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
摘 要 兼語句是現(xiàn)代漢語的一種特殊句式,自黎錦熙先生提出“兼格”的概念以來,語法界的許多專家通過大量的語言事實,從句法、語義、語用等層面對漢語兼語句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求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兼語句。本文在前人對兼語句式的研究基礎上,從認知語法分析的行為鏈模式的觀點出發(fā),分析了兼語句所反映的典型行為鏈模式以及非典型行為鏈模式在信息傳遞及狀態(tài)改變等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以希望加深對現(xiàn)有的兼語句式的認識。
關鍵詞 兼語 行為鏈 過程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1兼語句式的概念和分類
對于兼語句這一概念,齊滬揚先生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中下的定義是:一個述賓短語和一個主謂短語套疊在一起,而且述賓短語中的“賓語”兼做主謂短語中的“主語”,這樣的短語為兼語短語。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的句子稱作兼語句。
對于兼語句的分類,前人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比較接近今天實際的分類是黃伯榮,廖序在現(xiàn)代漢語中提到的根據(jù)兼語前一動詞的語義,可將其分為三類,一是前一動詞有使令意義,常見的有:請、叫、促使、號召等。第二是前一動詞表示贊許或責怪意義,常見的有:愛、恨。感謝、擔心等。第三類是使前一動詞用有、輪等。
2行為鏈模式
物理接觸是人與世界的互動過程的基本方式,對這種互動的解釋, Langacker嘗試從行為鏈模式中的能量傳遞的角度通過對語義結構的描述來解釋這種互動。行為鏈模式即一個生物體或物體A(鏈首)在某空間系列運動過程中撞擊另一生物體或物體B(鏈尾),A將其能量傳遞給了B,B在力的作用下發(fā)生了某種反應或狀態(tài)變化。在這個模型中主要有空間、時間、物體、能量四個成分,前兩者構成一個場景,物體存在于空間之中,能量交互隨時間而變。行為鏈模式反映了物理力的作用是日常生活中各實體間發(fā)生相互關系的基本方式:通過某種中介,動能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外一個物體,力的轉移路徑構成了一個以施事為鏈首,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受事為鏈尾的鏈條,在一個行為中,可以是能量的一次傳遞,也可以是多次傳遞,由此構成行為鏈。
3行為鏈對兼語句式過程的描述
3.1典型的行為鏈模式對兼語句式過程的描述
典型的行為鏈模式指的是在物理域的能量源,從而建立起不同實體間的物理接觸。這一過程是由施事指向受事:施事→受事。例如:我拉小明去吃飯,在這一例子中,從句法和語義角度分析,“我”是施事者的角色,作為整個句子的主語,“小明”既是受事者的角色,作為“拉”的賓語,同時又是施事者的角色,作為‘吃的主語?!帮垺眲t作為受事者的角色,在句子中做‘吃的賓語。在行為鏈中,這一行為則體現(xiàn)為能量的多次傳遞,首先作為主語的施事者“我”是能量的發(fā)出者,通過“拉”這個動作與“小明”接觸,將能量傳遞給“小明”,這個時候,“小明”則作為受事,是能量的接收者,并且在這一力的作用下使“小明”向前移動,位置發(fā)生了改變。然后,“小明”又作為‘吃的主語的施事者成為能量的發(fā)出者,通過‘吃這一動作,與“飯”這一食物接觸,將能量傳遞給“飯”,這時,“飯” 則作為受事,是能量的接收者,并且在這一力的作用下使其發(fā)生了狀態(tài)變化。最后,反過來,“飯”也可以作為能量的發(fā)出者,“小明”作為能量接收者,通過咀嚼,下咽等力使得“小明”產(chǎn)生飽腹感的反應。
3.2非典型行為鏈模式對兼語句式過程的描述
非典型行為鏈模式指在心理域中,充當能量源的是感事。感事被視為心理活動的發(fā)源地,由此建立起不同實體間的感知接觸。例如:我們都討厭她不愛勞動。在這句話中,從句法和語義角度來看,‘我們是感事者的角色,為整個句子主語,‘她既是受事者的角色,作‘討厭的賓語,同時又是感事者的角色,充當‘不愛的主語,‘勞動 作為受事者的角色,在句子中做‘不愛的賓語。在行為鏈中,作為主語的感事者“我們”是感受行為的能量源,通過‘討厭這一心理感受,與受事者‘她建立了感知接觸。同時‘她又作為‘不愛的主語的感事者成為感受行為的能量源,通過‘不愛這一心理活動,與受事者‘勞動建立了感知接觸。
4結語
兼語句是漢語的特殊句式之一,它有自身獨有的特點。對兼語句的討論大部分集中在傳統(tǒng)的語義上,而從認知語言學上進行的討論不多。本文以認知語法的行為鏈模式為基礎,分析了兼語句所反映的典型行為鏈模式以及非典型行為鏈模式在信息傳遞及狀態(tài)改變等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但是心智操作也是認知語法的重要依據(jù),因此本文作者認為將行為鏈模式與心智操作相結合的模式來研究兼語句等特殊句式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Langacker,Ronald.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2[M].Stanford: University of Stanford Press,1991.
[2] 黃伯榮.現(xiàn)代漢語[M].高教出版社,1997.
[3] 黃蓓.《復活節(jié)翅膀》中的行為鏈分析一種認知文體分析模式[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
[4] 梁麗.中動結構的行為鏈模式[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7.
[5] 馬德全.論現(xiàn)代漢語兼語句[J].上海: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
[6] 齊滬楊.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