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發(fā)山
那是1938年的初夏,法國青年施羅克利用假期到德國旅行。他在旅途中認識了德國姑娘娜娜,他們泛舟萊茵河上,一邊觀賞著矗立在岸邊的羅累萊山巖,一邊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施羅克說等他學業(yè)結束,就來接娜娜去巴黎,讓她見識埃菲爾鐵塔的雄姿,領略香榭麗舍大道的風情,感受巴黎圣母院的神秘……娜娜幸福地依偎在施羅克的懷里,臉上洋溢著新娘般的燦爛。她接過施羅克的話題,忘情地說,我們晚上在塞納河上劃著小船,聽著肖邦的小夜曲,該是多么浪漫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炮火把他們的夢粉碎了。施羅克不得不與心愛的娜娜姑娘吻別,匆匆返回了法國。從此,兩個人天各一方,失去了音訊。
美法盟軍發(fā)起的“龍騎兵”戰(zhàn)役,出動了近5000架飛機,其中就有施羅克駕駛的一架。施羅克很是激動和興奮,他完全沉浸在復仇的快感里,飛機一陣俯沖,炸彈成串地朝下面投擲,到處是一片煙和火的海洋。
德軍的高射炮似乎發(fā)現(xiàn)了他駕駛的這架飛機,“颼颼颼”地發(fā)射著炮彈。施羅克鎮(zhèn)定、沉著,憑著他嫻熟的駕駛技術,躲避著炮彈的襲擊。猛然,一枚炮彈從側面飛來,準確無誤地打到了他的飛機上。感覺到飛機劇烈地一抖,他就絕望地兩眼一閉,似乎要感覺飛機爆炸的那一瞬間。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飛機只是劇烈地搖擺了幾下,并沒有發(fā)生意外。他大喜過望,心想既然這條命是揀回來的,還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他駕駛著飛機又沖進了敵占區(qū)。驀地,他發(fā)現(xiàn)了德軍的一個重要軍事目標——那是德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后控制的一座大型兵工廠!飛機俯沖下去,他瞄準目標,隨著拋下的炸彈,一聲尖利的直刺天空的聲音過后,引爆了兵工廠內(nèi)的彈藥庫里的炮彈,接二連三的爆炸聲撼天動地,地面成了紅色火海。施羅克下意識地看了一下儀表盤,發(fā)現(xiàn)飛機油箱的指針在非正常地閃動,他急忙駕機掉頭返回了基地。
施羅克駕駛的飛機傷痕累累,慘不忍睹。令戰(zhàn)友們驚訝的是,一枚德軍的炮彈竟然鉆進了飛機的油箱里,就是施羅克看到從側面打去的那枚炮彈,居然沒有爆炸!機械技師小心翼翼地從油箱里取出炮彈,拆開彈體,發(fā)現(xiàn)彈殼里根本沒有炸藥!里面有一張用德語寫的小紙條:
我痛恨戰(zhàn)爭,但我能做的僅此而已!
在場的人都啞巴似的沉默不語,臉上充滿了對這位反法西斯者的無限敬意。施羅克隨意地翻轉(zhuǎn)了一下紙條,突然發(fā)現(xiàn)在紙條的背面也有一行字:
親愛的施羅克,你在哪里?想你的娜娜
施羅克的大腦瞬間成了被刪除過的存儲器,一片空白。當他大腦里的內(nèi)容恢復后,他的臉扭曲著笑了笑,喃喃自語地重復著幾個不連貫的詞:炮彈,娜娜,兵工廠,轟炸……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施羅克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一直到死都還是瘋瘋傻傻的。當然施羅克也不可能知道,在他轟炸那個兵工廠之前,娜娜就因反法西斯行為被察覺而罹難。
(選自《紙條做成的炮彈》,有刪改)
本文以小說的形式,記敘了法軍士兵施羅克被心愛的姑娘用紙條做成的炸彈所救的故事,表現(xiàn)了作者對侵略戰(zhàn)爭的憎恨。筆法細膩,意味深遠。
1.結合文章第一段的內(nèi)容,談談第二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炮火把他們的夢粉碎了”一句的用意。
2.文章寫娜娜放在炮彈里的兩張紙條的用意是什么?
3.施羅克在大腦清醒后喃喃自語地重復“炮彈,娜娜,兵工廠,轟炸”,請說說施羅克此時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