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延芳,何曉銘,譚劍文(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2012級本科生,廣東 廣州 510405)
?
當歸芍藥散配合苦參湯治療慢性濕疹體會
黃延芳,何曉銘,譚劍文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2012級本科生,廣東 廣州 510405)
慢性濕疹具有血虛﹑血瘀兼濕邪內(nèi)著的病機特點,治療應養(yǎng)血與除濕同顧,化瘀與祛風止癢共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內(nèi)服外用,標本兼顧,是慢性濕疹治療的重要思路。
濕疹屬中醫(yī)“濕瘡”范疇,按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濕戀有關,慢性者則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1]。濕邪留著可貫穿濕疹病程,而慢性濕疹更兼血虛為患,故治療時應著重養(yǎng)血除濕。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術﹑澤瀉組成,方中當歸﹑芍藥﹑川芎養(yǎng)血補血,白術﹑澤瀉﹑茯苓祛濕利水,其中當歸﹑川芎更有活血通脈之功,白術﹑茯苓兼具健脾制水之效,用治“婦人懷妊,腹中?痛”[2]。肝脾不和,血虛而水濕內(nèi)盛,血虛而水濕內(nèi)盛的病機與慢性濕疹相合。慢性濕疹具有頑固性反復性的特點,遷延難愈,所謂“久病必瘀”,所以治療除養(yǎng)血除濕外,還應該兼顧活血化瘀。慢性濕疹在發(fā)作時瘙癢難忍,故當“急則治其標”,應配合祛風止癢??鄥从凇动兛菩牡眉罚?為治一切疥癩﹑瘋癩﹑瘡瘍之常用方,故用苦參湯加減外洗祛風止癢效果好。
張某,女,20歲,2014年8月10日就診。5年前出現(xiàn)雙下肢散發(fā)分丘皰疹﹑色紅﹑瘙癢,發(fā)作初始僅持續(xù)幾天,后每年夏天均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漸長,其余時間正常。雙下肢散發(fā)丘皰疹,部分基底色紅,上有粟粒大小的密集丘疹,流黃色水液,劇烈瘙癢;部分基底暗紅,色素沉著,有抓痕,上有鱗屑,無瘙癢感。怕風,偶有頭暈﹑久臥或蹲下后起立明顯,納差腹脹,口不渴,大便稀﹑日三行,小便正常。舌淡苔薄潤,脈細滑。西醫(yī)診斷為慢性濕疹。中醫(yī)診斷為濕瘡,辨為脾虛濕蘊兼血虛風燥。治以健脾利濕,養(yǎng)血活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芍藥散加減。藥用當歸15g,白芍20g,川芎15g,茯苓20g,白術15g,澤瀉15g,牛膝10g,薏苡仁30g,地膚子10g,紅花10g,桃仁10g,黃柏10g,黨參20g,砂仁10g,荊芥10g,防風10g。7劑,水煎,早晚分服。另用苦參湯。藥用黃柏30g,苦參30g,蛇床子30g,薄荷20g(后下),紅花20g。7劑,水煎外洗,渣外敷,日1劑。1周后復診,雙下肢丘皰疹已退大半,無黃色滲液,不覺瘙癢,胃口變好,大便次數(shù)減少。內(nèi)服方再服7劑,外洗方再用3劑。三診,諸癥消失,丘皰疹處色素沉著﹑色暗紅。予當歸芍藥散原方加桃仁﹑紅花,打成粉末作散劑,再服1個月。隨訪1年,夏天未再發(fā),且色素沉著消退。
[參考文獻]
[1] 李曰慶,何清湖.中醫(y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68.
[2] 張琦,林昌松.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43.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505-02
[收稿日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