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青藏高原大氣氧分壓及游客高原反應風險評價

2016-04-05 08:29:09查瑞波孫根年董治寶余志康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西安70062華盛頓州立大學接待管理學院華盛頓普爾曼99644750美國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風險評價青藏高原

查瑞波,孫根年,董治寶,余志康.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 西安 70062;2.華盛頓州立大學接待管理學院,華盛頓 普爾曼,9964-4750,美國

?

青藏高原大氣氧分壓及游客高原反應風險評價

查瑞波1,2,孫根年1,董治寶1,余志康1
1.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2.華盛頓州立大學接待管理學院,華盛頓 普爾曼,99164-4750,美國

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國近幾年生態(tài)和文化旅游的熱點地區(qū),然而,特殊的高原環(huán)境是制約多數(shù)內地游客高原旅游的主要障礙,因此,評價游客在不同高原地區(qū)的高原反應風險關系到游客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對當?shù)氐穆糜伍_發(fā)和管理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以青藏高原110座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生態(tài)地理學的視角出發(fā),采用GIS技術方法分析了4種氧分壓與海拔高度的關系,并引入脆弱指數(shù)、損失指數(shù)和高原反應概率對游客高原反應風險進行了定量的分析評價。結論如下,(1)隨著海拔的升高,氧分壓逐漸下降,二者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2)同一海拔高度,大氣氧分壓、可吸入氧分壓、肺泡氣氧分壓、動脈血氧分壓依次呈從高到低排列,這一現(xiàn)象與人體呼吸作用對氧氣消耗的生理過程一致。(3)隨著海拔升高,高原反應風險逐漸增大,二者的散點關系呈現(xiàn)五級“階梯式”變化。百米海拔每變動一個單位,2 800 m以下,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0.084 5%;2 800~3 200 m,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0.334 6%;3 200~3 600 m,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1.187 3%;3 600~4 400 m,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0.432 5%;4 400~4 800 m,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4.354 2%。(4)從空間特征上來看,青藏高原反應風險的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差異性,高原反應高風險區(qū)域大致以地區(qū)行政中心縣市為核心向周邊輻射,在高原反應風險空間分布圖中,中等風險級以上區(qū)域占青藏高原90%以上的面積。該研究可為內地游客前往青藏高原地區(qū)進行旅游活動和當?shù)芈糜尾块T進行旅游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高原氧分壓;高原反應;風險評價;青藏高原

ZHA Ruibo,SUN Gennian,DONG Zhibao,YU Zhikang.Assessment of Atmospheric Oxygen Practical Pressure and Plateau Reaction of Tourist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6,25(1):92-98.

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造就了其豐富的旅游資源,由此對國內外游客和旅游市場產(chǎn)生巨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高海拔、低氣壓產(chǎn)生的特殊生境,使眾多旅客對神秘的高原之旅望而卻步。本文在大量調查和資料分析的基礎上,開展了對人體高原反應風險評價的研究。高原反應的研究最早起源于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隨著高原旅游避暑、科考探險等活動的開展,人們逐漸將視角轉移到人體高原反應領域的研究(Hsu et al.,2015;Dipasquale et al.,2015)。許多研究表明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氣壓降低,大氣氧含量減少,這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羅祎存,1988;高登義,1999;長安等,2007)。由于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區(qū)氧分壓的高低存在較大差異,初到高原地區(qū)的內地游客極易產(chǎn)生各種高原反應。趙名茶(1998)的研究指出青海南部低氧環(huán)境是阻礙其地區(qū)發(fā)展的首要因素,提出需特別關注高原低氧環(huán)境與人體健康關系的研究。周兆年(2003)、戴霄曄等(2006)的研究表明大氣壓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是造成缺氧引起高原反應癥狀的原因,嚴重低氧可危及人類生命,并指出占我國致死率前四位的心血管病、腦中風、腫瘤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都直接或間接與機體低氧有關。吳天一(1995;2012)對發(fā)生在青藏高原的各類型急、慢性高原病從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學等方面作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發(fā)現(xiàn)藥物雖然可以有效的預防高原病的發(fā)生,但是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和提高人體高原習服能力才是防治的關鍵。因此,對于進入高原的游客來說,如何克服高原反應,成為高原旅游風險研究的主要問題。國內外學者Purkayastha et al.(1995)、劉峰貴等(2006)、薛華菊(2011)等人的研究中提出“階梯式”習服方法可促進游客對高原反應的適應,趙海霞(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濃度葡萄糖對旅客急、輕癥高原病有很好的療效。這些研究對我國高原反應治療技術的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綜上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近年學者越來越關注有關高原反應的研究,但以整個地理區(qū)域為背景,系統(tǒng)評價青藏高原不同地區(qū)對人體高原反應的風險研究仍舊空白。

