失為一種提醒;至于抱怨和氣憤時的狠話,最好省省,朋友圈當(dāng)然會勸架,更會讓壞事擴散。
你們的朋友圈相互交叉,又各自獨立,有分享,卻需要互不干涉。在交叉的朋友圈里,你盯得越緊,他跑得越遠;在獨立的朋友圈里,你越是想進入,戒備之門就越是緊閉。
她知道“芒果”,是在不斷出現(xiàn)的短信提示上。他的手機放在茶幾上,不停地閃爍,當(dāng)“芒果”的名字第三次出現(xiàn)時,她開始警覺。
是的,他的朋友圈肯定有她不認識的人,她也有自己的“自留地”。但是,誰能對別人的隱私毫無好奇心,又對入侵者毫無戒備呢?難怪那天他問:“如果我的朋友不是你的朋友,她在我的朋友圈里留言,你能看到嗎?”
每個人都有對方不知道的那些朋友,大家可能互不干涉,也可能在某一時刻尷尬撞見。有人對此耿耿于懷,不查清對方的底細決不罷休;有人視若無物,不以為意;有人明察秋毫,卻假裝不知;有人如臨大敵,偏又一無所獲。
微信里的朋友圈比真實生活里的人數(shù)更多,領(lǐng)域更廣。它具有網(wǎng)絡(luò)空間不受約束的親密感,也讓感情變得不那么真實。人們可以在朋友圈里無所不談,親密無間,但在真實的世界里,卻可能有所顧忌,長久不見。
有一次在同學(xué)聚會上,某位男生違反慣例,帶來了家屬。氣氛隨之發(fā)生微妙的變化,沒有人再提誰曾經(jīng)暗戀誰、誰又追過誰以及同桌的故事了。當(dāng)該男第三次給鄰座的你倒茶,叫你“大才女”時,他的妻子拿出手機,很熱情地要求加你的微信。
你無法拒絕。但是你知道,很快,你發(fā)的那些照片、文字就會被翻看一遍。于是,你開始認真地考慮,是不是該給這位新朋友設(shè)置朋友圈的權(quán)限。
(摘自《文苑》)(責(zé)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