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書岐
上黨廉吏 (連載八)
■ 馬書岐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郭承恩出生在潞安府平順縣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郭嵕是歲貢,生了八個兒子,郭承恩排行第六。郭承恩,字捷三,號松崖,自幼聰慧好學(xué),謙恭有禮。嘉慶九年(1804年),以拔貢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這是一個社會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也是皇帝的近臣,負責起草詔書和為皇帝講解經(jīng)籍,內(nèi)閣往往都選用有翰林經(jīng)歷的官員擔任。郭承恩在翰林院干了三年多,被提拔為吏部主事,再提郎中,相當于現(xiàn)在中央組織部司局級干部。吏部是管官的官,類似于選拔提名、干部考察、任用罷免等等,免不了有人巴結(jié)、請吃、送禮。郭承恩在吏部干了十年,他謝饋贈,拒請托,供職清慎,選人皆出于公心。深得尚書那文毅器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順天鄉(xiāng)試、二十四年(1819年)京城會試,郭承恩都作為考官參加。作為開科取士的考官,既光榮,又責任重大,必須選忠直廉潔的官員擔任,否則極有可能鬧出考官受賄考生作弊的丑聞,郭承恩既監(jiān)鄉(xiāng)試又監(jiān)會試,可見他的為人和官聲都為朝廷認可。
道光元年(1821年),郭承恩由京官外放安徽寧國府(今安徽寧國市)任知府。任內(nèi),爆發(fā)疫情,郭承恩捐俸購藥,救人無數(shù)。又修復(fù)惠濟橋,使民吏交通便利。寧國有一種陋俗,即生女多被遺棄,郭承恩遂設(shè)育嬰堂收養(yǎng),救活很多棄嬰。道光四年(1824年),調(diào)安徽安慶府知府。道光十年(1830年),轉(zhuǎn)江西撫州府知府。施資修復(fù)文昌社。平順裁縣改鄉(xiāng)后,廟學(xué)坍塌荒蕪,郭承恩從江南寄回俸資修繕。后又歷官安徽道、寧池道、太廣道道員。擢升廣東按察使。受皇帝召見,準備進一步重用時,郭承恩卻染病不起,未出京而逝。
郭承恩一生廉潔奉公,入名宦,祀鄉(xiāng)賢。
閱遍地方史料發(fā)現(xiàn),劉漢美是第一個未有功名而做官的人。劉漢美是清道光時潞城暴村人,少年家貧,讀不起書,每日下地干活,父早亡,家中只有母親一人。劉漢美事母最孝,每次吃飯總要先端給母親,待母親吃完他才吃。村中父老知道劉漢美聰慧,勸他讀書,不要終老田間。劉漢美說:“總有一天,我要到京城去!”母親去世后,劉漢美已到壯年,獨身一人到了北京。
劉漢美初到北京的這一段經(jīng)歷,史書中沒有講明白,只說他“壯游京師,財用頗饒”,可能是做過點買賣,發(fā)了點小財,但劉漢美從不把錢財放在心上。他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周急濟貧,“有指囷之風(fēng)”,而且樂于士大夫相交。京城是藏龍臥虎之地,尤其在士大夫之間,名士多如牛毛,劉漢美一介布衣草民,又無功名在身,能在士大夫之間占得一席之地,說明劉漢美確有過人之處。
果然,翰林院諸公奇其人,以為劉漢美識通財之義,非世俗之間的守錢奴可比,推薦劉漢美到實錄館工作。實錄館是編纂上一任皇帝實錄的機構(gòu),劉漢美自愧學(xué)淺,應(yīng)務(wù)之暇,常常讀書到深夜。后劉漢美由實錄館調(diào)任浙江省湖州府經(jīng)歷,仍然是手不釋卷,潔清自愛。劉漢美知道:“我不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但一定要做到仕優(yōu)而學(xué)!”