本文從生態(tài)地理學角度出發(fā),以海拔高度為基礎,以青藏高原4種氧分壓的變化情況為主要參考,將4種氧分壓和人體高原反應癥狀作為指標因子對青藏高原反應風險進行測定及評價,對青藏高原110個不同地區(qū)的高原反應風險進行路空間區(qū)域劃分,以期為當?shù)芈糜尾块T進行旅游安全管理和游客進入高原的安全準備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數(shù)據(jù)來源、概念模型與研究方法

1.1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以青藏高原為研究對象,通過中國氣象局和青海省、西藏自治區(qū)統(tǒng)計年鑒等對該區(qū)域110個地市的海拔、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基礎數(shù)據(jù)進行了系統(tǒng)收集。此外,利用內地旅游團入藏機會,對221人進行了有關高原反應癥狀的調查記錄,其中0~29歲104人,30~49歲81人,50~70歲36人,男性123人,女性98人。

1.2概念模型

本文構建了一個高原反應風險綜合測評概念模型(圖1),包括海拔高度影響下的4種氧分壓和人體高原反應表現(xiàn)出的主要癥狀。研究思路是以高原環(huán)境調查研究資料為基礎,進行相關和回歸分析,建立數(shù)學模型及散點關系圖。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各指標因子進行權重分析,確定指標權重及各指標閾值。利用對數(shù)差值處理對脆弱指數(shù)相關指標因子進行初始標準化(鐘祥浩等,2008),如公式(2);再對損失指數(shù)各指標因子的初始數(shù)值進行標準化量化處理,如公式(4)。根據(jù)指標因子的分配權重和初始標準化值可計算脆弱指數(shù)、損失指數(shù)。以海拔高度與4種氧分壓的關系散點圖的綜合分析和人體高原反應癥狀為依據(jù),對損失指數(shù)、脆弱指數(shù)、發(fā)生概率和風險等級進行等級劃分,對青藏高原的高原反應建立起危險評價等級,揭示研究區(qū)域的高原反應風險的空間分布狀況,為內地游客高原旅游提供參考。

圖1 高原反應風險綜合測評概念模型圖Fig.1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comperhensive evaluation of plateau reaction

1.3研究方法

1.3.1脆弱指數(shù)的計算

脆弱性原指主體抗外界干擾能力的高低、反映自身穩(wěn)定性的情況,即在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后主體自身保持原有狀態(tài)的難易程度,本文中的脆弱指數(shù)反映了人體從平原進入高原環(huán)境后,出現(xiàn)高原反應癥狀的難易指數(shù),計算公式:

式中:C為指標因子分配權重,I為指標因子的初始標準化值,F(xiàn)為脆弱指數(shù)。初始標準化值采用對數(shù)插值法進行計算,計算公式:

式中:ai為實測值, Timax、 Timin為指標因子的閾值。

1.3.2損失指數(shù)的計算

損失是指由于某種潛在危險或意外事件造成的人身傷害或財產(chǎn)的減少,例如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本文所述的損失指數(shù)反映了人體從平原進入高原后,出現(xiàn)高原反應的嚴重程度。計算公式:

式中:C為指標因子分配權重,I為指標因子的初始標準化值,T為損失指數(shù)。初始標準化值的計算公式:

