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煒玥
【摘 要】余光中對印象派繪畫情有獨鐘,專業(yè)的藝術(shù)知識的學(xué)習(xí)、翻譯《梵高傳》的經(jīng)驗,以及對梵高個人的喜愛,使得余光中的散文創(chuàng)作也受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影響。其影響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在藝術(shù)理念上余光中建立了“籍物見我”、“籍物見道”的散文觀;在藝術(shù)手法上余光中注重對色彩和光線的把握;在敘事方式上余光中采用斷章、拼接式的獨特方式。本文將就此幾點展開分析,以詮釋余光中散文的獨特魅力。
【關(guān)鍵詞】余光中;印象派繪畫;散文
余光中對西方繪畫情有獨鐘,在他的散文中經(jīng)??梢娖鋵ξ鞣嚼L畫的點評。1958年,余光中赴美國愛荷華大學(xué)攻讀藝術(shù)碩士。在那里余光中系統(tǒng)地學(xué)習(xí)過西方繪畫方面的知識。在西方繪畫中,余光中接觸最深的是印象派繪畫:莫奈、修拉、尚塞、高更都是余光中在散文以及演講中常常會提起
的人物。而要說對余光中影響最大的,非印象派代表畫家梵高莫屬。余光中在散文中亦經(jīng)常提起梵高,更有作《破畫欲出的淋漓元氣》、《梵高的向日葵》、《壯麗的祭典》、《莫驚醒金黃的鼾聲》幾篇散文專門紀念梵高。
余光中最初結(jié)識梵高是因為翻譯《梵高傳》。余光中曾說,《梵高傳》對他來說,不但是翻譯一本書,也是學(xué)習(xí)、研究繪畫藝術(shù),更是認識一個偉大的心靈,讓他體會到藝術(shù)的力量確實十分巨大。余光中曾在采訪中說:“梵高是我的一扇窗戶……本來以為看到‘向日葵就夠精彩的,沒想到打開這個窗戶后,我看到了一座花園,塞尚、高更……都在其中?!庇喙庵袩釔鬯囆g(shù)和音樂,并將音樂和藝術(shù)的體會與文字創(chuàng)作結(jié)合,他說,作家寫景寫情寫人不一定要觀摩別的作家怎么寫?!皩懢翱梢匀》ㄓ诶L畫的意象。書寫的節(jié)奏則可以學(xué)自音樂;藝術(shù)教一位作家寫作,超越文字的限制,更寬闊些?!?/p>
(上接第4頁)
專業(yè)的藝術(shù)知識的學(xué)習(xí)、翻譯《梵高傳》的經(jīng)驗,以及對梵高個人的喜愛,使得余光中的散文也受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影響。其影響主要在藝術(shù)理念和藝術(shù)手法兩個方面。在藝術(shù)理念上余光中建立了“籍物見我”、“籍物見道”的散文觀,在藝術(shù)手法上,余光中注重對色彩和光線的把握,以及斷章、拼接式的敘述方式。本文將就此幾點展開分析,以詮釋余光中散文的獨特魅力。
一、籍物見我、籍物見道
印象派繪畫對余光中散文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其藝術(shù)理念上。印象派的繪畫大多是以熟悉的場景作為背景,但所描繪的景色不只停留在寫實范圍,而是帶有自己的理解。其超越了古典主義的理性,從單純的模仿走向了表現(xiàn),由自然到自我,從外在形式到內(nèi)心的探討,表現(xiàn)出了一種內(nèi)在的真實。當(dāng)古典主義畫家專注于畫圣母的時候,“梵高反躬自畫。畫自己,畢竟方便多了,非但不需要求人,而且可以認識自己,探討生命的意義。”梵高的向日葵不單是對向日葵和色彩的表現(xiàn),更是生命中炙熱的生命欲望。余光中評論梵高的畫“強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向日葵苦追太陽的壯烈情操,有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質(zhì)。”
高更也是余光中所喜愛的印象派畫家。其作品擯棄了傳統(tǒng)油畫的寫實風(fēng)格,有著特有的方式組織畫面,魔幻般的圖案及其象征意味令人回味無窮。高更作其名畫《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到哪里去?》時曾說:“在我死前,我要把我的全部精力灌注到這幅畫中,要畫出人生的多災(zāi)多難?!痹阼蟾弋嬛校磺薪允撬星榈耐渡?,他畫自己所愛之物,不管別人怎么看待。無論是人物、靜物或是街景還是自己坐過的椅子、穿過的舊鞋子,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在他的筆下都被賦予濃烈的情感,讓人體會到平凡中的不平凡。