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人先是用鴉片毒害了中國人的精神和神經(jīng),而后以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使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大國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污淖,從此海疆不靖。劉漢美雖然僅是湖州府一個小小的經(jīng)歷,但堅守崗位,夙夜不敢懈怠。湖州失守的時候,同城中的好多官員都逃跑了,只有劉漢美堅守在大營。后來,逃跑的官員都被免職,劉漢美仍然留在原位。
道光末年,劉漢美被提拔為歸安知縣,后又調(diào)任德清知縣,兩縣俱在湖州境內(nèi)。劉漢美在湖州多年,對當?shù)厍闆r十分了解,當了知縣后,充分發(fā)揮他的才干,政聲卓著。當?shù)赜幸蛔埳?,山上有一伙盜賊,劉漢美未到之前已被剿滅,但在審理此案過程中搞了擴大化,一些蠧役乘間誣良為賊,劉漢美到任后,重新進行甄別,對無辜者一律釋放。
劉漢美將為官多年的心得寫成一部《無聊集》,盡顯其以逢迎阿諛為可恥、以不學(xué)無術(shù)為可愧的思想。劉漢美調(diào)任德清知縣不久,就因病死于任上。后人評價劉漢美為“有疏財好德之雅,無附勢趨炎之態(tài),為一時之義士,即為一代之循吏也”。
劉漢美死后,沒有留下任何家產(chǎn)。他的妻子王氏以紡織、刺繡度日。光緒初年大災(zāi),其妻的生活幾近絕境,有人勸她到附近的粥廠接受施舍,王氏慨然說:“我是廉吏劉漢美之妻,豈能辱沒他的名聲!”遂自殺身亡。剛烈如此,令人嘆息不已。
魏姓是武鄉(xiāng)的一個大姓,歷史上也出過許多名人。魏惟五之所以能被歷史所記住,不是因為他曾做過縣令,而是因為他廉潔。
魏惟五,字爵庵,號晴峰。清武鄉(xiāng)人。少有大志,才華出眾,品德優(yōu)良,在家鄉(xiāng)一帶頗有名氣。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參加鄉(xiāng)試,以全省第二名中得舉人。這個時候的魏惟五,正當青春年華,躊躇滿志,幻想著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大干一番事業(yè),但誰料事與愿違,在以后的幾十年中,魏惟五連著六次進京參加會試,每次都名落孫山,一直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才考中進士,被派往陜西任職。而此時的魏惟五已經(jīng)是56歲了,已沒有了當初的那股豪氣。他摸著自己兩鬢斑白的頭發(fā),喟然長嘆:“我從小刻苦攻讀,本想著能為天下樹立奇功,沒想到老了才開始做官,現(xiàn)在因為精力不足,很難實現(xiàn)當初的志向了,那就盡量為老百姓做點事吧,只要不因為富貴貧賤而改變自己的本性、喪失節(jié)氣,我對自己也就滿意了。”
魏惟五初到陜西,先在商州任州同,后又到鎮(zhèn)安縣任知縣。鎮(zhèn)安是一個窮縣,好多人都不愿意到那里去做官,只有魏惟五顯得很高興,他說:“越窮的地方越可以守住一個人的氣節(jié)?!?/p>
鎮(zhèn)安縣外來人口很多,當時叫客民,這些人利用山勢建造籬藩,十分強悍,與當?shù)赝撩癯S袥_突。魏惟五到任后,頒布政令,一方面加強宣傳教育,一方面嚴懲首惡分子,漸漸養(yǎng)成了一種良好的民風(fēng),客土團結(jié)。曾經(jīng)有一個游方和尚在鎮(zhèn)安妖言惑眾,鼓吹邪教,煽動當?shù)匕傩蒸[事,魏惟五給予了強力制止。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63歲的魏惟五調(diào)到神木縣任知縣。神木縣往北幾十里就是蒙古,這里靠近邊境,重兵駐扎,游民四集,成分復(fù)雜,號為難治之鄉(xiāng)。魏惟五一方面努力化解夷漢雙方的矛盾,一方面解決兵民之間的紛爭,使夷漢相和,兵民相安。以前,神木縣民吃蒙古鹽是不收稅的,當?shù)匾恍┥倘司凸膭庸俑邮彰晒披}稅來補河鹽的缺額,政令頒布以后,鄰近邊疆各縣都紛紛成立機構(gòu),從中獲取利益,公私兩便。神木縣卻遲遲不動,魏惟五對上司說:“這樣做容易養(yǎng)蠹吏,也有損百姓的利益?!鄙细械轿何┪逭f的有道理,就將這條法令取消了。