式中:ai為實測值, Timax、Timin為指標因子的閾值。

1.3.3高原反應的發(fā)生率

依據(jù)游客實驗調查數(shù)據(jù)得出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應的發(fā)生概率,統(tǒng)計結果如表1示。

表1 高原反應的發(fā)生率Table 1 The incidence of the acute plateau reaction

1.3.4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計算

為了定量分析游客高原反應風險的大小,本文引入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它是指高原反應發(fā)生的脆弱指數(shù)、損失指數(shù)和發(fā)生概率的一個綜合指數(shù)。計算公式:

式中:R為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F(xiàn)為脆弱指數(shù),T為損失指數(shù),P為發(fā)生概率。

2 大氣氧分壓隨海拔高度的變化

2.1近地層大氣壓、大氣氧分壓隨高度的變化

當大氣相對于地面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某一點的氣壓值等于該點單位面積上所承受鉛直氣柱的重量。在靜力平衡條件下,Z1面上的氣壓P1和Z2面上的氣壓P2間的氣壓差應該等于這兩個高度面間的薄氣柱重量(Z1<Z2),即P2-P1=-ΔP= -ρg(Z2-Z1)=-ρgΔZ,式中負號表示隨高度增高,氣壓降低。若△Z趨于無限小,則上式可寫成:-dP=ρgdZ。氣壓隨高度遞減的快慢取決于空氣密度ρ和重力加速度g的變化,重力加速度的變化量一般很小,因此氣壓隨高度的遞減的快慢取決于空氣密度(周淑貞等,1997;張彥博等,1996;蔣貴彥等,2011)。圖2中青藏高原大氣壓和大氣氧分壓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并且隨著海拔高度的持續(xù)增加,大氣壓和大氣氧分壓下降速度明顯減緩。由此可見,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空氣稀薄,空氣中氧含量隨之減少,人們的高原反應發(fā)生率會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海拔對人類生存和旅游活動形成了天然屏障。

圖2 海拔影響下大氣壓和氧分壓的變化Fig.2 The change of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oxygen partialpress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titude

2.2青藏高原4種氧分壓隨海拔高度的變化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 m以上,氧分壓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海拔高度的變化。本文選取與人體呼吸的生理過程最為密切的4種氧分壓作為高原反應風險的評價指標因子,以百米海拔高度為變量x、4種氧分壓為因變量y1-4繪制關系散點圖,結果如圖3,隨著海拔高度x升高,大氣氧分壓y1下降,二者回歸方程:

圖3 海拔高度與4種氧分壓的關系Fig.3 The relation of the altitude and 4 kinds of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在所實驗的位置點即3200、3600、4400 m附近處,得到的氧分壓的統(tǒng)計值出現(xiàn)波動,但變動不大。隨著高度x升高,可吸入氧分壓y2下降,二者回歸方程:

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下,呈現(xiàn)一定的“階梯”下降趨勢,大致在2500~3200 m處可吸入氧分壓值下降趨勢趨于平緩, 在3200~3600 m處可吸入氧分壓下降最快。隨著高度x升高肺泡氣氧分壓y3下降,二者回歸方程:

其中兩個拐點分別在3200和4400 m處。從海平面到3200 m處,肺泡氣氧分壓下降速度最快,其次在3600m以上,而在海拔高度3200~3600 m,肺泡氣氧分壓下降速度減慢。隨著高度x升高動脈血氧分壓y4下降,二者回歸方程:

從海平面到1500 m處,隨海拔的上升動脈血氧分壓下降極快;在1500~3200 m處,動脈血氧分壓下降減緩;在3200~3600 m處,下降加快;3600~4400 m及以上,動脈血氧分壓下降趨勢平緩。

總之,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氧分壓降低,同一海拔高度處大氣氧分壓>可吸入氧分壓>肺泡氣氧分壓>動脈血氧分壓,之=這一現(xiàn)象正好與機體呼吸作用對氧氣消耗的生理過程相一致。

