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韓晶
?
究竟是誰在影響藝術史?
——關于藝術史的書寫與轉譯
編者按:韓晶
毋庸置疑,藝術是一部社會發(fā)展的視覺史——每一次科技革命、每一次歷史變遷、每一次時代更迭,都能從藝術的圖像、技法、風格、樣式、觀念中,找到端倪、也找到烙印。
有趣的是,這本大部頭的視覺史,除了藝術作品本身,作為時代的結晶而成為人類文明史中的重要篇章之外,由它引發(fā)和衍生的種種文獻、研究、理論、批評、記錄與傳播,也成為時代變革、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史料和文化積淀。并反過來對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藝術的認知、藝術與公眾的關系、藝術的跨學科發(fā)展、藝術的社會性……起著不可忽略的激蕩作用。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一樣,關于藝術家與藝術品、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理論、藝術批評、藝術傳播……的關系,同樣錯綜復雜、盤根錯節(jié)。它們各自有自己獨特屬性,但又彼此影響、相互映射。
一方面,從整體上看,社會和時代,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局限或催生,決定著藝術理論與研究的方向和范疇;另一方面,從個體上看,“1000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讓同一時代、同一社會,對同一個藝術現(xiàn)象、同一件藝術品,也存在著百家爭鳴;與此同時,藝術的傳播過程,伴隨著媒體的不同屬性、跨地域帶來的文化差異、語言與語義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中的誤讀、刪減、篡改、節(jié)選……都讓一部藝術史,衍生出無數(shù)的切片。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國際間的交往甚密,文化和藝術上的交叉、重疊、沖突、融合、彼此的輸出與輸入,都讓原本就微妙的藝術史,在資訊的狂流和資本的影響下,變得更加紛繁復雜。藝術史的書寫,一度成為理論界的熱門議題。
就在藝術史書寫的標準、定律、規(guī)則,其客觀性與主觀性、資料性與生動性、歷史性與當下性……尚未定論之際,藝術史的傳播與轉譯,又成為一個更具挑戰(zhàn)性的話題。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xiàn)象是:在今天,沒有一種文化,能在單一、封閉、絕緣的環(huán)境下孵化。它不是從內(nèi)向外尋求擴張,就必然從外向內(nèi)被打破。而在全球化的當下,這便讓藝術史的傳播和轉譯,變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頻繁和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與西方文藝理論的介入、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密不可分。那些通過譯者,漂洋過海而來的理論與資訊,不僅僅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組成部分,更是塑造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一把利刃。
鑒于此,本期《當代美術家》雜志,邀請到一批西方文藝理論的譯者——作為一手文獻的接收、轉譯和傳播者,作為外來文化與母語的雙重載體,他們用怎樣的標準選擇文本?用怎樣的方式進行翻譯?用怎樣的智慧和技巧,來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裂隙?又是如何,解決自身知識結構、語言水平、文學修養(yǎng)、價值判斷上,可能帶來的主觀影響?
讓我們通過他們的經(jīng)驗與困惑,進一步厘清,究竟是誰,在影響著藝術史……
話題Special Topics
賀玉高
艱深的藝術理論著作的翻譯需要了解原作者的理論背景與社會背景,這些背景更加具體地體現(xiàn)于作者的氣質(zhì)……
王玉冬
同具有“敘事暴力”的敘事性美術史文字相比,巴克森德爾所主張的這種基于視覺線索而得來的“限制性”文字描寫,并不會在讀者與觀者面前耀武揚威,它們在指引觀者觀看的同時,總能給予觀者與讀者一定的開放性……
吳毅強
克洛認為,兩者之間互相依賴、不可分割,前衛(wèi)藝術和大眾文化都是資產(chǎn)階級文化的一部分,它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格林伯格所區(qū)分的那么絕對和嚴格,甚至,前衛(wèi)藝術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大眾文化……
王志亮
本雅明·布赫洛在一系列個案研究背后,貫穿著一套研究新前衛(wèi)的方法,或者可以說是理論視角。正是這一獨特的理論視角,讓本雅明·布赫洛的寫作成為北美上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研究新前衛(wèi)的重要文本……
Who is the Influence of Art History?——About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Art History
Editor Note: Han 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