余光中的藝術(shù)理念同印象派畫家相似,他提出文章不能僅限于寫實,而是要寫出自我和意蘊;感性、知性、理性并濟,開辟出“物”、“道”、“我”皆備的知性散文新風(fēng)格。余光中在散文《四面楚歌談文學(xué)》中指出“自然本身不等于文學(xué)”, 并且在《從靈視主義出發(fā)》一文中詳細地提出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理念:“藝術(shù)所要表現(xiàn)的,既是感性的(sensuous),也是理性的(intellectual)。一件成功的藝術(shù)作品,往往籍物以見我,同時也籍物以見道?!薄ⅰ八囆g(shù)是感官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而感官經(jīng)驗只能存在于我與物之間。同時藝術(shù)又是理智活動的產(chǎn)物,而理智活動是我追求道的過程。物、道、我,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
在這種藝術(shù)理念的驅(qū)使下,余光中散文中的自然已不再是原原本本的客觀實體,而是因心理和情感需要所顯現(xiàn)出來的感性狀態(tài),是沁透了作家主體精神的存在。外界的物象也不再具有亙古不變的形貌,而是僅存于特定的時空和直感經(jīng)驗里的感覺物象,意象的組接也不只遵循日常的邏輯,而更多的是依靠主觀的聯(lián)想和內(nèi)在的情感聯(lián)系。因而感性豐盈強烈,情感飽滿昂揚,藝術(shù)意蘊厚實深刻。直覺的體驗,主觀的想象,藝術(shù)的強化和變形構(gòu)成了他散文感性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原則。從余光中的散文中,可以看到其富含的文章富含深情,但卻不濫情,同梵高一樣,帶著“我”的生命熱情,體現(xiàn)出“道”的思想意趣?!拔铩薄ⅰ暗馈?、“我”渾然天成,正如《從靈視主義出發(fā)》一文中所說:“藝術(shù)家的個性是在藝術(shù)家追求道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p>
二、光線與色彩的把握
1)對光線色彩細致入微的觀察
印象派繪畫中,光和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印象派畫家對色彩變化耐心細致的觀察,有時候甚至達到入微的程度。在傳統(tǒng)色彩觀念中,霧是灰色的,影子是黑色的,草是綠色。而在印象派畫家的筆下,倫敦的霧是紫色的,影子的顏色是帶有附近物體的顏色的,甚至草也可以反射出紅色的光。對顏色這種方式的處理,一開始在許多人眼中是荒誕的。但是隨著科學(xué)的證實和對光色細致的觀察,很多人發(fā)現(xiàn)光線確實受到周圍色彩的影響。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畫家更加仔細地觀察光線和色彩,接受環(huán)境色在繪畫中的應(yīng)用。
余光中同樣細致入微地觀察光線和色彩,在他的散文中,光線和環(huán)境不再只是敘事的背景,而是主要的描寫對象,亦成為表達內(nèi)心感受和哲思的主要形式。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可以感覺到色彩的斑斕交錯,光線的忽明忽暗。如:
堡門右側(cè),地勢突出成懸崖,上有看臺,還圍著二段殘留的古堞。憑堞遠眺,越過萬戶起伏的屋頂和靜靜北流的魔濤河,東岸的燈火盡在眼底。夜色迷離,第一次俯瞰這陌生的名城,自然難有指認的驚喜,但滿城金黃的燈火,叢叢簇簇,宛若光蕊,那一盤溫柔而神秘的金輝,令人目暖而神馳,盡管陌生,卻感其似曾相識,直疑是夢境。也難怪布拉格叫做黃金城。(《橋跨黃金城》)