3 游客高原反應風險的測算與分析

3.1高原反應癥狀及分級標準的確定

3.1.1人體高原反應癥狀分析

從海平面地區(qū)進入高原地區(qū)以后,由于高原大氣壓低,空氣稀薄,氧分壓低,加上寒冷干燥,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人體會出現(xiàn)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反應癥狀,稱為高原反應(曹禎吾等,1994)。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原反應的主要癥狀發(fā)生頻率如表2所示。初入海拔3000 m時,人體出現(xiàn)高原反應癥,如頭暈、頭痛等,利用藥物、綜合性鍛煉等方法有利于高原習服,適應高原缺氧環(huán)境。登上更高海拔地區(qū),一些體質較好、適應性較強的人群某些癥狀有所減輕。而超過3900 m海拔以后,大氣中氧分壓愈低,則機體缺氧程度也會相應加重。

表2 典型不同海拔地區(qū)的高原反應主要癥狀發(fā)生率Table 2 The incidence of the main symptoms of the acute plateau reaction in typical different altitude places

3.1.2人體高原反應梯度分級

根據(jù)游客調查數(shù)據(jù)建立心率與海拔高度的回歸方程為:h=0.002x2+0.476x+61.68,R2=0.99,x為海拔高度,h為心率,心率的生理閾值為60~100 min-1;心率與呼吸頻率的回歸方程為:b=(23.542 h -641.16)/65.08,h為心率,b為呼吸頻率,呼吸頻率的生理閾值為16~20 min-1。動脈血氧分壓作為人體的缺氧指標,其正常范圍值為12.6~13.3 kPa。當動脈血氧分壓小于8 kPa時,可診斷為呼吸衰竭;6.67~8 kPa時,可認為輕度呼吸衰竭;5.53~6.67 kPa時,可認為中度呼吸衰竭;動脈血氧分壓小于5.53 kPa時,可認定為重度呼吸衰竭(徐飛等,2011;牟信兵等,2001)。本文選取青藏高原110座城市為研究對象,以海拔高度為自變量,通過方程(6)~(9)計算了4種氧分壓的值,一方面以動脈血氧分壓生理指標分級結果和人體高原反應癥狀的發(fā)生頻率為依據(jù),另一方面以4種氧分壓隨海拔高度的變化散點圖為依據(jù),得出各種氧分壓和高原反應常見癥狀的臨界值及其梯度分級,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4種氧分壓和高原反應癥狀的梯度分級Table 3 The classification of 4 kinds of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d main plateau reaction norms

3.2高原反應風險

青藏高原旅游資源豐富,然而低氧環(huán)境造成的高原反應嚴重影響著人們高原旅游的質量。為了定量分析青藏高原游客高原反應風險的大小,本文利用表3計算結果,根據(jù)公式(1)~(4)測算人體高原反應的脆弱指數(shù)和損失指數(shù),其中由層次分析法得出4種高原氧分壓分配權重值分別為0.333、0.333、0.176、0.167,將脆弱指數(shù)和損失指數(shù)按照海拔梯度予以賦值:0.2、0.4、0.6、0.8、1.0。由公式(5)計算急、慢性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海拔越高脆弱指數(shù)、損失指數(shù)越小,說明高原氧分壓環(huán)境越差,人體出現(xiàn)高原反應癥狀越容易并且所承受高原反應的損失越嚴重;海拔升高,急、慢性高原反應癥狀發(fā)生概率增大,并且急性的發(fā)生概率大于慢性;海拔上升,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最高達到90.21%。海拔3500 m及以上地區(qū)高原反應指數(shù)迅速增大,海拔在4500 m以上地區(qū)高原反應指數(shù)近40%,表明此海拔高度可以作為高原反應風險的預警界限,因此建議在海拔3000 m以上地區(qū)應為旅客提供供氧服務設施。

表4 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及分級Table 4 Plateau reaction risk index and its classification

3.3游客高原反應風險分析

青藏高原極端的低氧環(huán)境抑制了人們高原旅游的熱情,也阻礙了青藏高原旅游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高海拔、低氣壓形成的低氧分壓環(huán)境給人體的呼吸等系統(tǒng)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出現(xiàn)高原反應的癥狀。

