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照強
參與·交流·觀察·探索
——科學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探索興趣的點滴體會
文/葉照強
小學科學課是以探索體驗研究為主、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養(yǎng)成敢于大膽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思維習慣、初步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門學科。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輕松地學習、達到教學目標呢?
小學三年級是《科學》課初始階段,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課的強烈學習欲望和探索愿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fā)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自己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等,通過聯系課內所獲知識,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分析現象、思考問題,引發(fā)學生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動眼看、用耳聽。主動參與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yǎng)小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習慣。
場的長與寬,就需要一個小組的同學傾巢出動,還要嚴密細致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一個善于合作與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會因此而學會科學學習與科學探究,并從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老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常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一般5-6人為一個學習小組,既有利于學生個體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比如:在教學生如何測量的時候,如果是測量一個比較小的物體,一兩個人就夠了,但是,如果測量操
小學《科學課》是啟蒙性學科,側重于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觀察學習中保持或發(fā)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信息,有許多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文字相結合,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分析能力。為了方便學生觀察,在《科學課》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燈片、投影、錄像、多媒體等各種電化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優(yōu)化了教學環(huán)境,拓寬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思路,提高了小學生觀察與思考的效果。如:教五年級《體積變化之謎》時,我設計了一個小課件,開始是小朋友燒開水的生活情景動畫錄像,當放到“盛滿水”和“燒時茶壺溢水”等幾個情節(jié)時,在“茶壺溢水”的畫面的小朋友頭上出現一個個的“?”,這樣引導學生發(fā)現、提出問題,通過研討、實驗,讓學生得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結論。接著演示課件,“鐵路工人筑路時,每隔一段要開一道裂縫填進瀝青”……出示問題,為什么修路時每隔一段都要開一道裂縫?架線路為什么不要扯得太緊?再出示課件不開裂縫路面會受到破壞、與開裂路面的熱脹冷縮情況和線路繃緊對比動畫演示,進一步明確問題所在,啟發(fā)了學生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要培養(yǎng)小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就要通過各種有效的課堂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不斷探索,與孩子們一起體驗科學帶給生活的樂趣,與孩子們一起成長。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北區(qū)農業(yè)園區(qū)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