從這些事中,神木的老百姓更加認識了魏惟五廉潔清正的品行。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神木縣遭受了大饑荒,魏惟五奉旨賑災(zāi),這時候他已經(jīng)67歲,身體有病,但他拖著病體,日夜奔波在災(zāi)區(qū)各地,視察災(zāi)情,統(tǒng)計災(zāi)民數(shù)目,分發(fā)救災(zāi)物資和救濟款,每一份救災(zāi)包裹他都要親自檢查。他選了一批正直能干的吏員,分職到災(zāi)區(qū)各個崗位,這些吏員受魏惟五的影響,沒有一個營私舞弊、中飽私囊的。魏惟五又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買成糧食分發(fā)給那些災(zāi)民,努力將災(zāi)情降到最低程度。日夜操勞加上年老多病,魏惟五終于支撐不住,死在任上。死后“宦橐蕭然”,竟然無力舉喪,他的兒子魏鸞翱多方籌借,始得艱難返里。鄉(xiāng)人在給他立的碑中說:“當今之世為廉吏難,貧士而老始為吏則尤難,若晴峰者仕雖不顯,未克大展其蘊,而能貧若此,亦足以愧天下貧鄙之吏,而為吾黨之光矣?!?/p>
說起王省山,都知道他是清朝的一位詩人,卻很少有人提到他的為官經(jīng)歷。王省山,字仲巡,號松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于沁州(今沁縣)烏蘇村,曾做過云南元謀縣、江蘇昆山縣、無錫縣、江陰縣、江寧縣等五個縣的知縣,宦歷30多年,直到老年,終于熬了個“恩加同知銜,遇缺即補”,但此時的王省山已抱病在床,未及履任,便于咸豐五年(1855年)死于江寧,終年68歲。
王省山不是科班出身,青少年時期雖然讀書不少,但沒有參加過省里和國家組織的考試,沒有取得功名。幸運的是,王省山24歲那年,正逢嘉慶皇帝巡游五臺山,正在太原讀書的王省山被選為向皇帝獻賦的書生,在迎鑾獻賦的那一刻,嘉慶皇帝大概問了王省山幾個問題,算是應(yīng)召試,于是欽取為二等,于是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在迎鑾獻賦后的第三年,王省山就接到通知,讓他到太原縣任訓(xùn)導(dǎo)。這一年王省山26歲。誰知,訓(xùn)導(dǎo)一職連任兩屆,一屆8年,兩屆便是16年。16年之后,王省山回家等待薦選任用,這一等又等了6年,直到49歲的時候,他被選為云南元謀縣令。
元謀縣地處邊陲,氣候炎熱,民族眾多。王省山久居北方,初到元謀,不僅水土不服,而且環(huán)境陌生,遠離親人,心情不免有所郁悶。在一次解運京銅北上的出差中,請假回家探望母親曹老夫人,產(chǎn)生過棄官回家奉親的打算,但曹老夫人對他說:“你能夠勤政愛民,勝過每日在我身邊。”王省山深受感動。在告別母親登上仕途時,他寫下這樣兩句話:“如果不勤政愛民敢私取一錢是大不孝,則必淪骨異域無顏見我先人之墓?!?/p>
從此,“勤政愛民”成了王省山做官的座右銘。
王省山從49歲開始,到68歲去世,歷經(jīng)5個縣,做了整整20年縣官。每到一地,王省山總是以百姓利益為重,甚至不惜得罪上司。這期間,王省山曾做過幾個月的松江拓林通判。通判是刑法之官,就這幾個月的時間,王省山“懲責包漕舉人,究治舞弊書吏”。62歲時,在江陰任上,逢江南大水,王省山頂風(fēng)冒雨,在鄉(xiāng)下視察災(zāi)情,沙地數(shù)萬災(zāi)民奄奄待斃,王省山以實據(jù)報,要求發(fā)賑,遭到撫軍批駁,再報,仍然不準,而且措詞嚴厲給予批評。王省山不顧自身安危,毅然再次為民請命,力請上憲實地察看,終于爭取到賑銀八千兩。為了防止丁胥從中漁利,王省山親選正直鄉(xiāng)紳直接發(fā)給災(zāi)民,救活了很多人。在江蘇昆山任上時,有一年遇上了大疫,死者過萬,田地無人耕種,而上司卻屢屢催要賦稅。王省山多次要求上司來災(zāi)區(qū)實地察看,但上司不來,卻催款愈緊,最后竟然給了王省山個革職待用的處分。直到秋后,王省山墊款交上賦稅才給予解除處分。因為賦稅的事,王省山經(jīng)常和上司發(fā)生矛盾,還有一次,也是在昆山,因為連年荒欠,王省山經(jīng)過詳細勘察,將實際損失上報,但上司不但不免賦稅,反而追加賦米數(shù)千石,為此,王省山和上司發(fā)生了一次激烈的沖突,終為上司所忌,這大概也是王省山多年來得不到提拔的原因。
