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璋
(長郡中學高二1522班 湖南 長沙 410000)
新時代下基層信仰的困境和塑造
□張如璋
(長郡中學高二1522班 湖南 長沙 410000)
當今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世界各國文化逐步進入我國,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出現了一系列的信仰問題,這些問題涉及政治、道德、價值觀,需要找出這些問題的原因所在,并就新時代下基層信仰的塑造進行深入研究。
信仰;困境;塑造
當今中國僅僅快速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多,社會上上下下的思想、文化以及價值觀念來自不同膚色地區(qū)的影響,正處于多元文化和價值激烈碰撞的轉型期。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化和觀念,基層面對著不同信仰的影響,甚至會對信仰進行選擇與思考。但是隨著參差不齊的多元的信仰觀念,基層往往缺少鑒別,逐漸對社會前景以及政治信仰缺乏信心,從而出現多種信仰困境問題。社會道德問題、腐敗、信任缺失、離婚率上升等問題日益突出。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必須要求以強大先進的文化軟實力作為支撐,這樣才能使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
1.1 政治信仰的不堅定
政治信仰是在特定的時期內的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對政治生活和理想堅定的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或者說共產主義信仰是當代中國人的政治信仰,而當代中國人的政治信仰困境,主要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信仰開始產生動搖,對黨的信任度降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沒有信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導致當代社會民眾普遍追求物質環(huán)境,朋友,同學,同時甚至家人在一起在一起談論主要是賺錢,享受生活,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精神價值追求為零。
1.2 多元文化的沖擊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的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制度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這種開放的格局形成了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多種文化同時存在的錯綜復雜的文化共生共存的局面。文化多樣性、價值觀多元化改革開放預期的結果,對于個人而言,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尊崇怎樣的價值觀是每個人的自由,即使這種對于文化追求的自由已經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那也是現代化不可避免的,這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所必須經歷和付出的代價。
1.3 封建迷信,邪教組織作祟
近年來,政府對宗教信仰逐步放開,公民也享有一定的信教自由,但是一切邪教組織打著宗教的旗號進行各種迷信欺騙行為,他們抓住基層的迷信思想,進行洗腦,導致信奉正牌宗教的人相對減少,欺騙基層加入邪教組織。
1.4 道德淪喪,信仰缺失
如今,一些人通過無道德無底線的炒作行為來提高自己的曝光率,進而謀取各種利益,報紙和網絡上報道的各種毫無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fā)生。很多企業(yè)和個人都是想靠一夜成名的話題出名,這種急功近利的形態(tài)不僅僅會給企業(yè)和個人造成一定的麻煩,重則還會觸犯法律。
2.1 政治意識的淡化
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當代許多基層過分追求物質生活,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上首先也最關注的是他們所做的能夠給他們帶來多少回報和利益,對于行業(yè)技能,總是熱衷于回報高的領域。比如當代大學生為了去待遇豐厚和穩(wěn)定的國企,在大學期間“積極入黨”,而不是因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崇敬,導致他們在學習和方向的選擇上越來越功利化。目前巨大多數人將學習一門技能看作是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門磚”,而非某種信仰。對于很多人而言,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實際用處,只不過是一些空想者或者政治家高談闊論的無用理論,基層往往會忽略其重要性,導致基層政治信仰的淡化。
2.2 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沖擊
市場經濟的世俗化對基層思想和文化觀念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層更多的是強調物質環(huán)境,于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中競相逐利,有人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以他人和整個社會的利益為代價,各種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行為不端蔓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推崇的“義”的思想觀念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與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先義后利”的文化觀念背道而馳。
2.3 信仰教育制度不健全
從古至今,我國的教育從未脫離過功利化的色彩,自古《論語》就有“學而優(yōu)則仕”,《勵學篇》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直影響至今?,F如今,社會競爭環(huán)境利益激烈,物質意識逐漸增強,基層對于物質利益過分渴求,致使他們他們在教育和學習也是以能夠給他們帶來的回報和利益為導向,而學校中的教育功利化傾向也是愈演愈烈,許多學校以升學率作為評定準則,進一步加劇了教育功利化。
2.4 道德約束力量下降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進行,不同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沖擊著中基層的思想價值觀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基層的信仰經歷了從信“天”到信“科學”、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中國人自古信“天”,以天來約束道德,這種想法等于死將道德信仰宗教化,是一種主觀唯心思想的表現。道德信仰社會歷史和社會關系的產物,是基層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關系和原則等總結而來。而實際生活中,基層對道德的信仰過分依賴于“天”,這是社會道德約束功能的逐步弱化的表現。
3.1 公平民主,以人為本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社會生產力不夠,一方面社會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不協(xié)調,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不適應。要徹底的改變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堅定不移的推動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決社會主義生產力,一方面要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社會公平,實現人的自由平等。公平是發(fā)展的需要,沒有公平,就沒有正義,整個社會就失去了正義感。民主是文明進步的成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成功的根本保證。要廣泛的發(fā)展民主,保證人民依法實現民主決策,管理和監(jiān)督。
3.2 加強本國文化認同感
傳統(tǒng)文化雖然“無具象”卻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精神能量,沒有傳統(tǒng)文化就沒有燦爛的中華文明。盡管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社會的經濟、政治、道德、精神等方面不像過去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它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仁”的思想、“和”的思想、“天下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貴君輕”等對社會秩序穩(wěn)定和國家維系起到重大作用。我們要大力學習,不斷發(fā)揚和基層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并將其應用到到經濟、政治、精神的各個方面,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理論基礎作用。
3.3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我國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各地區(qū)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原因,尤其是西部貧困和邊遠地區(qū)素質教育缺乏,人文科普教育發(fā)展不足。而專業(yè)化、功利化傾向教育現象一直以來都存在,對破除迷信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因此,必須采取措施,一方面要改革教育模式,提高素質教育程度,通過不斷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
新時代的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多元化的沖擊導致基層價值觀,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需要引起我們重視。正確而清醒的認識目前信仰的困境,分析其原因和根源是我們進行不斷改革的需要,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是難以建立起正常而長期有序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新時代信仰的重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從思想教育,民主政治等方方面面做起。
[1]肖鐵肩,易強.當代中國社會主導信仰建設探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2,(4):44-47.
1004-7026(2016)17-0074-02
G4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