夜空、山崖、村莊、屋頂、燈光……這意象的組合多么像梵高的名畫《星夜》。關(guān)于燈火,作者用了“金黃”、“金輝”這兩個詞來表達顏色。這兩個詞看似都是“金色”,但是卻一個突出“黃”的特點,一個注重“輝”的明度?!皡矃泊卮亍笔菍艋饛倪h處、從面積上對燈火的形容,而“宛若光芯”,則是從燈火形態(tài)方面的表述?!皽厝帷薄ⅰ吧衩亍?、“目暖而神馳”則是其給人心理上的感覺。而崖下暗色的“屋頂”、“魔濤河”則是用來襯托燈火光亮。僅僅是一片“燈火”,作者用了如此多的角度來描述,細致入微的筆觸帶給讀者如夢境般的印象體驗。又如:
一爐晚霞,黃銅燒成赤金又化作紫灰與青煙,壯哉崦嵫的神話,太陽的葬禮。陽臺上,坐看晚景變幻成夜色,似乎很緩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覺霞光烘頰,余曛在樹,忽然變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從你背后襲來。那過程,是一種絕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圍的山影,重甸甸陰森森的,令人肅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還如佛如僧,藹然可親,這時竟收起法相,龐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獸,隱然,有一種潛伏的不安。(《沙田山居》)
“赤金”的暖感和“黑暗”冷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使得陰冷的感覺更加沉重。一爐晚霞,可化為“黃銅”、“赤金”、“紫灰”、“青煙”。一句話中竟然包含四個形容色彩的詞匯,可見作者色彩的敏銳度。文中對光的描寫也非常詳細:從“霞光烘頰”到“眈眈的黑影”,接著是入夜的“重甸甸陰森森”的“山影”畫面,展現(xiàn)了光線由亮變暗再變深的過程,光線變化給人帶來的感受亦惟妙惟肖:黑夜“從背后襲來”、山影具有了“沉甸甸”的重量、“黑毛茸蒙”的感覺讓人想到“怪獸”……
另一方面,印象派畫家主張多采用紅、黃、藍三原色和橙、綠、紫三間色作為主要的用色,盡量不采用灰暗的顏色,這使得作品的明度大大地提高了,讓人可以感受到陽光的鮮明。余光中也擅長用顏色鮮明、對比強烈的色調(diào)。散文《塔阿爾湖》便營造了一種富麗輝煌的視覺效果:
一瞬間,萬頃的藍——天的柔藍,湖的深藍——要求我的眼睛容納它們……如果你此刻擰我的睫毛,一定會擠出幾滴藍色。不,除了藍色,還有白,珍珠背光一面的那種銀灰的白,那是屬于頗具芭蕾舞姿但略帶性感的熱帶云的。還有綠,那是屬于湖這面山坡上的草地、椰樹和木瓜樹的……還有紫,迷惘得近乎感傷的紫,那自然屬于湖那邊的一帶遠山,在距離的魅力下,制造著神秘。還有黃,全裸于上午十時半熱帶陽光下的那略帶棕色的亮晃晃的艷黃,而那,是屬于塔阿爾湖心的幾座小島的。(《阿爾塔湖》)
柔藍的天、深藍的湖、銀灰的白、綠草、紫山、艷黃……均是濃烈的色彩。藍色濃重得沾染在“我”的睫毛上,顏色甚至于可以“擠”出來。而作者又細微地發(fā)現(xiàn),這“藍”不是單一的藍,而是包括“柔藍”、“深藍”;“黃”亦不是單一的黃,而是包括“棕色”、“亮晃晃”的感覺、“艷黃”。這樣色彩之多、之明艷像極了印象派的油畫。
2)捕捉色彩的感官印象
印象派繪畫專注于撲捉瞬間感覺的印象,要求畫家在走出畫室,直接面對大自然的光線作畫。余光中用語言代替畫家的畫筆,同樣可以撲捉到事物的瞬間印象。對感官的刺激是喚起讀者印象的最好方式,多種感覺的交疊,可以達到強化感覺的目的,使得讀者對意象的體驗更為立體真切。如:
太陽又露出臉來。一剎那這黃金的世界轟地?zé)?,空氣里抖動著金芒似的網(wǎng),煌煌,煥煥,迎光的輪廓,忽然失去了界限,像熔漿燒化了,流動不定一陣風(fēng)起,大殿高檐上懸掛的銅鈴鏗鏗扣鳴,此起彼落,傳遞著清空的情韻。階下的大水缸里平鋪著翠葉,一朵紅蓮靜靜地開著。(《梵天午夢》)
金色、紅色給人熱烈的感覺,文中擴大了這種熱烈的感覺,世界以“轟”的速度“燒”起來,變成一種極熱的觸覺、視覺。作者將金芒形象地比喻成視覺上可見的“網(wǎng)”,接著將太陽翻起的流動世界比作“熔漿融化”,既讓人想到熔漿融化的畫面,又想到熔漿融化的溫度?!鞍烁绲倪薄睅砺犛X的刺激,而啁啾的聲音又使得作者仿佛看到“翻弄的巧舌”。聽覺又變成了一種動態(tài)的形象?!扮H鏗扣鳴”的聲音與“此起彼落”的狀態(tài)描述了銅鈴的情韻。“翠葉”配“紅蓮”,給人以明艷的視覺沖突,在這段文字超越了純粹的視覺、聽覺、觸覺,融合了人物內(nèi)心的感受,使得畫面變得充滿觸感。又如:
