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 學
卷首語
語文就是人“道”
文/閆 學
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講過一個禪宗里的故事:有一位禪師,每當被問及佛教的“道”如何解釋時,他便豎起大拇指,一句話不說,只讓人看他的大拇指。服侍他的小和尚也學會了這樣做。一天,禪師看到小和尚這樣做,就飛快地拿刀砍掉了小和尚的手指。小和尚哭著跑開去。這時,禪師喊他,他剛回頭,禪師又豎起了自己的大拇指。據(jù)說,小和尚得到了“頓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在達到哲學的單純之前,必須經(jīng)過復雜的“思辨之林”。
作為一個長期在語文教學之路上跋涉的教師,我曾經(jīng)在心里無數(shù)次地追問自己:語文的“道”在哪里?
如果我們承認世界上有絕對的真理,那么,思考便成了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反之,如果我們認為真理的存在緣于人類認識的局限,那么,思考就成為突破局限的一種必然選擇。
那么,回答“語文的‘道’在哪里”這樣的問題,歸根結(jié)底,就是一種在思考中追尋真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會思考的教師都會有很多屬于自己的答案;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有希望最終穿越那片復雜的“思辨之林”,從而達到語文的單純,找到語文之“道”。
毋庸置疑,不管學習哪一門課程,都應(yīng)該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也就是說,一個教師,不管隸屬何種教學流派,也無論所持何種教學主張,語文教學都應(yīng)該是心中有“人”的教學。那么,從這個意義來說,語文之“道”歸根結(jié)底就是人“道”。
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學會言語。學習語言不僅學習語言的外在形式,還包括學習語言承載的內(nèi)容。學會言語,不僅是學會外部言語,即口頭言語和書面言語,還包括學會內(nèi)部言語,即學會用語言來進行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學習語文絕不僅僅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極為廣泛的范疇,而這個范疇的中心又無疑是“人”。
由人“道”我想到了一些關(guān)鍵詞:感恩,同情,熱愛,悲憫……從人“道”這個原點出發(fā),我們可以尋覓到很多與人的生命成長有關(guān)的因素,這是一個無限開放闊大的空間。但仔細想來,在所有與人的生命成長有關(guān)的因素之中,總有一些核心的最基本的要素,它們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一切人為限定的范疇,比如:愛,生命,童年,友誼,文化……
我想,語文之“道”也應(yīng)在此。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qū)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