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淼
?
劉淼
隋唐時期,中日文化交流進入鼎盛期,以日本遣人來華學習為多,在由日本政府派遣的名為“遣唐使”的大型使團中身負外交使命的日本世襲貴族階層起著主導作用,文化交流的內(nèi)容偏重于學習政治性的典章制度與倫理道德,美術與其他藝術的交流大多依附于宗教典儀之中。宋、元及明初,由于政治原因來華的日本人主體逐漸由僧侶取代了貴族階層,這一時期傳播到日本的中國文化與藝術不免伴隨著濃厚的宗教色彩。
中日間的文化交流自隋、唐鼎盛期以來,雖在參與的主體人員結構與內(nèi)容上產(chǎn)生過變遷,但直接性的交流往來從未間斷。時至江戶時期(1603—1867),情況發(fā)生了逆轉,嚴厲的幕府鎖國政策幾乎阻斷了日本與國外的一切聯(lián)系,不僅日本人被嚴禁出國,已在國外的日本人也不允許重返故國,違者處以極刑。長崎是江戶時期鎖國政策下對外開放的有限的港口之一,對外交往僅限于允許來長崎從事貿(mào)易的少數(shù)中國、荷蘭商人,而且這些外國人在滯留期間也必須囿居于特定區(qū)域,受到嚴格管控,限制交流范圍。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日間的文化與藝術交流受到了嚴重的阻礙,交流的主體轉為依附于貿(mào)易往來的工藝品與書籍等間接形式。
但在另一方面,江戶時期兩國文化與藝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又是以往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江戶時期的日本政府出于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需要,將以朱子學為核心的儒家世俗文化欽定為官方正統(tǒng)學說。在這種政治文化的背景下,世襲俸祿的貴族階級和武士階級也逐漸地轉入了對漢文化的品味之中,演變?yōu)榻朴谥袊看蠓虻挠虚e階層。由于這一龐大社會階層的文化心理需求,在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向往更為熱烈,對中國文化的吸收更為主動。江戶時期的日本畫家大多懷著朝拜圣地般的虔誠心情,前往長崎這一被開放的口岸,想方設法地接近中國人,通過一切可能的機會了解并學習中國的繪畫藝術。
時為江戶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的幕府將軍德川吉宗對中國繪畫極為喜好,1725年,通過派駐長崎的代理人向許多來日交易的中國商人訂購明代以前的中國名畫。在呈遞于長崎當局的具結文書中也有記載幕府訂購明朝以前的大量名家摹品,總數(shù)不下百余張,要求必須與原作同樣大小,筆法和色彩要酷似原作并裝裱成冊。由于在中國的名畫原作多為高官顯貴所收藏,因此臨摹名畫的工作遲遲不能如期完成。中國商人為了不因此得罪幕府而影響在長崎的貿(mào)易特權,1731年12月在一位名為陳朗亭的中國船商的推薦下將沈南帶到了日本長崎。
注釋:
1.清·商盤.質(zhì)園詩集.卷十二,p16-18
2.戚印平.日本繪畫史.第十章,p171
參考文獻:
1.劉曉路.日本美術史綱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戚印平.日本繪畫史 [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3.井上清.日本歷史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
4.施超倫.幕藩體制下日本武士階級的精神觀念形態(tài) [J].世界歷史.1991(1) .
5.趙德宇.日本“江戶鎖國論”質(zhì)疑 [J].南開學報(哲社版).2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