此刻偃伏于我腳下的美,是原始而性感的,并非莫奈那種七色繽紛的嫵媚。它之異于塞納河、正如高更的大溪地裸女之異于巴黎的少婦。這是北緯十四度的熱帶風(fēng)景,正如菲律賓的女人所具有的美,是北緯十四度的熱帶陽光髹漆而成的一樣。不知你注意過她們的膚色沒有?喏,我怎么說呢,那種褐中帶黑,深而不暗,沃而不膩,細得有點反光的皮膚,實在令我嘴饞。比起這種豐富而且強調(diào)的深棕色,白種女人的那種白皙反而有點做作,貧血,浮泛,平淡,且?guī)c戶內(nèi)的沉悶感。(《阿爾塔湖》)
這段文字,將色彩與印象派畫家高更的名畫圖景相比,這是一種視覺的感受,但又并非是直接的視覺感受,而是借助名畫來的間接的感受。而這種間接的體驗,比直接的描述更加讓讀者體會到女人的形態(tài)、皮膚的色彩。除了感官上的體驗,色彩亦總是可以引發(fā)人的心理感受,菲律賓女人皮膚的顏色令我“嘴饞”、白皙的皮膚卻令“我”感到“做作”、“貧血”、“沉悶”這些都是心理上的感覺。
《聽聽那冷雨》中感官的比喻和描寫更是展現(xiàn)到了極致,短短一段文字中聲色光影與各種感覺交織縱橫。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跋掠炅恕?,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shù)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聽聽那冷雨》)
“流光”本來是一種雨水反射的光線,而此處余光中卻用“濕濕的”來形容,仿佛光都有了觸覺?!盎摇边@種顏色也有了“溫柔”的人類特質(zhì)。“微明”、“幽暗”是一種視覺的感受,卻給人“低沉”的重量感和“安慰”的心理感受。“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是一種觸覺的感受、“由遠而近”是一種距離的感受、“輕輕重重輕輕”是力度的感受。作者把雨比成“溫柔的灰美人”,既展現(xiàn)了雨溫柔特質(zhì),又體現(xiàn)了其活力的美,借用人格化的描寫,這位“美人”有了纖手,撫弄著黑鍵灰鍵,使得晌午不是逐漸變成黃昏的,而是在雨美人的指尖下“一下子”“奏”成的。一個“奏”字,包含了視覺、聽覺、觸覺的體驗。屋頂“黑色”、“灰色”的物體,也變成了可觸摸、可彈奏的琴鍵。色彩和光線伴隨著如此密集又多重感覺的描寫,帶給讀者深刻的印象。
三、斷章式的敘述
印象派繪畫為了真實地表現(xiàn)光線,要求畫家用微小的筆觸“逐漸往上加,有些是并列的,有些是重疊。這種顏色的網(wǎng)或者結(jié)構(gòu)像用各種碎布拼接起來的衣服一樣?!蓖瑯拥?,為了真實地記錄稍縱即逝的感受,余光中常常放棄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性敘述,而采用斷章式的敘述,把即刻的感受、回憶、思考等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元素按照自己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意象的拼接。這種斷章式的敘述可以更真實地反應(yīng)內(nèi)心思維的流動。
行走在現(xiàn)代都市里,使得余光中對現(xiàn)代生活有著自覺的追求。從摩登大樓俯瞰、駕車在高速路上奔馳、在異國的街道徜徉等等,都是余光中真實的生活體驗。然而余光中也同樣對古典的世界有著深刻的感情,屈原的香芷幽蘭、長安的漢唐盛世都是余光中經(jīng)常想到的意象。國學(xué)的積累、西潮的洗禮亦使得余光中的散文中的文化意象自然地呈現(xiàn)一種多元共存的特點。
散文《逍遙游》中意象一元共存的特點十分明顯,文章思維跳躍程度之大,讓人應(yīng)接不暇。其敘述結(jié)構(gòu)可以用如下圖示表示:
古代中國的歷史(范蠡、莊子夢蝶、黃巾起義……)
敘述者(余光中){ 現(xiàn)代的都市生活(臺灣夜景、辦理出國手續(xù)……)
未來世界的暢想(當(dāng)“我”死時、星際戰(zhàn)爭……)
