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
前幾天,在一個情感專家的微博里我看到一則答疑帖。一個25歲的年輕女孩說:自己要放棄一線城市中發(fā)展前景很好的工作,回家陪伴和照顧含辛茹苦把她養(yǎng)大的單身母親,因為母親老了,感覺一個人很孤單,她不能自私到只顧自己不管媽媽。專家問她:那你的母親年紀多大?女孩回答:45歲。最后專家給出的答案讓我很認同也很感慨,她說:你的母親哪怕重新找個男人戀愛,或者去學一樣自己喜歡的技能,都好過這么年輕就成為孩子的負擔,拖住孩子飛翔的翅膀。
我上網(wǎng)搜了一下這個話題,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事還真不是個例。不僅單親家庭的父母,甚至很多正常家庭中的父母,也有不少基本沒有自己的生活,而完全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結果不光孩子感覺壓力大、活得累,他們自己也不輕松,乃至漸漸跟外面的世界脫了軌。
其實,在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表妹小妍自打有了孩子,就自動開啟了“母雞媽媽”模式,不僅對家里家外的事不聞不問,而且把丈夫、家人也都視若空氣,連好好說句話的功夫都不肯分出來,自己的那些興趣愛好和社交活動,自然也通通為孩子讓了路。孩子三歲起,她就開始帶著孩子學完鋼琴學英語,練完舞蹈練棋藝,一周至少有四天輾轉在去往各個學習班的路上。一心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全方位、高素質人才的她,就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機器一樣,陪伴并推動著孩子往前奔跑。
她十幾年的光陰,就在這樣的忙碌奔波中慢慢過去,好在孩子還不錯,也算對得起她這些年不遺余力的付出。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了中學去住校了,本以為她可以就此松口氣,好好去過自己的生活了。沒想到,習慣了以孩子為中心的她,竟然變得無所適從起來,不是擔心這個,就是害怕那個,整個人都有點兒神經(jīng)質了。于是,她不顧家人反對,自作主張地在學校附近租了房,愣把在宿舍住得好好的兒子拽了回來,重又過上了整天圍著孩子轉的生活。結果,被她過度關心的孩子,不僅沒有半點感動和感激,反而越來越叛逆,成績也每況愈下。
著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過: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他覺得你們沒有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從自身來理解,我也覺得雖然我們有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的責任,但實在不必完全失去自我,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這當然也包括不把自己未曾抵達的目標,寄托在孩子身上來替我們實現(xiàn)。
像前面那位母親和小妍這樣,一切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生活的父母,最終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和理解,更無法讓他在你身上學到積極的思想和奮斗的勇氣。我們更應該趁著年華未老,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給我們的孩子做個好的榜樣。而且父母一切為了孩子,也會對孩子產(chǎn)生巨大的壓力。所以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這樣我們的孩子在奔向更廣闊天地的路上,才能心無掛礙、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