3.3.1高原反應風險與海拔高度分析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高原反應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高海拔、低氣壓,但最主要的影響因子是海拔高度。為了解釋海拔高度與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的關系,本文以百米海拔高度為橫坐標,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為縱坐標,繪制二者之間相關關系散點圖。如圖4所示,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呈現(xiàn)“階梯式”上升的趨勢?;貧w方程為:y=0.1577x2-7.6945x+94.793,R2=0.908,x為海拔高度,y為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第一階梯,海拔高度2800 m以下,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最小,模擬的回歸方程:y=0.0845x-2.1842,R2=0.979;第二階梯,海拔高度2800~3200 m,該階段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略有升高,但上升趨勢不大明顯,模擬的回歸方程:y=0.3346x-6.3113,R2=0.926;第三階梯,海拔高度3200~3600 m,該階段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并在該階段內隨著風險指數(shù)的增加,呈現(xiàn)一種“波動式”的變化趨勢,模擬的回歸方程:y=1.1873x-23.782,R2=0.921;第四階梯,海拔高度3600~4400 m,該階段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相對較高但是上升幅度不是很大,大致在3600 m處出現(xiàn)“跳躍式”上升變化,模擬的回歸方程:y=0.4325x+19.806,R2=0.979;第五階梯,海拔高度4400~4800 m,在4400 m處出現(xiàn)第二次突變,風險指數(shù)達到達到最高值,該階段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呈上升趨勢,模擬的回歸方程:y=4.3542x-118.76,R2=0.937。

圖4 海拔高度與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的關系圖Fig.4 The relation of the altitude and plateau reaction risk index

3.3.2高原反應風險的空間分析

根據(jù)高原反應綜合指數(shù)計算結果,青藏高原所選樣本城市的高原反應綜合指數(shù)介于0%~90.21%之間,綜合評價指數(shù)越高表明高原反應風險越大。為了便于評價,利用ArcGIS 9.3中的空間分析工具按上述分級標準界定。如圖5所示,高原反應風險的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差異性:Ⅰ級為高原反應低風險區(qū),海拔高度在2500~2800 m,高原反應風險綜合指數(shù)在0%~0.19%之間。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流域和青海省北部地區(qū),四川省西部屬青藏高原的區(qū)域呈點帶狀,高原反應低風險區(qū)域面積小。從空間特征上來看,高原反應低風險區(qū)域,大致以地區(qū)行政中心縣市為中心,在青海省北部,四川省呈點狀分布而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流域呈點狀分布,共同形成高原反應的低風險區(qū)域。

圖5 高原反應風險的空間分布Fig.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lateau reaction risk

Ⅱ級為高原反應較低風險區(qū),海拔高度在2800~3200 m,高原反應風險綜合指數(shù)在0.20%~4.35%之間。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流域和青海湖流域,四川和云南屬青藏高原的區(qū)域。高原反應風險區(qū)域面積較小,包括西藏、四川、云南的極小部分,而在青海省其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流域。從空間特征上來看,高原反應較低風險區(qū)域,大致以地區(qū)行政中心縣市為中心,在青海省沿青海湖呈環(huán)狀分布,而在其他省份則呈零星點狀帶分布。

Ⅲ級為高原反應中等風險區(qū),海拔高度在3200~3600 m,高原反應風險綜合指數(shù)在4.36%~18.40%之間。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東部和青海省東南、東北及北部大部分地區(qū),四川省西部屬青藏高原的區(qū)域。高原反應風險區(qū)域面積約占西藏自治區(qū)的25%,占青海省30%,四川省屬青藏高原部分的大部分。從空間特征上來看,高原反應中等風險區(qū)域,大致以地區(qū)行政中心縣市為中心,在空間上呈面狀分布。

