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長白山森林的游步道兩旁,參天的叢林之中,橫七豎八地散布著一棵棵倒下的大樹。它們叫倒木。不管它們是怎樣倒下的,我們看到它們時,它們已經(jīng)死了,枯爛了。我們沒有見過它們挺拔的姿勢,它們生來仿佛就倒臥在那里。景區(qū)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千萬別小看了倒木,它們是森林的溫床。森林中超過八成的樹木幼苗,是從倒木上繁育起來的;倒木又是微生物的棲息地,小樹苗成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大部分是靠這些微生物分解提供的。因此,倒木又是森林的奶娘,無私地把一棵棵小樹苗拉扯大。
一棵大樹倒下了,成了倒木,它的葉子脫落了,枝桿枯萎了,軀干腐爛了,但它并沒有死,也沒有荒廢;它只是換了一種姿勢,像母親一樣敞開懷抱,是一棵樹之于森林的另一種姿態(tài)。對于一棵倒木來說,重新站起來,倒或許并不是它的愿望,讓更多的小樹發(fā)芽、生長,站成森林,這才是它最大的夢想吧。而被打造成一只實用的實木家具,這恐怕是所有的倒木,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一棵倒木,一定是極不情愿走出森林的。
【多維解讀】
1.生命的另一種姿態(tài)。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它們并不再高大,一棵棵地倒下了,成了無人關注的“死木”;然而,它們并沒有死亡,而是以另一種姿勢,默默地生長。它是森林的溫床,犧牲了自己的枝葉,換取小樹的新生。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默默無聞,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不為自己,只求將快樂和幸福帶給別人。這就是倒木的精神,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并散發(fā)出最后的光和熱。
2.選擇最佳的位置。每一種事物都有存在的價值,以及對應的位置,只有“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對于倒木來說,它們可以被做成箱子、椅子、柜子,甚至被送進火爐成為燃料,然而,它們還有別的用處。它們更適合長久地臥在森林里,實現(xiàn)價值。一個看似“無用”的存在,也有自己的坐標,也能散熱發(fā)光,這給人帶來很多啟示。人生也是一樣,不求職位高低,只要找準了自己的位置,默默地工作,就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3.換個角度看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要只看到它們的一個方面,而忽略了另外的部分。森林中,我們看不到它們的高大身影,卻能在“倒下”中悟出力量。這些大樹是倒下了,可是生命沒有“倒”,而是以另一種姿態(tài)存在。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它們的挺拔,還要看到它們倒下時的堅守與奉獻,有時候隱藏的美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