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博 教授
安特衛(wèi)普大學 比利時 B-2170
對于藝術傳承,我們需要討論的是一種什么樣的藝術傳承。例如,我們有一個非常熱衷于社會活動的演員叫艾麗斯庫伯,他是一個搖滾歌星,從他非常有名的歌里面截取幾句: “學校放暑假了,學校不再上學了,不再用鉛筆、不再用書,我們要去玩,我們不再回來了”。這反映出以前孩提時的教育完全受時空限制,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五點,都是在一個新的哥特式的大樓里學習語文、數(shù)學、歷史、書法,要解決學校和學習之間的問題:在哪兒學習、什么時候?qū)W習、怎么樣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往往經(jīng)過一天學習后,就希望有自己的自由。
盡管有時會失望,但是一回到家就有很多學習的事情要做,我們叫家庭作業(yè)。這是每個學生每天要經(jīng)歷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考慮提高使用時間的質(zhì)量。我們靜靜坐在那里,想一下,有兩個月的假期,如何使用?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小學、中學是法定要上的,然后去上大學。上大學可以自由選擇,大學生可以享有管理自己時間的自由,在大學是自由時間,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是一種線性關系,不可能什么都自由,一旦教育者按規(guī)定安排計劃,被教育者就必須遵從。當學生有了學位以后不再去學校時,還會有其他的教育項目,這是學生們喜歡的學習,我們叫做愛好。如果你輟學,我們認為從愛好中輟學沒有什么不好的影響?,F(xiàn)在學校成了一種記憶,對有些人來說是甜蜜的記憶,但對有些人來說,教學是一種悲催的經(jīng)歷。對于他們找工作,有些人很幸運,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有些人則不然。但是,現(xiàn)在不同了,可以實現(xiàn)終身學習。對政府來說,實現(xiàn)終身學習是件很好的事情,因此不管對雇主還是雇員,對大眾群體都有好處。這是一種非常清晰的思路。
現(xiàn)在我們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人們也善于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技術也有它自己發(fā)展的軌道和速度,我們一開始是適應新技術,可能不需要花任何精力就能獲得一種新的熟練技能。然而,目前發(fā)展的新技術的影響不容忽視,新技術不僅僅讓我們的工作變得簡單,就像錘子和木匠的關系,新技術會給我們帶來新的知識和洞見。有了這樣新的知識,又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又會有新的解決方案,這樣一來就有新的做法、新的發(fā)展。使用新技術往往會促使我們改變,什么要保留、什么要創(chuàng)新、什么應該做,什么應該不做。比如3D打印、數(shù)碼重構(gòu)等等,使新技術如何更好為人類服務,這些都促使我們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史前的建筑,完全是石頭做的,所有的遺址只不過是一些石頭的印記,地面以上都看不見了,因此,我們保留和修復這些文物的概念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現(xiàn)在越來越難以用同樣的方式做這些工作。
比如說迪萊科把歷史和改變聯(lián)系在一起,在法國南部的卡薩斯小鎮(zhèn)里設計了一個中世紀的小鎮(zhèn)。這是一種能力、一種學習的結(jié)果。我們的學生要不斷地去學習,要有這樣的一種能力和態(tài)度,應該在我們的課程里面展現(xiàn)出來。學校永遠不會過時,永遠不會關閉,它們處在一個周而復始的時代里。終身學習就產(chǎn)生像暑期學校、工作領域的一些培訓機構(gòu)。而且有一些專業(yè)的機構(gòu),如研究中心、大學,甚至還有業(yè)界本身都會有這樣一些服務內(nèi)容。最新的學校叫“慕課”[MOOC]。說到科學研究成果,我們往往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和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中往往有一個鴻溝,如果從業(yè)者不能夠閱讀大量的科學論文,會直接影響到研究,這不僅是一個態(tài)度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要把終身學習當作必修課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只寫關于實踐方面的論文是不夠的,大學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些指導實踐的論文。學術的期刊一點都不便宜,我們希望圖書館有更多的開源出版物,那里有很多指導實踐的論文,但是總的數(shù)量還比較少,而且也沒有納入這些高等院校的核心教學活動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做更多的研究,要重視理論、重視實踐。
