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秋聲一片
林清玄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jié)了。
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xiāng)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里我們坐在冷氣房子里,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后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jié)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沒有季節(jié)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地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后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里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說,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樣知道秋天的呢?
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聲聲慢》,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里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jié)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里都有著十分強烈的季節(jié)感,可惜這種季節(jié)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說我們季節(jié)感的迷失,是因為臺灣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這一點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熱的南部,用雙手耕作的農人,永遠對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有一種敏感,那種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時預測到它開放的時機。
在工業(yè)發(fā)展神速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實體、季節(jié)風云的變化、花草樹木的生長,后來的人逐漸能穿透事物的實體,找那更精細的物質,老一輩的人只知道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分子,后來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現(xiàn)在知道原子之內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將來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內又發(fā)現(xiàn)更細小的組成??蓢@的是,我們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見的實體,正是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只見秋毫,不見輿薪”。
到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應甚至不如一棵樹。一棵樹知道什么時候抽芽、開花、結實、落葉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經驗記錄在一圈圈或松或緊的年輪里。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么時候開花,更不要說從聲音里體會秋天的來臨了。
自從我們可以控制室內的氣溫以來,季節(jié)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盡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號,也沒有多少人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紐約,窗外正飄著大雪,由于室內的暖氣很強,我們在朋友家只穿著單衣,朋友從冰箱拿出冰激凌來招待我們,我拿著冰激凌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懷念著“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那樣冬天的生活。那時,季節(jié)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見它躡著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由于人在室內改變了自然,我們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陽光有多么可愛,也不容易體知夏夜庭院,靜聽蟋蟀鳴唱任涼風吹拂的快意了。因為溫室栽培,我們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們就不能真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們四季都有杜鵑可賞,也就不知道杜鵑血一樣的花是如何動人了。
傳說唐朝的武則天,因為嫌牡丹開花太遲,曾下令將牡丹用火焙燔,嚇得牡丹仙子大為驚慌,連忙連夜開花以娛武后的歡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讀到這則傳說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經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嘆。我們現(xiàn)在那些溫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來烤著各種花的精靈嗎?使牡丹在室外還下著大雪的冬天開花,到底能讓人有什么樣的樂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
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責任編輯 李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