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安全 老馬識毒
網絡的發(fā)達使得食品安全謠言傳播十分便捷,而熱鬧的朋友圈是謠言的重災區(qū)。筆者對眾多的詢問者無法一一作答,每天要辟謠也不能應付,因此想在此專欄針對網絡謠言的典型和片面信息進行集中剖析,看看它們的核心謬誤在何處、科學真相到底如何、有何手段使人們熱衷點擊和轉載。
以聳人聽聞的標題來吸引眼球是目前網絡謠言最常用的伎倆,挖空心思把標題帶上“可怕”、“恐怖”、“致命”等詞語,來激發(fā)用戶的死亡恐懼情緒。這些“謠言”往往標題語不驚人誓不休,如《出大事了,吃下這個必死無疑》、《緊急通知家人,央視曝光劇毒食品名單》、《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還要毒!》、《千萬別再吃這些食品了——毒性賽砒霜》、《太可怕了,你還敢吃這種致癌食品!》、《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等等。
破解
在互聯(lián)網海量信息中,編寫者要靠標題來抓住用戶的第一眼,有關食品安全、健康的信息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內容,尤其是近年來有關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公眾對健康、食品安全普遍感到擔憂。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能抓住眼球的題目,才能引發(fā)人們注意,繼而大量轉發(fā)傳播。有調查顯示,大部分關注和轉發(fā)這類信息的為中老年人群,其中女性比例居高。發(fā)布者利用這部分人群“長壽和健康的期望”、“疾病和死亡的焦慮”的心理。他(她)們看到有關食品安全的帖子比較容易引發(fā)擔憂,很少想著去甄別是真是假,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tài)轉發(fā)給周圍朋友看。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的不對稱、不透明、不順暢所造成的,是由于大眾和科學真相之間的“信息真空”造成的誤讀、誤解、誤信。
我們再來看看標題黨的“死穴”在哪兒,就在“致癌”、“劇毒”、“百分百”這些關鍵詞上。致使人類生癌的物質為致癌物,具有強毒性的物質為毒物,一般我們日常食用的水果、蔬菜、糧食、肉禽和水產品雖然達不到百分之百的安全,但也決不會比砒霜還毒、百分之百致癌的!如果是這樣的劇毒致癌物品,哪里還能叫食品?仔細看看這些標題下的內容,無非是收集一些過時的消息,把一些查出極少數(shù)食品中有砷超標的,就稱其為“比砒霜還要毒”;果蔬中測出有農藥或者農藥超標的就稱其為“劇毒”;糧食中只要有黃曲霉毒素的就稱其為“百分之百致癌”。
就算食物中被檢出含致癌物或有毒物質,也并不意味著它一定會致癌或有毒,斷然宣稱其為致癌食物或有毒食物顯然是無中生有,是對公眾健康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所以,讀者朋友們今后如果看到諸如《十種強致癌食品》、《千萬別吃隔夜菜,一對夫妻因此喪命》、《蘋果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銀,晚上吃便是砒霜》等題目,別去看它,忽悠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