王省山愛詩,和他的縣官職位相比,王省山更是一位詩人。王省山的詩面向貧民階層,多為描寫下層百姓的生活,不僅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而且貫穿了王省山扎根大眾,心系百姓的平民思想。當然,也有王省山的生活經(jīng)歷和他的心理感受。
王省山曾在一首詩中寫到自己的生活窘境:
蹉跎三十載,不堪一回首。
丈夫志四方,功名期不朽。
奈何遭時棄,淪落千金帚。
囊空裘亦敝,身外復(fù)何有。
撫膺長太息,氣結(jié)色沮忸。
……
王省山做官30多年,竟然是“囊空裘敝”,可見其廉。
王省山在他的詩集《菜根軒詩鈔》中有一段自序:
五為縣令,一攝州篆,久任廣文,暫權(quán)通判。居官則略能撫字,讀書則靡間宵旦。事上則剛而不撓,判牒則寬而能斷。知我者,稱為循吏;嗤我者,呼為鐵漢?;潞覛v風(fēng)波,塵世偶脫羈絆。心不愧怍,胸無冰炭。白首得歸,青山為伴。半郭半郊,一粥一飯。歌詠太平,庶幾無憾。
這是王省山為官的真實寫照,做事剛而不撓,判案寬而能斷,沒有做過愧心之事,胸中也無怨言,到老來能有一塊坡地,能吃上一碗粥飯,也就心滿意足了。
王省山的這部詩集,收錄了他寫的1300多首詩,在任時,幾次想付梓出版,但每次都因為囊中羞澀,無錢印刷。最后,在他臨死之前,由他的侄子王蒿出資,才在江南刻版印制成書的。一個在江南做過五個縣縣太爺?shù)娜?,竟然印不起自己的一本詩集,更別論遺錢財給子孫了。
張柳南,字星堂,山東高密人。清道光間以進士任屯留知縣,在任以振興教育、興利除害為己任。張柳南到任以后,常有地方紳士前來拜訪,張柳南當面訓(xùn)斥道:“士紳就應(yīng)該守本分,干好自己的事,一直來見我是什么意思?”弄得這些士紳滿臉愧色,自此衙門清靜肅然。但對于前來拜訪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正在讀書的秀才們,張柳南卻是熱情接待,并且告訴門衛(wèi)不得拒進。凡在屯留境內(nèi)學(xué)業(yè)優(yōu)秀者,全部讓他們到書院就讀,并且專門制定了書院條例。張柳南閑睱時常到書院督課,在院外沒有聽到讀書聲就會發(fā)怒。他常說:“我在屯留當縣令,哪怕只有三年五載,也一定要讓屯留的學(xué)子們在科考中及第?!奔词共≡诖采希惨蒙鷨T們的課文手批不倦,在他的鼓勵和督促下,屯留的學(xué)子們更加發(fā)奮,后果有登科者,實賴張柳南興教有功。
張柳南在屯留期間,十分重視吏治,嚴格約束手下吏員勤政愛民,不得行貪污瀆職之事。遇到惡棍賊盜,則從嚴治罪。有前來告狀的人,總是要親自審清案情,按律執(zhí)法。如確有冤情,查明坐實,立速辦理,絕不積案。
張柳南廉明公正,從不收人錢財,矢志勤敏,遇事親歷親為,在屯留幾年,使得屯留社會風(fēng)氣積極向上。著有《栽樹》《積粟》等歌及小兒語《星堂白藥》等書,自箴箴人。字字出于血性,針砭時弊,士民誦之者眾多,可惜未能傳到當今。
董余三,字硯塘,直隸豐潤人(今河北豐潤),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任沁源知縣。上任之始,首先以整治社會風(fēng)氣、提升正能量為要務(wù),先后聘請兩位名士到沁源的琴泉書院作為主講,并且以官府的名義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讓他們盡心教育,此舉得到了沁源社會的普遍認同,也得到了正在上學(xué)的秀才生員們的普遍歡迎。這一年六月,天降冰雹,沁源成災(zāi),董余三經(jīng)過認真勘察,將詳情上報,沁源得以豁免錢糧,并指令各村建設(shè)義倉,以備荒年。
沁源的婦女原來不會紡織,董余三在別地選了一些會紡花織布的婦女來沁源深入到民間進行指導(dǎo),按戶發(fā)給紡車,要求每名婦女都要學(xué)會,并定出獎懲措施。幾年時間,沁源婦女織的布已經(jīng)可以賣往外地,而當?shù)匕傩账┑囊路捕际乔咴磱D女所織。
沁源以前的錢糧征收,實行按戶輪充,其征收費用,任由糧差里甲濫派,以致有的百姓交不起而傾家蕩產(chǎn)。董余三認為此舉有弊,進行改革,規(guī)定以每正貢一兩,隨使費錢一百文,并注有七里紅簿大賬,硃批蓋印,隨時稽查。董余三還從嚴治吏,發(fā)現(xiàn)有利用職權(quán)營私舞弊者必嚴懲不貸。其他如修縣志、革斗用之舉,也多受百姓歡迎,被沁源百姓認為是近百年中不可多得的循良??上ё罱K一病不起,卒于官舍,沁源百姓以“甘棠遺愛”頌之。
(責編:于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