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峰
?
淺談《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
◎馬彥峰
《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xiàn)過107次,“小人”一詞共出現(xiàn)過24次。其中 “君子”與“小人”成對(duì)出現(xiàn)的共有19次,“小人”單獨(dú)出現(xiàn)的共有4次。其“君子”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即指道德高尚之人或貴族;“小人”一詞也有兩層含義,即指道德低下之人或平民百姓。
論語 君子 小人
關(guān)于“君”,《說文解字》載:“君,尊也。從尹,發(fā)號(hào),故從口。古文象君坐行。”①可見,君子最早的含義是指尊者,主要是指君王?!掇o海》中“君子”②一詞有三種含義:其一是“對(duì)統(tǒng)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常與被統(tǒng)治者的所謂小人或野人對(duì)舉”。這一含義可以在《尚書》和《詩經(jīng)》中找到例證,如《尚書·酒誥》:“越庶伯君子。”③《詩經(jīng)·魏風(fēng)·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④等。其二是“泛稱有才德的人。與德才卑下之小人對(duì)舉”。這一含義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中,如《論語·子路篇第十三》:“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雹荨墩撜Z·里仁篇第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⑥等。其三是“妻稱夫”,這一含義早在《詩經(jīng)·王風(fēng)》中已有記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雹哂缮峡梢?,“君子”一詞最初側(cè)重于指代當(dāng)時(shí)的統(tǒng)治者,主要包括君主、諸侯、大夫等,是對(duì)當(dāng)時(shí)貴族的通稱,但到了春秋末年以后,“君子”與“小人”逐漸增加了“有德之人”和“無德之人”的含義。可以從《論語》中找到大量這方面的例證。如 《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雹唷墩撜Z·子路篇第十三》: “君子無所爭(zhēng)。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zhēng)也君子?!雹?/p>
《辭?!分小靶∪恕雹獾暮x也有三種。其一是“平民百姓,地位低微的人”。這一涵義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無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11)其二是:“泛指行為不正派或見聞淺薄的人。”這一含義早在《管子》一書中已有記載,如《管子·牧民》:“信小人者失士。”其三是對(duì)自己的謙稱,這一含義也早在《左傳》中可找到例證,如《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羮?!保?2)綜上可以看出,“小人”是由最初指稱被統(tǒng)治階級(jí)和平民百姓逐漸演變?yōu)槠沸袗毫?、行為卑劣的人的代稱,而孔子在“小人”含義的變遷中無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論語》中“小人”指道德低下之人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論語·顏淵篇第十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13)《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保?4)《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5)等。
《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xiàn)過107次,“小人”一詞共出現(xiàn)過24次。其中“君子”與“小人”成對(duì)出現(xiàn)共有19次,“小人”單獨(dú)出現(xiàn)的共有4次。其“君子”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即指道德高尚之人或貴族;“小人”一詞也有兩層含義,即指道德低下之人或平民百姓。如《論語·里仁篇第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6)(“君子”:有才德之人;“小人”:平民百姓)《論語·泰伯篇第八》:“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保?7)(“君子”:貴族,即統(tǒng)治階級(jí))《論語·陽貨篇第十七》:“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18)(“小人”:道德低下之人)
綜上所述,君子、小人的概念是一個(gè)逐漸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春秋中期以前,此二概念幾乎不含道德因素,只是一種從政治和人物身份角度的闡釋,但到了春秋中期以后,“君子”與“小人”逐漸增加了“有德之人”和“無德之人”的含義,此二概念便成了有無道德之人的代名詞,在這一詞義的轉(zhuǎn)變過程中,孔子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注釋:
①[漢]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6頁。
②⑩何九盈、王寧、董琨主編:《詞源(第三版)》,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版,第682頁,第1189頁。
③李民、王健:《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頁。
④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頁。
⑤⑥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131頁,第34頁。
⑦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頁。
⑧⑨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11頁,第131頁。
(11)李民、王?。骸渡袝g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頁。
(12)李夢(mèng)生撰:《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13)(14)(15)(16)(17)(18)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121頁,第170頁,第11頁,第34頁,第77頁,第178頁。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何九盈、王寧、董琨,主編.詞源(第三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
[4]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責(zé)任編輯 宋倩)
(馬彥峰,男,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