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金民
女兒喜歡收集垃圾,怎么辦?
江蘇鎮(zhèn)江一讀者來信咨詢:5歲的女兒喜歡收集各種臟東西,在小區(qū)里、家里她會收集酸奶瓶、壞臺燈、舊手機、廣告紙及吸管等各種廢品;帶她去公園,遇到小樹枝、好看的石頭塊她也會帶回家。我嫌不衛(wèi)生給她扔掉,她就會大哭。我們該怎么辦呢,是禁止還是隨她去?
答:對孩子來說,玩具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大人眼里很不衛(wèi)生的東西,在他們眼里就是個玩具。孩子自發(fā)創(chuàng)造各種玩具、游戲可以鍛煉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例如沙石樹枝可以搭建城堡,像玩魔術(shù)一樣神奇,孩子還可以通過這些了解自然,增強對自然的感知力。如果引導不當,就會妨礙孩子成長,使孩子喪失很多鍛煉的機會。如何引導孩子,家長可以做“加減乘除”法。
1.加法——增加安全感。有些東西確實對孩子存在安全隱患,家長要告訴孩子不可玩帶病菌的奶瓶、針頭,不把撿到的東西放到嘴里,不要把塑料袋套在頭上。同時盡量把影響孩子安全的臟東西收走,有些廢品要先清理干凈再讓孩子玩,把安全工作做在前面。游戲結(jié)束,記得讓孩子用肥皂洗手。
2.減法——減少干預。家長因為臟就禁止孩子玩,把孩子撿來或收集到的物品全部扔掉,這種粗暴的做法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家長盡量放手,原則上順其自然,只要不妨礙孩子安全,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危害,就讓他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3.乘法——乘機培養(yǎng)孩子探究的能力。啟發(fā)孩子用廢舊物品制作新的物品,比如用牙膏盒做成望遠鏡,用彩紙折成各種可愛的小動物,還可以指導孩子用多種廢品重新組合設計出新玩具,比如用幾種廢品造小機器人,讓孩子放飛想象的翅膀,這可以鍛煉孩子的探究能力、想象力、動手能力。
4.除法——著重分享。家長也可以積極參與,與孩子一起玩,分工合作,與孩子一起動手動腦,提出可行的建議,這樣就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悅和探究的樂趣,這種分享會促進親子交流,增進親情。
孩子愛管閑事,怎么辦?
江蘇蘇州一讀者來信咨詢:在小區(qū)廣場,5歲的兒子看見一個叔叔隨手把塑料袋扔在地上,就跑過去說:“叔叔,亂扔垃圾是不對的,請您放到垃圾桶里?!蹦侨伺溃骸澳膩淼男∑ê?,管什么閑事?”兒子委屈地跑回到我身邊,傷心地哭了。我擔心孩子的安全就訓道:“誰叫你多管閑事!”事后,我覺得這樣處理有些不妥,怎樣處理才好?
答:1.要傳遞正能量。孩子做好事,家長不要責怪孩子,要弘揚正氣,不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不要過多渲染社會的陰暗面,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孩子就不敢信任別人。家長不要破壞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不要打擊孩子的公德心。
2.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對孩子管陌生成年人“閑事”的行為,不可過多贊揚。如果一味贊揚,就會強化孩子的此類行為,這樣就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還會招致危險,危害孩子的人身安全。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有的叔叔不懂事,不聽話,情緒不好亂扔垃圾,不要惹他,等他情緒緩和了,他就會知道自己錯了。
3.巧妙變通。家長不想讓孩子管,可以給他一個能接受的理由,比如,告訴孩子陌生叔叔亂扔垃圾這樣的行為不文明,會有專門的人來管他,警察叔叔會處罰他。巧妙處理既讓孩子知道亂扔垃圾不好,又讓他知道有人管,自己可以不管。
4.鼓勵孩子多做少說。建議孩子可以幫助大人撿起垃圾,但不要找陌生人理論;告訴他,大人看到寶寶的文明行為會害羞,下次就不會亂扔垃圾了。
5.做好善后工作。孩子做好事卻無故被罵,覺得委屈,心情不好,家長不要再訓斥孩子,以免孩子的心靈遭到二次傷害。家長要肯定孩子的善行,及時撫慰孩子,和孩子談談心,及時化解孩子的委屈情緒。
編輯 劉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