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胡定兵 李萬榮
“一帶一路”教學的多學科探索
——江蘇省寶應中學人文綜合課程課堂教學
李 明1胡定兵2李萬榮3
運用政治、歷史、地理的知識去發(fā)力于一個問題:“一帶一路”,這種“人文學科的綜合”是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研究問題、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組代表展示、其他同學質(zhì)疑”是過程,是體驗,而“促進學生的成長”才是最終的目的。秉承著這一信念,結合寶中的理想課堂模式,采用一主多輔的備課、上課模式,進行“一帶一路”的“?!薄皺C”教學設計。
“一帶一路”;人文綜合;體驗;自主學習
《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是我校人文綜合課程開發(fā)的一個子課題。該課題把高中地理的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政治的 《經(jīng)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歷史的必修第一冊、必修第二冊進行有機整合,所有學科的知識都集中發(fā)力于一個問題:“一帶一路”。運用多學科的視野分析“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有利條件、不利條件,有利影響、可能遇到的挑戰(zhàn),并通過“一帶一路”對沿線國家的自然、文化等進行深度了解。和所有的人文綜合課程一樣,都旨在促進學生多種知識和方法的融合,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綜合素質(zhì),激發(fā)學生對“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本文通過課程案例——《“一帶一路”的“危”“機”》教學設計的闡述,對我校的人文綜合課程作具體介紹。
力圖改變以單一學科知識為基礎課程來源的教學格局,將原有的分科課程按其內(nèi)在的邏輯層面和價值層面的關聯(lián)進行統(tǒng)整,注重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增強學生運用綜合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
以 “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提煉總結”的模式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樣式,它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完整的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通過課堂結構規(guī)范教學行為,引導學習活動,以學定教,確保質(zhì)量達到一個相對高的“基準”,有效控制質(zhì)量的“間差”,從而有效保障課堂的高效和活力。[2]
(一)新課導入設計
1.新課導入?!窘處熁顒印浚ǖ乩斫處煟?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jù)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趨勢和現(xiàn)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論斷。雖國人對科學越來越重視,但人文卻因為科學的過度強調(diào)而一度遭受冷落。結合此背景教師闡釋人文綜合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并由此引入人文綜合課程之“一帶一路”的“?!薄皺C”。
【學生活動】科學和人文就像人的兩只翅膀,只有具備了這兩只翅膀,我們才能夠在知識、人生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設計意圖】在學生感悟,教師闡釋中激發(fā)學生對人文綜合課程的重視。
2.學習目標展示。(1)閱讀圖文材料,從能源進口多元化角度(地理視角)探討“一帶一路”的“機”;(2)閱讀圖文材料,概括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特點(歷史視角),并結合該特點從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地理視角)探討“一帶一路”的“機”;(3)通過近幾年戰(zhàn)爭的列舉,從政局動蕩的角度(政治、地理視角)探討“一帶一路”的“?!保唬?)挖掘“?!薄皺C”所反映的哲學原理與方法論,并嘗試提出抓住機遇的方法論建議(政治視角)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齊聲朗讀,明確目標,提高有意注意。
(二)新授內(nèi)容設計
1.【教學內(nèi)容】“一帶一路”“機”的地理視角。
【教師活動】(地理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世界油氣資源分布圖”去閱讀“一帶一路圖”,并結合文字材料分析“一帶一路”的建設可以給我國帶來什么樣的好處?
【學生活動】學生調(diào)動和運用已有地理知識“西氣東輸對輸入地的影響”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度的詮釋。
【設計意圖】運用地理學科的知識、方法去分析“一帶一路”的“機”。 )
2.【教學內(nèi)容】“一帶一路”“機”的歷史視角。
【教師活動】(歷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圖文材料(2015年北京卷文綜題),概括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特點。
【學生活動】學生“體驗”圖文,并對“體驗”進行概括升華。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
3.【教學內(nèi)容】“一帶一路”“機”的地理視角。
【教師活動】(地理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特點,從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角度探討“一帶一路”可以給我國帶來什么樣的好處?
【學生活動】學生調(diào)動和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交通線建設的意義”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度詮釋。
【設計意圖】運用地理學科的知識、方法去分析“一帶一路”的“機”。
4.【教學內(nèi)容】“一帶一路”“?!钡恼?、地理視角。
【教師活動】(地理教師)讓學生在“一帶一路”地圖中標出2000年第二次車臣戰(zhàn)爭、2001年阿富汗戰(zhàn)爭、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2006年黎以戰(zhàn)爭、2008年俄格戰(zhàn)爭、2011年利比亞戰(zhàn)爭的位置,并據(jù)此說明一帶一路面臨什么樣的挑戰(zhàn)?類似的問題在南亞、東南亞具體體現(xiàn)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標識位置,歸納結論,并結合時政談談類似的問題在南亞、東南亞具體體現(xiàn)。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感,讓學生體驗多學科在具體問題分析時的有機融合。)
5.【教學內(nèi)容】“一帶一路”“危、機”反映的哲學原理與方法論。
【教師活動】(政治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思考“一帶一路”的“?!薄皺C”反映了什么樣的哲學原理與方法論?
【學生活動】調(diào)動和運用“矛盾的觀點及方法論”知識詮釋該問題。
【設計意圖】運用政治學科的知識、方法去理解“危、機”。
6.【教學內(nèi)容】運用哲學知識與方法探討:如何抓住一帶一路的“機”。
【教師活動】(政治教師)結合2015年北京高考文綜題,引導學生就“我國的企業(yè)如何抓住‘一帶一路’戰(zhàn)略帶來的機遇”提出相應的方法論建議。
【學生活動】調(diào)動和運用“發(fā)展的普遍性”等部分的方法論知識詮釋該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運用政治學科的知識、方法去分析如何把握“機遇”。
(三)課堂總結設計
【教學內(nèi)容】課堂總結。
【教師活動】(地理教師)教師展示小結圖。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jù)小結圖構建出本節(jié)課的邏輯框架,達到理解的深化和升華。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圖的展示,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多學學科的知識、方法是手段,解決問題是目的。所有知識、方法的運用都是努力解決這樣的問題:“一帶一路”的“?!薄皺C”是什么?怎么把握“機遇”?
綜合課程是通過多學科的知識、方法對一個問題進行解決,這節(jié)課的問題很突出,即“一帶一路”的“?!薄皺C”。本節(jié)課從具體的體驗 (獲取解讀圖文信息)到對體驗的反思(學生總結歸納展示相關知識)到形成抽象的概念(“一帶一路”的危機)再到行動實踐(“一帶一路”與具體生活實際相結合),凸顯了大衛(wèi)·庫伯的體驗學習圈理論,有助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但教師主導作用略突出了一些,若相關問題由學生發(fā)散提出并進行討論、展示、質(zhì)疑,相信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會更有成效。
[1]馬曉云.綜合課程的價值與實踐反思[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01).
[2]許全生.理想課堂的五個特質(zhì)[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2013(05).
G637
A
1005-6009(2016)28-0068-02
1.李明,江蘇省寶應中學(江蘇寶應,225800)地理教師,一級教師;2.胡定兵,江蘇省寶應中學(江蘇寶應,225800)政治教師,高級教師;3.李萬榮,江蘇省寶應中學(江蘇寶應,225800)歷史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