暑期學校看起來只是為一小部分從業(yè)者而設置,因為他們需要時間,也需要金錢,希望暑期學校能夠彌補資金方面的一些不足。一些培訓機構(gòu)的學習,不可能提供太多免費的課程,還是需要花錢才可以參加學習。慕課[MOOC]是一種在線課程,學員和教師不用親自到場,可以通過遠程獲得。目前先抓住一個機會,從自己的實踐體驗中學很多東西。在日常實踐中確實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在保護或者重構(gòu)的過程中傳播信息和知識。還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采用一些交互來實現(xiàn)。當研究問題沒有一個明晰的定義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做無意義的跨學科研究。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些課題的復雜性是需要認真考慮的。我們往往不知道這些技術發(fā)明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fā)展。我們也不知道將來下一代會怎么思考,怎么衡量、怎么樣使用現(xiàn)在的一些文化和科技的傳承,也不知道這些對于衡量明天有什么影響,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些不確定性及不可預測性。
社會和文化系統(tǒng)往往被認為是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實施一種理論、模型其實不那么容易,現(xiàn)在比較缺乏的是質(zhì)量,很多人都認為它比較浪漫,而質(zhì)量其實是比較樸素的。復雜的系統(tǒng)是由很多元素,而且是動態(tài)交互的元素組成。這些交互可以認為是一種信息的傳遞,因為交互是一種非常豐富的過程,至少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但這些交互并不完全具備線性特征,有些組成部分是線性、有些是平行,使很多問題都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果。大部分的交互影響都非常小。例如,從最近的一些鄰居那里得到信息,然后又通過不同的系統(tǒng)轉(zhuǎn)向其他的鄰居。信息可能被不斷地擴大,也可能被縮小,或者在某些方面會遭遇改革。同時,通過我們的互聯(lián)互通以及反饋的方式,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對內(nèi)部和外部的信息很難區(qū)分,因此,復雜的系統(tǒng)不會完全平衡,肯定有很多混亂。有時候秩序太多,有時候秩序太少,沒有秩序的又會分崩離析,所以這就需要有質(zhì)量保證。
每一個元素對于其他系統(tǒng)來說可能是互不關聯(lián)的,就像我們看新的分類、新的解釋、新的價值。把新的一些方式進行合并、整合,并采用新的解釋一樣。用新的方法分類,就會產(chǎn)生新觀點,所有這些都是不自覺所做的。對于復雜系統(tǒng),怎么樣去考慮更大的系統(tǒng),根據(jù)這樣的分析方法,怎么樣去恢復,也就是說不相互進行干擾。教育者、歷史學家、人文學家、人類學家在不同的領域要有不同的方法。不能自上而下,而要以一種務實的方法來執(zhí)行,理論和實施都要整合起來。我們可以從中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中得到一些啟示。
對于適應性的管理就是一種整合跨學科的方法。這種管理方法意識到資源往往會不斷的變化,我們應該適應這些變化,而不可預測性、不確定性實際上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固有的。但很多人不僅會面對這些情況,而系統(tǒng)本身也可能因為人管理而導致變化。我們的政策也應該把它考慮進來,即人必須不斷地學習,用積極的方式學習。
現(xiàn)在認為標準范式具有試驗性,管理行為具有實驗性,經(jīng)驗往往會從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開始,考慮是否要敢于做一個特定的課題。對于一個理想的結(jié)果提出一個假設,然后自己研發(fā)出一個可實行的行動方案,這個方案就是在做中學,適應性的管理使學習更加有效、更加高效。不斷地試錯,這是一個基本的管理方法。這就是方法論的適應性管理方法,能夠更好地處理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通過這種經(jīng)驗性的方法、試驗的方法,了解這個系統(tǒng),使這個系統(tǒng)不斷地改善。試驗的設計又是基于科學的準則范式和標準,管理行為使用適應性過程。
同時,我們的決策過程不應該由一個單一的專家,如一個遺產(chǎn)的管理者、收藏家、修復專家來做,而應該由一些支持性的學科專家或者是科學家一起來合作。所有的相關領域內(nèi)的專家學者者都應該納入整個流程,他們會對同一個課題表達不同的觀點,同時也是解決方案的必要步驟,他們可以參與決策過程。同時我們還必須考慮繼承部分的問題,這是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行為過程具有不可預測和不確定。這就需要一個理由。對于不同觀點的人,應該促進相互的理解,要避免把有些人看成是失敗者,有些人是贏家。
我們需要向社會學習。社會學習方法多種多樣,參與流程,理解和洞見,相得益彰。這在一個更寬泛的社會單位或者群體中,學習在互動中進行。
社會學習能夠?qū)е滦碌恼J知和洞見,讓我們產(chǎn)生新的慕課,我們需要新的機構(gòu)和體制,這是融合這些知識的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