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拾遺
漫說垂釣
左拾遺
雙休日釣魚的人越來越多了。閑著無事圍著湖塘,沿著大江大河放線投鉺,釣出一碟佳肴,釣出一份閑致,更多是釣出一份情趣。
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懂得獵魚的手段。從出土的半坡氏族的魚紋陶皿可以看出,那張揚飛動的線條,栩栩如生的魚飾造形,傳神地刻劃出原始人與魚類的密切關(guān)系。魚可食,這是上天莫大的恩賜啊!
史無記載,垂釣始于何時。現(xiàn)在流行姜子牙在渭水直鉤釣魚的故事也許是最早的記錄了。釣魚,無論是達(dá)官貴戚,還是平民百姓都使得。因此,這是一項老少咸宜的戶外活動。垂釣,許多人玩的是閑逸。古代士大夫為我們留下了不少關(guān)于垂釣的詩文逸話。
唐人張志和,自號玄真子。其人最喜垂釣,自稱煙波釣徒。有《魚歌子》詞五首,流傳到日本,當(dāng)時的嵯峨天皇步韻唱和也擬作五首,一時傳為美談。《魚歌子》其一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寫的是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節(jié)微風(fēng)細(xì)雨里垂釣的悠然自得,活脫脫一幅色調(diào)鮮明、境界浩遠(yuǎn)的煙波垂釣圖。
秋天泛釣也別有情致。清代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詩曰:“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边B用幾個“一”字一氣呵成,道盡江上漁父瀟灑逍遙。
魚在水中,體態(tài)從容。唐朝柳宗元在《小石譚記》中寫道:“潭中魚可百十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倏爾遠(yuǎn)逝,住來翕忽,似與游人相樂?!泵钍峙嫉檬抢L魚之狀的精品。
古代隱士或仕途中人官場失意后,放浪形骸托跡江湖,臨淵羨魚,愛的就是魚兒順?biāo)鹆?、無牽無掛。從而,悟出生命的真諦。同是那個柳宗元貶官為永州司馬的時候,一日早晨,到湘江旁取水,看見釣魚的人,便久久凝視揮筆成句:“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水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p>
在這里,沒有功名利祿的羈絆;在這里,沒有憂饞畏饑的心機(jī)。所以,連蘇東坡也不能免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p>
善于垂釣的人很講究釣魚的地點、季節(jié)和分辨一天的時辰的。這里學(xué)問大著呢!清朝水師提督彭玉鱗一生戎馬倥傯,尤不忘垂釣之樂。他親手總結(jié)的垂釣心得,姑且抄在這里:
釣魚釣魚,心神專一。春釣淺灘,夏釣樹蔭。秋釣坑潭,冬釣朝陽。春釣深、冬釣清,夏池秋水黑陰陰。春釣雨霧夏釣早,秋釣黃昏冬釣草。深水釣邊,淺水釣淵,雨季魚靠邊。魚兒頂浪游,釣魚迎浪口。釣翁釣翁,莫釣?zāi)巷L(fēng)。西風(fēng)要到酉,釣魚勿空守,輕提慢慢動,魚兒上鉤勤。水下小魚多,大魚不在窩。
詞意簡潔明了,無須解釋。讀者如果有心,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