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最后一公里”是多遠?
郭慶晨
自從出現(xiàn)“最后一公里”成為“熱詞”開始,我就一直琢磨:這“最后一公里”是個什么概念,它到底有多長、多遠?
“最后一公里”原意是指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引申為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后的而且是關(guān)鍵性的步驟。這個詞變熱,是因為它出現(xiàn)在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用于黨組織、政府聯(lián)系服務(wù)群眾,叫做“打通聯(lián)系服務(wù)群眾‘最后一公里’”。既然是“最后一公里”,那就具有“終端”之意,也有“神經(jīng)末梢”的意思。神經(jīng)到了末梢,往往會有血氣不足、供給乏力之嫌;事情接近終端,則難免有心有余力不足之虞。
那么,“最后一公里”究竟是多遠?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去年,一名“北漂”小伙子,為辦理護照從北京到河北老家來回跑了6趟、累積行程3000多公里,結(jié)果證還沒辦成,不知還要跑幾多路。還有更荒唐的:廣州一對結(jié)婚40多年的新疆籍老夫婦因為要幫兒女購房做擔保,需要出示已遺失多年的結(jié)婚證。由于兩地部門的信息不溝通,必須回新疆辦證。多虧有人出主意:在廣州重新結(jié)一次婚、再辦一次結(jié)婚證——這才免除了回新疆辦結(jié)婚證的麻煩。不然,真就鬧出千里奔襲為辦證的笑話來了。這兩件事,足以說明為群眾服務(wù)的這“最后一公里”有多長的距離了。不幸的是,諸如此類的事情竟然有很多。
走完這“最后一公里”,需要多長時間?這要看是對誰。一公里,坐寶馬、奔馳,一溜煙就到了;坐出租車,還不夠起步價的,也就是三兩分鐘的事;騎自行車,這個距離也不算遠,要是快點騎,大概超不過5分鐘??梢峭饶_不好的人步行,“一公里”也是長距離了。這“一公里”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就是10公里、百公里乃至更多。這真是:路不在遠,有車則靈;路不在近,沒車不行。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更有些情況,是測不出準確距離來的。比如說,你已經(jīng)站在黃色的等候線跟前了,離辦事機關(guān)的辦事人員只剩下區(qū)區(qū)一米的距離,但是你可能心里還在忐忑不安——怕手續(xù)不齊全,怕證明不合格……雖近在咫尺,但心境里,與辦事機關(guān)的辦事人員似隔著山窮水復(fù)、千山萬水。即便是站在辦事機關(guān)的窗口,與辦事人員面對面,看著那張“難看的臉”,你也會心生畏懼、噤若寒蟬,倘若辦事人員再一句“這事兒不歸我們管”,就把你像皮球一樣一腳踢開。踢出多遠,還要看辦事人員的心情如何。此時此刻,你哪里還有心思計算服務(wù)部門與你之間的距離遠近!老百姓有言:不管遠近,就怕他和你隔心!隔心如隔山,即便距離再近又有什么用!
“最后一公里”又像一根橡皮筋,有伸有縮,長短不一。同樣是“一公里”,有人走起來就順順當當,甚至還可以走捷徑,就跟玩兒似的,而有些人走在這段路上則提心吊膽、愁眉苦臉。那情景,快趕上讓他上刀山過火海了。求人辦事,難啊!老百姓既不認門兒又不認人,又沒有辦事的經(jīng)驗,他心里一點兒底兒都沒有,你叫他怎能不提心吊膽、愁眉苦臉!找個熟人幫幫忙不成嗎?當然求之不得,可是,要真是有熟人好辦事,那還叫普通百姓嗎?那還叫弱勢群體嗎?什么叫“兩眼一摸黑”?沒門子、沒路子、沒關(guān)系,沒有一點辦法。再碰上耍威風、打官腔的辦事人員,這“最后一公里”啥時候才能走到頭?接受服務(wù)的百姓在“最后一公里”的地段里等待、焦慮,乃至遙遙無期之后的無助、失望等等,也就可想而知。
“最后一公里”的艱澀、曲折、停滯,有些并不完全是從進入“最后一公里”才出現(xiàn)的,而是從“最初一公里”時就開始了。打從為群眾服務(wù)的起點開始,理念上就自設(shè)藩籬、無端增大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制定出項目重疊、手續(xù)繁雜的辦事制度和程序,毫無簡便可言。從始發(fā)站開始就走了岔道,“最后一公里”怎么可能順暢快捷呢!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故而,要打通為民服務(wù)“最后一公里”,還需要從“最初一公里”開始,慎始善終,一以貫之。
總之,“最后一公里”的距離遠近,取決于黨組織和政府部門與群眾的感情。感情深,距離就近;感情淺,距離就遠。這是毫無疑義的,很多時候,就連制度也比不上感情的作用。
多發(fā)揮一下感情的作用吧,和群眾貼得再近一點吧。須知,別說是“最后一公里”,就是差最后一公分,群眾的困難都得不到解決,憂愁都得不到排解。老百姓在那里等,在那里盼,你若還是在那里無動于衷,甚至無端設(shè)置障礙,讓群眾一直“走在辦事的路上”,于心何忍?!
責任編輯/劉桂華liuguihu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