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影妍
草長鶯飛三月天,春困犯懶的季節(jié)又來了,不少人總是感到頭暈身重,困倦嗜睡,無精打采,難以集中精神學習和工作,甚至抑郁煩悶,有的還伴有脘滿腹脹,食欲不振或大便稀爛的癥狀。
春天不妨拿起刮痧板為你的家人刮刮背,刮走春節(jié)吃出來的食積,刮走貓冬留下的氣血不暢,刮走春季的濕氣。初春刮刮背,越刮越精神!
冬主收藏,在寒涼的冬季里,人們大多運動不足,經絡痹阻,且春節(jié)期間容易飲食過度,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水濕功能受損,再加上春季多雨多濕,外濕引動內濕,故人體易被濕邪入侵,從而出現(xiàn)脘滿腹脹、食欲不振,身體、四肢沉重,精神萎靡,或煩躁易怒等中醫(yī)認為的“濕濁內困”的亞健康癥狀。
春困刮痧要刮背部穴位,是因為督脈主一身之陽氣,膀胱經不但包含了調節(jié)人體五臟六腑的諸多穴位,如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腎俞等重要穴位,是人體抵御外邪的重要屏障,而且掌握著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中醫(yī)有“春夏養(yǎng)陽”的說法,故刮背部穴位既可排毒,又可振奮體內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
刮完痧后,患者常感到背部、肢體有酸痛感,此時可把點燃的艾條放進艾灸盒中,置于痧斑處灸10分鐘左右,是典型的攻補兼施,扶正祛邪的綜合運用。
刮痧時最好選用砭石或水牛角等自然材質做成的刮痧板,被刮者俯臥在床上,撩起后背的衣服,操作者在被刮者背部皮膚表面涂一層潤膚霜,先刮位于后背正中線的督脈,然后再刮督脈旁開1.5寸的兩側膀胱經。刮痧時,刮板與皮膚傾斜45度左右,從上至下以輕柔適度的力量刮拭,直到刮出痧疹。所謂痧疹是指被刮皮膚表面出現(xiàn)粟頭的小紅點。中醫(yī)認為,“百病皆可發(fā)于痧”,刮出的痧疹是人體風、濕、火等病理產物在強刺激手法下外排。
刮痧是瀉法,主要用于濕重、內熱等實證,體質比較虛弱的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孕婦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刮痧。
每次刮痧不宜超過30分鐘,不要過分追求出疹效果,如果刮不出痧來,很可能患者本身氣血不足,不能透痧。刮痧后補充一杯溫開水,以促進代謝廢物的排出。在3個小時內不能洗澡,以免腠里疏松,感染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