Ⅳ級為高原反應較高風險區(qū),海拔高度變化范圍在3600~4400 m,高原反應風險綜合指數(shù)在18.41%~38.61%之間。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西部的一小部分、北部、中部、南部和青海省的西南部。高原反應風險區(qū)域面積約占西藏自治區(qū)的20%,占青海省20%,及四川省的極小部分。從空間特征上來看,高原反應較高風險區(qū)域,大致以地區(qū)行政中心縣市為中心,連接起來沿高原反應高風險區(qū)域呈環(huán)帶狀分布。

Ⅴ級為高原反應高風險區(qū),海拔高度的范圍在4400~4800 m,高原反應風險綜合指數(shù)在38.62%~90.21%之間。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西部、北部和青海省的西南部。高原反應風險區(qū)域面積大約占西藏自治區(qū)面積的50%左右,占青海省面積的20%左右。從空間分布特征看,高原反應的高風險區(qū)域大致以地區(qū)行政中心縣市為核心向周邊輻射。

4 結論

本文以青藏高原110座城市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氣氧分壓空間分布,并對各地游客高原反應的風險進行了定量的分析評價,結論如下:

首先,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氣氧分壓降低,同一海拔高度,大氣氧分壓>可吸入氧分壓>肺泡氣氧分壓>動脈血氧分壓,這一現(xiàn)象正好與機體呼吸作用對氧氣消耗的生理過程相一致。

其次,青藏高原地區(qū),大氣氧分壓值的大小取決于海拔高度的變化,海拔升高,氧分壓下降,二者呈現(xiàn)負相關性變化。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逐漸增大,二者的散點關系圖呈現(xiàn)出“階梯式”或者說是“跳躍式”變化現(xiàn)象。在2800 m以下,百米海拔每變動一個單位,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0.0845%;在2800~3200 m,百米海拔每變動一個單位,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0.3346%;在3200~3600 m,百米海拔每變動一個單位,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1.1873%;在3600~4400 m,百米海拔每變動一個單位,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0.4325%;在4400~4800 m,百米海拔每變動一個單位,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增大或減小4.3542%。

最后,根據(jù)高原反應風險指數(shù)計算結果,青藏高原反應綜合指數(shù)介于0%~90.21%之間,綜合評價指數(shù)越高表明高原反應風險越大。青藏高原反應風險的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差異性,高原反應高風險區(qū)域大致以地區(qū)行政中心縣市為核心向周邊輻射。在高原反應風險空間分布圖中,中等風險級以上區(qū)域占青藏高原面積90%以上。

參考文獻:

DIPASQUALE D M,STRANGMAN G E,HARRIS N S,et al.2015.Hypoxia,Hypobaria,and Exercise Duration Affect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J].Aerospace medicine and human performance,86(7):614-619.

HSU T Y,WENG Y M,CHIU Y H,et al.2015.Rate of ascent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t high altitude [J].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25(2):95-104.

PURKAYASTHA S S,RAY U S,ARORA B S,et al.1995.Acclimatization at high altitude in gradual and acute induction [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79(2):487-492.

曹禎吾,牟信兵,馮玉蘭.1994.空運進藏新兵急性高原病發(fā)病調查[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2(2):127-129.

戴霄曄,王錚,劉濤.2006.我國高原健康環(huán)境評估[J].山地學報,24(3):312-319.

高登義.1999.人類在極端環(huán)境氣象中的適應問題[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4(1):5-8.

蔣貴彥,孫根年,王林.2011.青海省旅游氣候舒適性評價及不利因素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5(7):215-221.

劉峰貴,張忠孝,候光良,等.2006.青藏高原“漸進階梯式”旅游模式探討[J].人文地理,21(5):22-24.

羅祎存.1988.青海省大氣壓強及其變化規(guī)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13-19.

牟信兵,李素芝.2001.高原病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61.

吳天一.1995.青藏高原人體低氧適應問題[J].青海環(huán)境,6(1):5-7.

吳天一.2012.我國青藏高原慢性高原病研究的最新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32(5):321-323.

徐飛,胡揚.2011.應用低氧運動時動脈血癥和通氣反應指標預測急性高原反應的探索研究[J].體育科學,30(10):59-66.