但這三條時間上的主線絕非按照事件先后的順序排列,而是按照作者的思緒拼接而成:作者由觀星想到“古戰(zhàn)場”,想到“億兆部落的光族”,隨即思緒漫游至臺中、江南、嘉陵江、蜀江、海南……至中國古代,便想起了莊子名篇《逍遙游》,由《逍遙游》想到鼎盛時期的長安、宋朝皇帝登基;到海外,則由美國大陸的“摩天大樓”想到中國大陸的“精神故鄉(xiāng)”,想到楚辭、秦始皇、繼而又想起“當(dāng)我死時”,那時“老人星該垂下白髯”、未來人類可能擁有月球做新殖民地……文中有不少帶有古典意蘊的詞語,如:“五陵少年”、“長安麗人”、“莊周夢蝶”、“菩薩蠻”等等,亦有帶有現(xiàn)代意蘊的詞語,如:“摩天大樓”、“噴射機”、“燈網(wǎng)交織的夜”……在這篇散文里,作者各個不同地點不同時期的事件與畫面之間并沒有傳統(tǒng)的邏輯順序,而是全憑思緒流淌,是真正用意識流的方式“逍遙游”了一番。這種意識流般的敘事方式,開發(fā)了意識的深度、展現(xiàn)了思維的真實。
《地圖》一文中將地點和時間的拼接的手法表現(xiàn)到了極致,望著一張張有的很新,有的已經(jīng)破損或者字跡已經(jīng)模糊的地圖,作者回想起各地的記憶?!兜貓D》中提到的地點有:芝加哥、蓋提斯堡、克里蘭夫、匹茨煲、費城、華盛頓、 蒙特利奧、舊金山、洛杉磯、紐約、卡拉馬如、夏威夷、密歇根、蓋提斯堡、威利、羅馬、愷撒和朱麗葉、 那波里墨西拿、撒地尼亞、長安、洛陽、赤壁、臺兒莊、漢口和漢陽, 楚和湘, 還有巴蜀嘉陵江、白帝城、三峽、燕子磯、雨花臺、武進、潛橋、宜興……這些難計其數(shù)的、復(fù)雜多變的意象構(gòu)成一個繁富的世界。這拼接的意象里,包含著作者少年的記憶、中年的際遇、對大陸深深的懷念、在臺灣的生活體驗……所有的一切,都融合交織成為一張“地圖”。
散文《登樓賦》中,作者身處在當(dāng)時世界第一大都市和人類文明的大腦及一切奢侈的發(fā)源地上,描述了風(fēng)吹過的瞬間,結(jié)尾定格在他獨有的時空感上:“洪濛的暮色里,紐約的面貌顯得更陌生。再也數(shù)不清的摩天樓簇簇向遠處伸延,恍惚間,象一列破碎的山系,紛然雜陳著斷崖與危石,而我立在是高峰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任蒼老的風(fēng)將我雕塑,一塊飛不起的望鄉(xiāng)石,石巖朝西,上面鐫刻的是一種東方的象形文字,隱隱約約要訴說一些偉大的美的什么的,但是底下的八百萬人中,沒有誰能夠翻譯。紐約啊紐約,你的電腦能不能測出?”這篇文字的組合頗有些奇幻的色彩:從現(xiàn)代的紐約的摩天大樓之間,到原始的山石;從東方的象形文字,到紐約的電腦??臻g跨越了中國與美國,時間貫穿了億萬年前到當(dāng)下瞬間。讀者跟隨作者的意識流轉(zhuǎn),進入紛雜的畫面,仿佛在巨大的時間、空間中盤旋。這種亦夢亦真、非理性的組合,讓讀者有了常規(guī)思維邏輯之外的獨特感受,虹般發(fā)射奇幻之光。
由上文可見,余光中散文深受印象派繪畫影響,其在藝術(shù)理念上崇尚“物”、“道”、“我”三者并存;在藝術(shù)手法上通過細致入微、可觀可感的光色描寫來展示事物的印象;采用斷章式、不連貫的敘述來表達思維的真實。這些特點匯合成余光中獨具特色、充滿魅力的散文世界,有著無窮的韻味。
【參考文獻】
[1]彭蕙仙.《梵谷是我家的另類家人》,載自《新活水雙月刊》,第27期,2009年第95頁
[2]李軍.《余光中散文瑰奇的感性創(chuàng)造》,載自《暨南學(xué)報》,2011年第144期第7頁
[3]余光中.《面目何足較》,載自《日不落家》,國際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第166頁
[4]余光中.《梵·高的向日葵》,載自《余光中散文精選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233頁
[5]桂小虎.《西方繪畫史話》,時代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290頁,第286頁
[6]余光中.《從靈視主義出發(fā)》,載自《逍遙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108頁,第109頁
[7][英]貝納·頓斯坦著,平野,陳友任譯.《印象派的繪畫技法》,1984年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第45頁,第44頁
[8]余光中.《登樓賦》,載自《望鄉(xiāng)的牧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