薛華菊,方成江.2011.高原人體生理適應學理論在進藏旅游中的應用[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5(2):183-189.

張彥博,汪源,劉學良,等.1996.人與高原[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41.

長安,葛全勝,方修琦,等.2007.青藏鐵路旅游線氣候適宜性分析[J].地理研究,26(3):533-540.

趙海霞.2010.高濃度葡萄糖應用于高原列車進藏旅客急性輕型高原病460例臨床分析[J].青海醫(yī)學雜志,40(9):87-88.

趙名茶.1998.青海南部環(huán)境質量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障礙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17(4):25-32.

鐘祥浩,王小丹,劉淑珍.2008.西藏高原生態(tài)安全[M].北京:科學出版社:45-47.

周淑貞,張如一,張超.1997.氣象學與氣候學[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3-84.

周兆年.2003.低氧與健康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10(5):20-25.

Assessment of Atmospheric Oxygen Practical Pressure and Plateau Reaction of Tourist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ZHA Ruibo1,2,SUN Gennian1,DONG Zhibao1,YU Zhikang1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99,China; 2.School of Hospitality Business Managements,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Pullman WA,99164-4742,USA

Abstract: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n hot tourism destination for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ts from inland China.However,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lateau become a major obstacle to restrict many low-land residents to travel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is article selects 110 citi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research objects,conducts comprehensive filed experim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dical geograph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of the altitude and 4 kinds of partial oxygen pressures.The research carries on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GIS technique to evaluate the plateau reaction risk of the tourists from low-altitude places.The conclusion shows:(1) With the altitude increasing,the partial oxygen pressure decrease gradually,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titude 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is negative.(2) At the same elevation,Atmospheric oxygen partial pressure,respirabl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alveola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and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is line in turn from high to low.It is same to the breathing function of human body oxygen consumption physiological process.(3) As the altitude rises,the plateau reaction risk increases.The relationship curve shows like “5 steps”.(4) From the spatial aspect,the core of each altitude reaction risk level is always to be bigger cities.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helpful to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low-land tourist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lateau reaction risk and learning how to avoid or manage the risk.

Key words:plateau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lateau reaction; risk assessment; Qinghai-Tibet Plateau

收稿日期:2015-11-02

*通信作者:孫根年(1961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旅游危機管理等研究。E-mail:gnsun@snnu.edu.cn

作者簡介:查瑞波(1989年生),男,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旅游風險評價等研究。E-mail:rbzha@snnu.edu.cn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JY131);國家支撐計劃課題(2014BAD15B02);國家留學基金項目(201506870028)

中圖分類號:X8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906(2016)01-0092-07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6.01.013

引用格式:查瑞波,孫根年,董治寶,余志康.青藏高原大氣氧分壓及游客高原反應風險評價[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6,25(1):92-98.

猜你喜歡
風險評價青藏高原
破解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密碼
軍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8:22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給青藏高原的班公湖量體溫
軍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0
為了讓青藏高原的天更藍、水更綠、草原更美
智能電網(wǎng)風險評價研究
黔西北某煉鋅渣堆場周邊土壤及農(nóng)產(chǎn)品重金屬污染研究
綠色科技(2016年20期)2016-12-27 16:10:09
基于數(shù)學建模的高校財務風險及其預警研究
特種設備風險應急管理和處理
風險評價和風險降低在電梯檢驗中的應用研究
BOT項目前期風險評價的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4期)2016-10-11 08:30:11
巩留县| 安国市| 巴南区| 万年县| 岑巩县| 息烽县| 皋兰县| 鹤庆县| 醴陵市| 邻水| 洪江市| 高邮市| 辛集市| 恩平市| 昌江| 永泰县| 政和县| 扶绥县| 罗平县| 宁河县| 迁西县| 康平县| 辽阳市| 集安市| 台前县| 汉寿县| 双桥区| 金寨县| 颍上县| 杨浦区| 和林格尔县| 湛江市| 和顺县| 珠海市| 正镶白旗| 大厂| 桐乡市| 汝城县| 中方县| 开平市|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